腹痛
腹痛多以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痰瘀内停为病因,以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温煦濡养为基本病机,临床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Crohn)病、肠炎、肠结核、肠痉挛、结核性腹膜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术后肠粘连等引起的腹痛,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诊断依据
1、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范围内发生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腹部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强度、范围、过程、诱因、病史以及其他伴随症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确诊。其疼痛的发作或加剧往往与饮食、情志、腹部受凉等因素有关。
3、腹部X线、B超及必要的化验检查有助于确诊。
鉴别要点
1、胃痛关键在疼痛部位不同。胃痛主要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而本病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范围内。
2、胆石症表现为右上腹季肋处呈阵发性绞痛,并向右肩部或肩胛下角放射,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以及黄疸等症状。胆囊B超、X线胆道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肠痈初期表现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至24小时后,疼痛转移到右下腹,持续疼痛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查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血常规、腹部B超、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4、尿石症腹部阵发性绞痛,向小腹部、外阴及大腿内侧放射,伴腰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查肾区叩击痛或少腹压痛,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X线腹部平片、肾盂静脉造影、肾及膀胱系B超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5、蛔厥证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并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或胆汁,也可吐蛔虫,心烦躁扰,四肢厥冷,间歇期隐痛或不痛。查体可见脐周条索状或团块状瘕块。大便常规、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钡餐十二指肠造影检查有助于确诊。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a.急性腹痛:起病急骤,疼痛剧烈,病程较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b.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疼痛绵绵,病程较长,可长达数月至数年之久,多反复发作。
(2)辨病位a.病在肠胃:多由外邪、伤食所致,其痛在脐腹。b.病位在肝:多因情志刺激而发作,其痛在少腹,伴肝气郁结症状。c.病在脾肾:多表现腹痛绵绵,其痛在小腹。
(3)辨病性a.辨虚实:痛势急剧,暴痛拒按,伴腹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者,属实证;痛势绵绵,久痛不止,喜揉喜按者属虚证。b.辨寒热:疼痛拘急,腹中肠鸣,遇冷痛增,得温痛减者为寒证;疼痛阵作,痛势急迫,渴喜冷饮,发热,便秘溲赤,或大便秽臭者为热证。c.辨在气在血:攻窜疼痛,时轻时重,伴胸胁胀满,腹胀,嗳气频作,善太息,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疼痛者为气滞;痛如锥刺,部位固定不移,拒按,严重者可扪及包块,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者,为血瘀。d.辨伤食:疼痛欲便,便后痛减,大便腐臭,伴腹胀,嗳腐吞酸,苔腻者,多为饮食所伤。
2、治疗原则腹痛一证,多以“通”为治疗原则,但此处的“通”法,绝非单纯指攻下通利之法,而是广义上的通法,针对腹痛的寒热虚实等情况,分别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滞者通之”,“积者散之”以及调气和血、调血和气等法。实证腹痛以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为病机,故重在通利疏导祛邪;虚证腹痛以经脉失于滋润濡养,“不荣则痛”为病机,故当以温补扶正固本为大法;久痛入络者,则应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分证论治
(1)寒凝腹痛
腹痛骤起,剧烈拘急,遇寒痛增,得温痛减,畏寒蜷卧,手足欠温,小便清长,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化裁。高良姜、香附、乌药、陈皮、木香、紫苏各9g。延胡索12g,干姜3g。也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
(2)热结腹痛
腹部胀痛,硬满拒按,胸闷不舒,身热口渴,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或沉实。
清热化湿,通腑导滞。
大承气汤化裁。大黄(后下)、厚朴各12g,枳实15g,芒硝(冲服)、柴胡、黄芩、延胡索各9g,法半夏6g。
(3)虚寒腹痛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则痛增,进食休息则痛减,怯寒神疲,气短乏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烊化),附子9g(先煎),吴茱萸5g,乌药6g。
(4)食积腹痛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大便秘结,或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脉滑而有力。
消食导滞。
枳实导滞丸化裁。枳实12g,大黄9g,神曲15g,茯苓15g,黄芩6g,黄连3g,焦山楂15g,莱菔子15g,白术9g,泽泻6g。
(5)气滞腹痛
胁腹胀痛,满闷不舒,痛无定处,或攻窜两胁,或痛引少腹,每因情志失调而发作或加剧,嗳气、矢气后疼痛减轻,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各12g,木香、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川芎各9g,甘草6g。
(6)血瘀腹痛
少腹疼痛,痛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痛势较剧,经久不愈,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各12g,生蒲黄、五灵脂、木香、没药各9g,干姜3g,小茴香5g,延胡索15g,肉桂3g。
4、针灸疗法
(1)寒痛:取足三里先泻后补,隔姜灸关元穴,泻下巨虚等穴。
(2)热痛:取足三里、内关、气海、建里等穴,采用凉泻法至疼痛缓解。
(3)气滞、血瘀、食积痛:取足三里为主穴,先泻后补,重泻轻补。气滞痛,加泻期门穴,血瘀痛加泻地机穴,食积痛加泻天枢穴。
5、中成药寒凝腹痛,用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热结腹痛,可选用牛黄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到3次,温开水送服;虚寒腹痛,选附子理中丸或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g),每日2到3次,温开水送服;食积腹痛,可根据病情酌选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每次6到9g,每日3次;气滞腹痛,可酌选木香顺气丸、逍遥丸、越鞠丸之一,每次6到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血瘀腹痛,可选失笑散,每次6到9g,水煎服,每日2到3次。病情严重,腹部有肿块者,可用大黄虫丸,每日2到3次,温开水送服。
6、单方验方
(1)生姜15g,红糖60g,煎汤代茶饮,治疗寒积腹痛。
(2)焦山楂12g,研末,加红糖30g,开水冲调,温服,治疗食积腹痛。
(3)当归10g,延胡索12g,水煎服,治疗血瘀腹痛。护理诊断未明者,不可使用麻醉性止痛剂,以免延误病情。剧烈腹痛者应禁食,疼痛缓解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忌油腻、辛辣食品。无明显热象者,可用热水袋熨腹部,或用艾炷灸关元、气海、神厥等穴以止痛。疼痛剧烈,腹膜刺激症明显,并具备外科急腹症特征者,按外科急腹症护理常规护理。预防与康复
1、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
(2)注意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酒过度。
(3)注意冷暖变化,以防外邪入侵。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2、康复
腹痛症状消失后,可采取食疗法促进康复。如砂仁莲子粥,用砂仁10g,莲子20g,捣碎,粳米g,冰糖适量,加水0ml,熬粥服,每日早、晚各1次,适用于虚寒腹痛。桃仁粥,以桃仁12g,捣碎,粳米50g,加水ml,熬粥服,早、晚各1次,适用于血瘀腹痛。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