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痹汤(《成方切用》)
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牛膝、杜仲(姜炒)、桂心、细辛、秦艽、独活、防风,上药各6克,加生姜3片、大枣4个水煎服。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本方与《医学心悟》蠲痹汤相比,本方主治因气血不足而受风寒温之邪侵袭而成痹者。兼有补气血的功用;蠲痹汤则主治上半身痹证,无补虚作用。
本方与独活寄生汤比较,则本方偏治痹证兼有气血虚者;独活寄生汤则偏治肝肾不足,风寒湿邪痹阻于下半身的痹证。
近代医家应用本方时,多改为随证加减的汤剂而用之。各药用量很少用等分者。气虚证不明显者,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上肢肩、肘、腕关节疼痛明显者可加片姜黄10克、桂枝10~15克。腰痛明显者,可加补骨脂10克、川断18克、胡桃肉2个(分吞)。足踝肿痛及脚后跟疼痛明显者,可加重牛膝3克,另加泽兰15克、生薏米30克。月经前赶或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川断炭20~30克。
清震汤(刘完素)
升麻30克、苍朮30克、干荷叶1张(约15~20克),共为末,每服15克,水煎服。
本方为治雷头风(头痛,头面起疙瘩,或头内如雷鸣,憎寒壮热,状如伤寒)的特效药。
升麻味甘,其性属阳,其气升扬,能解百毒。苍朮辛烈,能燥湿强脾,辟瘴疠疫气。荷叶色青气香,其形状如仰盂,其象属震(震仰盂,震为雷),能升助胃中清阳之气上行。配合甘温辛散之药,升发散邪,使邪从上越而散。且能固胃气,使邪不传里。
我常用本方治疗顽固的头痛。例如张某某患头痛数年,时轻时重,久治未愈。发作重时全头内皆痛,甚则似脑内轰响,如风如雷,每遇天气变幻刮大风时,则易发重痛。舌苔略白。脉象弦滑。医院,服用过以清空膏、愈风丹、川芎茶调散、牛黄上清丸、羌活胜湿汤等方加减的汤药、丸药等,均未效。据此脉症,我诊断为「雷头风」,用清震汤法,随证加减。
处方:升麻10克,苍朮10克,藁本6克,羌活10克,夏枯草18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蔓荆子10克,白蒺藜10克,荷叶12克,吴朱萸6克,水煎服。
本方连服3周,头痛痊愈。
这张药方即以清震汤轻扬发越,散风化湿,为主药。辅以羌活祛风胜湿,入太阳经,治太阳头痛;藁本入督脉,散风寒,治头顶痛。佐以吴朱萸辛温入肝经,治头痛;夏枯草入肝经平肝阳,治肝郁头痛;生石决明养肝阴,潜肝阳;蔓荆子入少阳经,散头部风热,治头两侧痛。使以白蒺藜入肝肺二经,其性善破,用以升散肝肺郁结而治病久入络之疼痛。
东垣先生有「清空膏」,主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以及风湿热上壅头目,及脑苦痛不止。其方为:炒黄芩、炒黄连、羌活、防风各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炙甘草45克。共为细末,每服9克,茶调如膏,用温开水送下。为何此例头痛患者曾服此膏未效呢?因为此膏以入太阳经药最重,其次为少阳经,再次为厥阴、太阴,且用酒炒芩、连上达清热,故此方以治风湿热上壅为主。本例乃为雷头风,其病情较头痛要深重,且多在天气变幻、刮大风时痛重,其痛为满头内皆痛,且重时有似风、雷之声,已非风湿热上壅之头痛证,而乃风邪深入,闭塞清窍,不得发越疏散,经络不通,风寒温邪互相胶结,郁壅不散之证。故以清震汤为主,随证加减。全方以散风为主兼以祛寒、化湿。因其脉弦,故加入养肝阴、潜肝阳、平肝防热、温厥阴、破肝肺结气之品,气行血行,经络通畅,风寒湿邪得辛温阳性药发越升散,故很快取效。通过本例的诊治分析,我们更体会到中医治病不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重要的是要从病因病机的传变、转化中,抓住体内形成疾病的根本而立法、选方、加减药物,去进行治疗。故前人谆谆告诫我们「治病必求于本」。
理中汤(张仲景)
人参9克、白朮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水煎服。
本方出于《伤寒论》,原方是「理中丸」,原用法是四味为末,以蜜丸鸡子黄大,用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可见本方也可作丸服,也可煎汤服,后世医家多以汤剂用之。但中成药中也有「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以供临床选用。
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气不能燮理,腹痛,大便自利,便溏不成形,口不渴,寒多而呕,脉沉无力或手足逆冷不温(厥逆)。
方中以人参补气益脾为主药,白朮健脾燥湿为辅药,甘草和中补土为佐药,干姜温胃散寒为使药。因脾胃居中焦(或称中宫),故名曰「理中」。
本方加附子6~9克名附子理中汤(丸),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
加枳实6~9克,茯苓9~12克,蜜丸,名枳实理中丸,主治寒实结胸,疼痛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治之不效者(此为大下之后的虚逆之证,气已不理,而复上攻,气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其效如神)。若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加重参、术用量。自汗多者,可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
去甘草,加茯苓15克、川椒6~9克、乌梅6~9克,蜜丸,名理中安蛔丸。主治胃寒痛、吐蛔虫。
加当归9克、白芍12克、陈皮9克、厚朴9克、川椒6克、生姜6克,名温胃汤。主治忧思郁结,脾肺气滞,胀满上冲,饮食不下等症。
加青皮6克、陈皮9克,名治中汤。主治理中汤证见腹满痞闷,兼有食积者。
加陈皮9克、茯苓15克,名补中汤。主治泄泻。若泻而不已者,再加附子6~9克;食思缺乏,食而不化者,再加砂仁6克。
加黄连6~9克、茯苓9~25克,名连理汤。主治伤暑泻肚而作渴之证。前人经验认为,外受酷暑,内伤生冷而致此症者,非此汤不可。
《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厚朴温中汤,其组成为厚朴12克,陈皮12克,干姜10克,茯苓6克,草蔻仁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共七味药。二方比较,其共同点是,二方均能健脾燥湿,主治中焦寒盛,呕吐不食,脘腹冷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滑等症。二方不同之点是:理中汤中有人参、白朮,故偏治症见神疲少气、脉沉细无力或迟缓者;厚朴温中汤有厚朴、广木香、陈皮、茯苓,故侧重治疗脘腹胀满较重,泛吐清水,脉沉紧或沉弦者。前者的功效是温中祛寒,补益脾胃;后者的功效是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我在临床上经常用理中汤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腹痛泄泻之症。其中包括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对症见急性泄泻、胃肠不适,甚至呕逆胀满者,常合藿香正气散随证加减。经验方是:藿香10克,苏叶6克(后下),白芷6克,茯苓25克,土炒白朮10克,陈皮10克,半夏曲10克,芡实米15克,干姜6克,党参9克,炙甘草5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诃子6克。
对症见慢性泄泻,便前腹部隐痛,大便一日三次左右,溏薄不成形或带些血液,或兼见里急后重者(包括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结核性结肠炎等)。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随证加减应用。经验方是:补骨脂10克,吴朱萸6~9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10克,土炒白朮10克,党参9~12克(或人参3~6克),茯苓20~30克,干姜6克,广木香6~9克,诃子10克,车前子12克(布包)、赤石脂12克,禹余粮12克,炙甘草5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大便带血较多者,可再加地榆炭20~30克、防风6克。
以上两个经验方是我临床常用的方剂,效果很好,请参考试用。
例如:杨某某,男,32岁,初诊日期年12月16日。
年9月20医院经X线拍片证实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用药灌肠治疗60多次,同时服抗菌素、黄连素等,未见效果。现大便一日二、三次,大便干稀交替不等,有时带脓血,次数多,时有下坠感,左下腹部隐痛。大便镜检:红细胞10个~成堆,白细胞数基本同红细胞,腹部怕冷,舌苔薄白,脉沉滑。
辨证:脾肾虚泄。
治法:温补脾肾,固元止泄。
处方:补骨脂10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12克,炒白朮9克,茯苓12克,吴朱萸6克,党参12克,制附片6克,炮姜3克,诃子12克,赤石脂15克(打碎),灶心土60克(煎汤代水)。
年2月23日复诊:上药服20付,腹已不痛,大便一日一行,大便镜检阴性。病已基本痊愈。舌苔微微欲现薄黄,脉弦滑。上方加炒麦芽9克,赤石脂改为12克,党参改为9克。又服6~10剂而收功。
理中汤与养中煎(人参3~6克,炒山药6~9克,炒扁豆6~9克,炙甘草3克,炒干姜3~6克)比较:二方均能治中焦虚寒而致呕泄之证。但前者有白朮(无山药、扁豆),故益气健脾之力大于后者,并且对急性的中焦虚寒腹痛、腹泄,见效速于后者。后者有炒山药、炒扁豆(无白朮),山药不但健脾且能益肺补肾。扁豆不但健脾,且能祛暑湿,故健脾、益肾、化湿祛暑的作用优于前者。其功效平稳和缓,故名养中。
大健中汤(《金匮要略》)
炒川椒6~9克、干姜9~12克、人参4.5~6克、饴糖3羹匙。
前三味药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加入饴糖,再用微火煎取毫升,分为两次温服。服药后约25分钟,再喝稀粥半碗,以助药力。一日服药两次,药后盖被卧床休息。忌硬食。
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攻串)痛而不可触近」者。(仲景原文)
本方出于仲景先师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主治阳虚之人,中焦受寒,阴寒之气,逆而上冲心胸,而见「心胸中大寒痛」;横格于中焦,故腹部皮肤之下,出现似有头足(肠蠕动波)的上下攻冲作痛;脾寒不运,水谷不消,故痛、呕、不能饮食。因证属寒邪盛实,故腹部剧痛而手不可近,拒触按。此证急需治以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之法。方中以川椒(炒去汗)味辛性热,既能入脾暖胃,又能入肾补火,入肺散寒,作为主药;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为辅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佐药。饴糖甘温补脾,缓急和中,为使药。人体以中气为主,本方用辛辣甘热之品,大建中焦之阳,以祛其逆上之浊阴。中阳得健,阴寒祛散,诸症自消,脾运复元,故名「建中」。因仲景先师还有「小建中汤,故本汤又别以为「大」建中汤。
我常用此方治疗肠痉挛、肠疝痛等所致的腹中绞痛。如疼痛波及少腹、小腹,以及男子睪丸或女子阴部均感寒痛者,可加吴茱萸6~9克、乌药10~15克、炒小茴香6~9克、炒荔枝核10克等温暖肝肾、散寒理气之品。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比较:二方均用于治疗中焦阳虚的腹痛。但前者主治中阳虚弱,寒气上逆之心胸、脘腹疼痛;后者主治中焦虚弱,营卫失调,肝脾不和,腹中隐痛。前者药力偏于辛热;后者药方偏于甘温。前者力峻,多用于急性病,是急则治其标之法也;后者力缓,多用于慢性病,适用于久服,是缓则治其本之法也。
大建中汤与理中汤比较:二方均可用于治疗中焦阳虚寒盛的证候。但前者适用于中焦阳虚,寒邪上逆的心胸、脘腹上下攻冲作痛;后者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盛的腹痛、呕泄、口不渴,甚或手足厥冷,以及感寒霍乱(吐泻交作,手足挥霍燎乱,腹中绞痛)。
小建中汤
桂枝9克、炙甘草9克、大枣4枚(擘)、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40克(约3汤匙)。
取前五味药加冷水七茶杯,煮取三茶杯,去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煮二、三沸。每次服一茶杯,一日服三次。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应用范围较广,外感伤寒病中用之,内伤杂病中亦用之。在伤寒病中用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从《伤寒论》的记载来看,本汤是温中补虚之剂。伤寒太阳病中如出现中焦营血不足(阳脉涩),脾胃虚寒,木来乘土(阴脉弦)而腹中急痛者,应用本汤温建中焦营气,则腹痛自愈。如服此汤中焦营气得以复建,而腹痛仍不能痊愈者,则应再投小柴胡汤以转枢,使邪气外达,其病自愈。如遇伤寒二三日,因过服发表之剂,虽然恶风寒之症状已无,二三日后因过汗而致的虚证已经形成,由于营血已虚,血不营心,故心悸,血虚则心神无所依附,故又见虚烦,此时病已入心包络,不能再用转枢之法,故必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以生营血,悸烦自愈。
在内伤杂病中用于「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做)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从《金匮要略》中这段记载来看,本汤为甘温补中,和育营卫,通行津液,健脾治虚之剂。虚劳病久不愈,营血已耗,中阳虚弱,脾胃失养,故里急腹痛;血不营心故心悸;精血俱虚,虚热内生,故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相火妄动而梦失精;中土虚则四脏皆虚,故用此汤温健中脏,育化营血精津,以灌四旁,诸症自愈。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说,虚劳病已至亡血、失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已经精血枯槁,难以为力,故急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取甘味以生精血,舍此则别无良法。仲景此汤正体现出《内经》所说:「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的精神。中医学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位于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为后天之本。若中脏失调,则必以此汤温健中脏,故名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故以饴糖甘温养脾为主药。甘草、大枣入脾和中,以甘助甘,加强「缓补」之功力,为辅药。桂枝辛散温润,取营卫不足润而散之之意,白芍酸寒敛阴,柔肝护脾(土中泻木),取津液不通收而行之之意,共为佐药。生姜辛散温胃,能益卫阳,为使药。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营为阴,补之必以甘。方中辛甘合化生阳,酸甘合化生阴,使脾胃健,营卫通,津液行,精血生,补中土以灌四旁,全身健壮,虚劳诸症自愈。
近人经过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有许多虚损、劳伤之证,虽已近垂危,往往经服用小建中汤,而渐见起色,经慢慢润补中焦而愈。
腹中虚痛者,加黄芪30~40克名黄芪建中汤。今人有的报导用此汤治疗溃疡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已经动物实验证实可使溃疡灶愈合。兼见心痛、胃脘痛者可加元胡6~12克。有血虚证者,加当归9克、川芎6~9克。盗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茯神12克。兼生虚热,体温在37.6℃~38℃左右者,可加北柴胡9~12克、地骨皮9~12克。
经常容易呕吐的人,不可服大小建中汤,以太甜故也。前人有呕家忌甘之说。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愈过许多疑难病证。如过敏性结肠炎、肠胃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顽固的溃疡病、年久难愈的腹痛等等。今举两个治愈病例如下,以供参考。
例1:李某某,男,45岁,年10月16医院会诊病例。患者于年开始脐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约1个月发作1次。因右下腹部也痛,故于年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发作性右上腹部疼痛未能解除。今年开始,发作时伴有发烧(体温38℃~39℃),白细胞增高,用抗生素治疗,对发热、白细胞升高有效,但对腹痛无效。今年5~6月,曾住院检查,出院诊断为右上腹痛待查,胆石症?胆道感染?痛部固定,舌苔正常,脉象略弦滑,诊为脾胃经气滞血瘀。治以温经、行气、活瘀。用小建中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分冲),吴茱萸45克,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6克,五灵脂9克,香附9克,木香9克,10~20剂。
年12月4日,腹痛减轻,未用抗生素,只服中药,舌脉同前。因有按时发作之状,故在上方中加柴胡12克、草果9克、常山4.5克。10~20剂。此后病情渐渐减轻,发作时也不必休息。共服90剂,病痊愈,为了巩固疗效,用此方减常山,加党参、黄芩、青皮、槟榔,用蜜、饴糖各半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此后,病未再作。
例2:郑某某,男,45岁,年9月25日初诊。多年来便秘,大便如羊矢,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食纳少,失眠。西医院诊断为肠功能紊乱。腹部喜暖,舌尖红,脉象细。辨证为中阳不运,肠道血虚。治以温中养血。处方以小建中汤加味:桂枝5克,生白芍15克,全当归10克,瓜蒌30克,炙甘草4.5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6克,饴糖60克(分两次兑入),4剂。
二诊(年9月30日):药后大便每日1次,不像以前那样干燥,脐围仍有隐痛,舌苔薄白,脉象较前活泼。再投上方6剂,加元胡末2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
三诊(年10月9日):大便已能保持每日1次,不甚干,脐围尚隐痛,食纳同前,睡眠有好转,舌苔已正常,脉象细缓。再加减前方:桂枝6克,生白芍2O克,全当归10克,全瓜蒌30克,炙甘草4.5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7.5克,饴糖60克(分冲)。6剂。
四诊(年10月16日):大便每日1行,有时两次,基本成条状,已不干燥,脐腹痛未再发作。食纳增加,睡眠好转,舌苔正常,脉略细。再投上方(去桃仁泥)6剂。而收全功。
四逆汤(《伤寒论》)
制附子9~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医院校教材《方剂学》)
此汤为回阳救逆之要剂。主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逆冰冷,畏寒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口不渴,或兼见干呕、咽痛,或大汗亡阳,脉沉微细欲绝者。近人用它抢救休克,全身冷汗,体温下降,血压测不到,脉搏触不到,或似有似无等症。
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用附子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济阳,以救欲绝之阳为主药,辅以干姜辛热之品温中散寒,助附子振发阳气,姜、附同用相得益彰。更佐以甘温补中阳之品,鼓发胃气,并能缓调姜、附之烈性,三药相合而为甘热回阳、辛热救逆之剂。取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而为治也。
本方加人参10克,名四逆加人参汤,治大吐大泻后,身恶寒,脉微欲绝,又出现下利,急以此汤温经回阳,益气生津。去甘草,加葱白4茎,名白通汤,治阳虚寒盛下利,脉微,阳气不能通达之证。四逆汤加重干姜(改为12~18克),名通脉四逆汤,治阳虚寒盛,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面色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脉不出等症。面赤者可再加葱9茎;腹中痛加白芍18克;呕者加生姜10克;咽痛者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益气行血)。
近二三十年,医院把人参、附子、干姜做成注射液,名「参附姜」注射液,用于抢救休克、心衰,有良好作用。
理中汤、四逆汤、吴茱萸汤皆治阳虚吐利之证。但理中汤的主证在利;四逆汤的主证为厥;吴茱萸汤的主证在呕。同中又有异也,不可不辨。
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附子9克、干姜6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朮9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炙甘草4.5克)相比较:前者主治阳虚寒盛四肢厥逆之证;后者回阳救逆之力更大,主治寒邪直中三阴或吐泻亡阳,阴寒较重,呕吐较轻,正气欲脱者。
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厥逆,但四逆汤主治阳虚不能温煦四末之厥逆。四逆散则治肝郁气滞,表里不和,热邪内郁,气机不能通达四肢之厥逆,故治以和解表里,舒肝理脾之法,与四逆汤法截然不同,不可混淆。
真热假寒之证禁用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通草(古亦称木通)6克、大枣8枚,水煎服。(原方中细辛用量同桂枝)
主治厥阴伤寒,风寒中于血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此为阴血内虚,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本方以当归辛温,养血通脉为主药;以桂枝通经络、祛风寒,白芍养阴血、和营卫,共为辅药;细辛散血分之寒,通草利九窍、通血脉,共为佐药;大枣、甘草甘味益脾,补虚生血,为使药。
今人也用此汤治疗寒邪侵袭,痹阻经络,而致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动脉炎而无脉等症,不少报导称疗效较好。
四逆汤所治之厥逆,是阳虚不能温达四末,故治以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逆是血虚不能温达四末,故治以养血通脉。从此我们也可进一步领悟,仲景先师的四逆汤类方,均有附子、干姜,唯独当归四逆汤中不用姜、附,是因诸四逆汤主治阳虚阴盛之证,故须用姜、附。当归四逆汤主治阴血虚甚,乃由阴及阳之证,故不用姜、附。
我曾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其经验方如下,请作参考。
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尾10克,细辛3~5克,炙山甲6~9克,红花10克,片姜黄9~12克,通草6克,路路通10克,白芥子6~9克,熟地20克、麻黄6克(这二药同捣),桃仁10克,水煎服。
第一二煎药汁混合,分两次服。将药渣放到小盆中再煎,俟不太烫时,把两手浸泡药水中至药水不热,即弃之,每日1次。如此治疗l~3个月。
真武汤(《伤寒论》)
附子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白朮6~9克、生姜9克,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少阴阳虚,内有水气所致。其人兼咳(加五味子9克、细辛5克、干姜5克)、兼呕(去附子,再加生姜3克连前成12克)、兼下利(去白芍,加干姜6克)。若小便通利者可去茯苓,此为无水。
本方也用于伤寒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不能安卧)者。此为真气内虚,又出汗亡阳所致,急用此汤助正气温经而复其阳。
肾主水,此汤专入肾,故名真武(真武古称北方之神,北方属水)。肾气内虚,不能制水,故以此方主之。方中以茯苓为主药,白朮为辅药,二药入脾走肾,补土利水,伐肾邪而疗心悸;白芍酸平,敛阴和阳而益脾为佐药;附子、生姜辛热,温经、散寒,并补真火而逐虚寒为使药。
在《伤寒论》太阳病中,小青龙汤与真武汤皆用于兼有水气的患者。但小青龙汤是治表未解有水气,内外皆实之证。真武汤则主治表已解有水气,内外皆虚之证。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者。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其经验方如下:茯苓30克,苍朮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黄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猪苓20克,泽泻25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腰痛者,可加川断20克、牛膝15克、泽兰15克。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无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可去此药。小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黄柏炭12克、小蓟20~30克。舌苔白厚而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呕吐者去附片加半夏9~12克。另用玉枢丹l~2克(分两次冲服)。
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补骨脂克、五味子60克、肉豆蔻(面煨去油)60克、吴茱萸克、生姜克、红枣49枚,附注:《证治准绳》一方,吴茱萸为30克,大枣为枚,供参考。
上药共为细末(姜、枣除外)。用水一碗煮生姜、大枣,枣熟去姜,煮水干,取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前服。近人服法,每次6~9克,用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本方药味精练而疗效确切,是治疗肾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鸡鸣泄)和肾虚久泻的常用方剂,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之饭后迟消、腹部冷胀、腰腿酸软等症,但主要用于脾肾虚泄。药店中有该药成品出售。今人常据此方随证加减改为汤剂使用。方中以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壮阳,暖丹田,固下元,为主药;五味子酸温补肾,敛精强阴,此药虽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则能敛,敛极则具收藏之性,故用本品收肾中耗散之气,以助脾阳,为辅药;肉豆蔻辛温调中,固脾涩肠兼能行气,为佐药。以吴茱萸辛热温中而止腹痛,理气开郁而兼调肝,其性既善上,能鼓舞胃气上腾,又善暖下焦,温肝肾而止腹痛,作为使药;更以姜、枣为引,辛甘合化,益脾调中。所以药味精练而止虚泻之效甚宏。古人治泻有健脾不如补肾之说,此方既补肾又健脾,主辅佐使配伍精当,故疗效十分显著。
我常用此方合附子理中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的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表现为虚证泄泻者。兹介绍经验方及加减法如下:
补骨脂9~15克,五味子6~9克,肉豆蔻9~12克,吴茱萸6克,土炒白朮10克,茯苓12~20克,制附片6~10克,干姜6克,广木香10克,炒枳壳6~10克,川黄连6~9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带血者,去干姜、附片,加黄柏炭12克、地榆炭15~30克、槐花炭10克、防风5~6克。
大便带有似脓样的粘液者,去干姜、枳壳,加炒白芍12~20克、苍朮10克、炒黄柏10克、生熟薏米各15克。
大便带少量脓血反复不愈者,去干姜、党参、附片、枳壳,加当归6~10克、白芍15~20克、生薏米30克、地榆炭30克、防风6克、赤石脂12~18充、川断炭15~30克。
腹胀、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者,去党参、黄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2克、乌药12克、元胡10克,改枳壳为焦槟榔10克。
脐周经常隐隐作痛,肠鸣似流水声,去枳壳、党参、黄连,加桂枝9克、白芍18克、饴糖30克(分冲)、泽泻20克、猪苓20克。
腰痛腿软,疲倦乏力者,去枳壳,加川断15~20克、炒杜仲12克。
今举治验病例,以供参考。
张某某,男,33岁,年3月13日初诊。4个多月前,因大渴而暴饮水并吃水果而致腹泻,每日大便4~5次,时有腹痛、腹胀,经服西药治疗,虽能减少大便次数,但停药即复发,缠绵数月不愈。现在每日清晨4~5时许,即肠鸣、腹泻、食纳减少,心慌身倦,小便略少,但不黄,腹部喜热熨。面色欠泽,舌苔微白,脉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细,两尺脉弱,右尺明显。据此脉证诊为脾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泻。治以健脾化湿、温壮肾阳、补火生土之法。处方如下:党参12克,白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6克,制附片5克,吴茱萸6党,紫肉桂3克,炒山药9克,干姜5克,炒薏米9克,3剂。
进药后诸症减轻,精神好转,清晨已不泄。服此方10剂后,不但泄泻停止,并且体力增加,食纳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又投3剂以除根,泄病痊愈,高兴而去。
本方主治脾肾虚寒证的泄泻。内有湿热蕴结者,禁用本方。
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克(为细末)、硫磺(明净质佳者)克(为细末)、生姜适量。
古代治丸法:上药用生姜自然汁同煮,入干蒸饼末捣和匀,放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前空腹时,温酒送下,妇人醋汤下。
近代制丸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克打汁,和冷开水泛丸如绿豆大,每用3~6克,温开水送下。
本药主治老年人肾阳虚而致的大便秘结,中医称此为冷秘。年老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火不生土,阴凝不化,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不能顺利排出,遂成阳虚冷秘证。古人虽亦说本方也可用于老年阳虚泄泻,但临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疗老年人阳虚冷秘之证。
本方主用硫磺补命门真火,热壮肾阳。前人称本品为火之精,把它与大黄并称为「将军」(大黄苦泻之力雄,硫磺热补之力伟)。老年人真阳衰惫,下元火微,肾阳虚弱,火不生土,中运无力,故大肠传导失序,糟粕停滞不下而大便虚秘不通。方中取硫磺热补命火,并且热而不燥,又配以半夏和降中焦之气使谷气下行,水谷糟粕随肾气温壮、真阳充盛,主下元、司二便的功能加强而从浊道排除。故本方主治真阳虚衰、下元虚冷所致的虚秘、冷秘。
硫磺用量:一般用丸药时,可用1.5~3克。近人多在汤药中加半夏6~12克,另用硫磺粉1克(分冲)。总之,用量不可过大。
注意:用硫磺时,要用猪大肠一段,洗净,装入硫磺30克,扎紧口,放锅内煮烂,约煮5~6小时,取出去肠,把硫磺晾干为末用。
或把硫磺为粗末,放入豆腐块的中心,用布条合定,煮5~6小时,取出晾干,研细末使用。
服用硫黄时,要忌含各种禽兽的血,如猪血、牛血、鸡血、羊血等等。
暖肝煎(《景岳全书》)
当归6~9克、枸杞子9克、茯苓6克、小茴香6克、乌药9克、肉桂3~6克、沉香3克、生姜3片,水煎服。如寒甚者加吴茱萸6克、干姜6克,再甚者加附子6~9克。
本方主用于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偏坠、睪丸疼痛等病证。注意,辨证属肝肾虚寒者,才能使用,如系湿热下注而致的睪丸红肿热痛者,忌用之。
方中以当归养血补肝,枸杞子温阳补肾,为主药;配以肉桂助肾阳,小茴香暖肝理气治疝,为辅药;再佐以乌药顺逆气而治疝,茯苓祛湿,生姜散寒;使以沉香引气归肾而达温肾暖肝、行气祛寒之效。中医理论认为,肝主七疝,凡各种疝气,均宜从肝入手论治,结合寒、热、水、狐等等不同,随证选方。本方专为肝肾阴寒而致的寒疝偏坠、睪丸胀痛、牵引小腹疼痛、见暖则舒缓、或兼尺脉沉弦而迟缓等病症而设,实为温肾祛寒,养肝理气之方,因肝主疝,故名暖肝煎。
我常用此方加炒橘核9克、炒川楝子9~12克、炒荔枝核9克、青皮6~9克、吴茱萸6克,去沉香加广木香6~9克,腹痛明显者再加白芍9~15克,用于治疗慢性睪丸炎,经中医辨证属肝肾虚寒、下焦气滞者,每取良效。只要辨证准确,不要因有「炎」字而不敢用温肾暖肝、行气治疝之品。如再加香附、元胡对妇女行经时少腹、小腹攻串疼痛者,也有良效。
五苓散(《伤寒论》)
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朮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朮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猪苓汤(猪苓、茯苓、阿胶(烊化)、滑石、泽泻,水煎服)与五苓散皆为利水之剂,但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由热伤阴而致的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及少阴证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或血淋、尿血,属阴虚有热者,偏重于治阳明、少阴二经水热已伤阴者;五苓散偏于治太阳经水热,有表里证,未伤阴者。若阳明病,出汗多,口渴引饮者,二汤均不可用,以免利尿重亡津液。
我常用五苓散加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9克、生地9~15克、木通6克,治疗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频数、不利,尿道不痛,口渴但不欲多饮,舌苔黄腻,查尿常规阴性者。也常以上方去桂枝,加柴胡10克,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属于下焦湿热证者。如小便时疼而带血者,再加小蓟炭30克、茅根炭30克、瞿麦15克,黄柏改为黄柏炭12克。
我也用五苓散合六味地黄汤,重用生地(40~50克),改桂枝为肉桂1~3克,加生石膏30~40克、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用以治糖尿病消渴引饮者,不但能止渴,并且能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五苓散去桂枝名四苓散,主用于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者。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金匮要略》),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如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加人参名春泽汤,可助气化以生津液,故曰「春泽」,治体虚无大病而口渴,或大病愈后口渴者,(有的加甘草)。改桂枝为肉桂,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为末服,名桂苓甘露饮,能清六腑之暑热,化气利湿,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合平胃散同用,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饮、食滞腹痛、中暑泄泻、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总之,本方为利水祛湿之剂,古今以本方加减变化者甚多,全在医者临床时,神而明之,灵活掌握,不—一赘述。
注:本文连载由赵先贺根据焦树德教授《方剂心得》整理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