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女性下腹部绞痛 >> 正文 >> 正文

三秦瑰宝西周唐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18-10-9

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西周早期高29.4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9.9厘米,年陕西省宝鸡市上王公社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喇叭口,腹壁近竖直,中节略鼓,圈足外侈,有两个相对的十字镂孔(未透),圈足作台阶状。节上与圈足各装饰两组兽面纹。饮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父乙觯西周早期

高13.6厘米口径长9厘米、宽7.4厘米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觯体椭圆,敞口,圆唇,微束颈,垂腹,圜底圆鼓,圜足略外长,颈下及圈足上各饰一周够连云纹。为饮酒器,一般体形较小,用途与觚相近,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兽面纹铜簋西周早期

高15.5厘米口径18.1厘米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器口外侈,方唇,高圈足。腹两侧有兽耳。腹部饰大兽面纹,圈足饰一周蛇纹。

丰尊西周中期

高16.7厘米口径16.7厘米腹深14.6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此尊器身低矮,喇叭口,束颈,垂腹,圈足外侈。口沿下饰蕉叶纹,内填一对卷尾鸟纹。颈部饰一周垂冠小鸟纹。腹部饰垂冠大鸟纹,所有鸟纹两两相对。尊内底部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一字。为盛酒器,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中原与关中地区,尊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丰卣西周早期

通高21厘米口径长11.2厘米、宽8.7厘米腹深11.8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此器为椭圆形,有盖,盖上有圈状捉手;器敛抠,垂腹,矮圈足外侈。颈部两边饰半环形耳套接兽首提梁。盖面一周饰四对蟠蛇回首凤鸟纹,提梁以蝉纹装饰,颈部饰一周垂冠小鸟纹,腹部为两两相对的垂冠分尾凤鸟。主纹饰的空白处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为盛酒器,带提梁及盖的铜卣称为提梁卣,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一直沿用至西周。这件丰卣为丰尊同一套,是西周中期穆王时代的标准形式。

附:

庄白一号窖藏

  年12月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窖藏器物件,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铸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其中最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字,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族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如商尊、商卣、折觥、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大鸟尊西周早期

高23.5厘米,首尾长31.2厘米尊背方口长8.5厘米、高6.5厘米、深8.8厘米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丰满,强健有力,尖勾喙,三足,足根处肌肉隆起,长方形鸟尾,鸟尾两侧成阶梯形。大鸟中空,背部有长方孔,鸟身饰羽纹,尾部饰链状羽纹,鸟身腹部残破,是一件极其精美的艺术品。此尊为盛酒器,商周时期流行一种鸟兽形尊,即指这种形状似鸟兽之盛酒器。此鸟尊腹内中空,背部的长方孔就是酒尊口。

伯雍父盘西周早期

通高16.5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10.5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西周墓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敞口,浅腹,两侧有附耳出沿,平底,圈足。有流有鋬,流、鋬相对,流呈“U”形,鋬为龙首曲蛇形,饰卷云纹。颈部饰一周夔龙纹,外底部有菱形网格范痕。腹内底部有铭文七字:伯雍父自作用器。属盥洗礼器。

环带纹壶西周中期

通高43厘米口径12.6厘米腹深30.2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西周墓葬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有盖,盖上有圈状捉手;长粗颈垂腹,圈足有折沿。颈部两侧各饰一象首衔环耳,盖顶饰团鸟纹,捉手壁与器颈部饰环带纹,壶身饰十字带纹,交叉处有菱形凸起。盖沿、器身条带与圈足饰简化夔龙纹。壶为酒器,同时也是一种水器。始见于商代中期,到西周时非常流行,出土数量很大,且形式多样。这件铜壶身体修长,器形壮美,无铭文,保存状态较好,是西周中期以后新兴的一种形体庞大的铜壶。

云纹甬钟西周

通高19厘米甬高7.5厘米铣间10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上康村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器体小而厚重,圆甬,衡端封闭,甬中部上方饰一周阴线云纹,旋部截面为圆形,上饰一周略成“C”字形的阴刻云纹,与干相对的位置上为一凸出的圆目,内以阴刻原点表现瞳孔,斡部呈半环形,舞上以钟的纵剖面为界饰两组云纹,钲间素面,左右两侧各有九枚,钲部周边与枚四周以阴线勾勒出边框。鼓部饰一组勾连云纹,鼓右饰一小鸟纹,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鸟纹右边有铭文二字:用享。

龙纹甬钟西周晚期

通高31厘米甬高11厘米铣间18.5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罗家村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钟体为合瓦形,钲部各有十八没,旋部前后各有一兽面,舞面饰阴线龙纹,钲部饰顾首龙纹,鼓部饰左右对称背部相对的龙纹,鼓右饰一较小的卷龙纹。甬略成圆筒形,上下下粗,衡端开放。

涡纹罍西周早期

高46.5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38.7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东壕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器体较大。侈口,窄沿内折,束颈,圆肩,腹深斜收,高圈足,兽首衔环耳一对。颈部与圈足饰两道弦纹,肩饰涡纹。用以盛酒,且容量很大,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此罍器形高大,纹饰庄重素雅,同样式的罍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

重环纹盨西周晚期

通高18.7厘米口径长22.3厘米、宽14.5厘米腹深8.5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西周一号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器为椭方形,有盖。盖与器子母口扣合,盖饰四矩尺状钮。器敛口,浅垂腹,两侧有兽首半环耳。高圈足外侈。盖钮为透雕夔纹,盖顶饰S形顾首夔纹,盖沿和颈部各饰一周重环纹,盖身与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窃取纹。为盛酒器,形制与簋相近,只是器作圆角长方形。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已经罕见,流行时间很短。

中姜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M26:高39.8厘米口径44.8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此类鼎在26号墓中共出土五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相次,为标准列鼎。M26:为其中最大一件。口微敛,宽斜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二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三足根之间有三条范棱呈三角形状,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口沿下铸有留个凸字形扉棱,扉棱间各饰一组S形平目窃曲纹内壁有竖款铭文两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鼎”。

中姜簋通高21.6厘米口径18.8厘米

拍铭文时就想自己再高点多好啊

共四件,簋形制、纹饰、尺寸基本相同,重量略有差异。均带盖,盖面上隆,顶有喇叭形捉手,器身子口微弇,   鼓腹略微下垂,平底,腹两侧附兽首形双耳,兽角呈螺旋状,兽长舌向下向内弯曲呈半环形,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承三矮扁足。捉手内盖面正中饰涡纹,一周饰重环纹,盖缘与器口外沿各饰一周重环纹,盖面及腹铸成数周瓦棱纹,耳及垂珥两侧均饰阴刻线纹或卷云纹,圈足一周饰垂鳞纹,支足足根饰兽面,足下端饰兽爪纹。盖及器底皆有铭文,均竖款排列,盖有铭文三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簋”。器底有两行七字,自左向右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簋”。

中姜甗高43厘米口径30厘米

  上甑下鬲连体,甑口呈长方形,敞口,卷沿斜方唇,两侧口沿上有一对立耳,腹壁斜直下收,底部有活动箅子,箅子上有10排12行条形孔,箅中央有一半圆形提环。鬲体,长方形口,平折沿,短束颈鼓腹,四等分,联裆凹底,裆线连于腰际,四蹄足。甑体口沿下饰“S”形卷体长鼻龙纹,腹部饰一周波曲纹。腹内壁于一侧面铸有竖款铭文,计两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甗”。鬲素面,鬲底有烟炱,为实用器。甗是蒸食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为鬲,用以煮水。

中姜壶通高53厘米壶口长17.8厘米、宽13厘米腹颈长28.2厘米、宽22.6厘米

  共出土有一对,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上有盖,盖顶有长方形捉手,深子口。器身为母口,方唇,长颈,颈部附一对兽首翘鼻龙首耳,兽舌下弯衔一圆形扁体环,垂腹,平底,高圈足。捉手顶部饰窃取纹,捉手外侧饰垂鳞纹,盖面一周饰八组“S”形凸目窃取纹。颈上部饰一周重环纹,颈下部一周饰八组”S”形凸目窃取纹与一道凸弦纹。兽首所衔扁环正面饰首尾相接八组“V”字形龙纹,兽首翘鼻呈龙首吐舌状,龙身部饰重环纹,颈部铸有扉棱。腹部中间以“十”字形条带状凸栏线与菱形凸饰为界,每面划分为四块,共为16块,上腹正面饰二组“S”形双龙纹,侧面各饰二组卷体龙纹;下腹正侧面均各饰二组凸目盘曲龙纹。在盖内壁有铭文三行九字,铭文竖款排列,自左向右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壶用”。

晋姞盘西周晚期

高17.4;厘米口径37.2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30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平折沿,双附耳以短梁与口沿相接,浅腹,圈足下承三支足。盘腹部饰窃取纹,附耳饰重环纹,圈足饰垂鳞纹。盘内底正中铸有铭文,竖排三行十七字:唯八月丙寅晋姞作铸旅盘匜其万年宝用。这件晋姞盘与晋姞匜为一套完整的盥洗礼器。

晋姞匜西周晚期

高20.3厘米长39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30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器的前端为一槽流,后端设龙形鋬,龙口衔匜口沿,腹下有四扁支足。腹内底铸铭文三行十七字:唯八月丙寅晋姞作铸旅盘匜其万年宝用。这件晋姞盘与晋姞匜为一套完整的盥洗礼器。

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通高25.5厘米最宽处17.5厘米年陕

  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盖略呈覆斗形,顶部有一虎钮,子口。器口为长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颈,腹腔呈椭圆扁鼓形,前有管状直流,后有龙首吐舌,下弯成半环形的器鋬,腹下附四鸟足。盖顶一周饰卷云纹;腹腔正背面均饰连体双龙纹,中间饰一牛首,前后侧面均饰重环纹,龙首器鋬呈长舌卷云状,两角中部凸一扉棱。

梯形牌串饰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通长97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于墓主人胸前。本串饰由大小玉珠55颗,玉圆、方管47件,梯形玉牌1件、玉龟88件、料珠95颗,料管15颗,玛瑙珠管颗等构成,组件众多,编排有序,当为玉组配中之重器。整个串饰以梯形玉牌为中心,其上九条串饰呈封闭状,佩戴于颈部;其下十一条串饰呈放射状。从玉器组件看,来自不同的时代,其中梯形玉牌属于典型的春秋早期的作品,做工亦相当细致,由数十条龙纹构成兽面,设计巧妙,生动传神。

七璜联珠玉组佩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总长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由7件玉璜、1件圆形牌和颗玛瑙珠分三排串联而成,下葬时佩戴于墓主胸前。自上而下,第二与第三件、第四与第五件为对剖而成。第六与第七件玉璜制作最为精美,成型对开。该组佩为西周时期陕西地区出土的最高等级组佩。

神人龙凤纹玉柄形器西周中期

长18厘米宽2.5厘米厚0.7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器受沁严重,玉质难辨。主题为屈身蹲踞的神人,神人的身躯藏伏神龙,其上部为左望的凤鸟,纹饰构图巧妙精准。其中神人圆目,眼线清晰,发细如丝,下肢蹲立,足如鸟爪。

神人凤纹玉柄形器西周中期

长17.8厘米宽3.8厘米厚0.6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柄形器青白玉制成,因受沁有少许绺裂处成棕红色,局部白化严重。其上部纹饰为长尾凤鸟,下部纹饰为神人。

花蕾形玉饰西周至春秋早期

高5厘米宽4.1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于墓主胸腹部,青黄玉,质地细腻,因受沁而有少许棕褐色斑。形体做花朵状,双面工,两侧各伸出一鸟兽,两首相背,共用一身。鸟身下雕一环形钮,以便系佩。

玉腕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周长20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腕饰由1件弧形方玉牌,1件玉兽面、4件玉蚕、4件玉贝、4件玉龟、4颗玉珠以及60颗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所有玉器均为青黄玉,其中弧形方牌因受沁而呈黄褐色,玉器体量小而制作精美,反映墓主生前身份之高贵。此墓尚有另外一件相类似的玉饰出土于墓主人右手腕。

玉项饰西周至春秋早期

周长33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项饰由14件玉牌和两排72颗玛瑙珠相间穿就而成,玉牌分为马蹄形牌、束腰型牌和镂空方牌三型。同类型的玉饰在M19墓主人的颈部发现两件。

玉腕饰西周至春秋早期

周长18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19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由1件玉鸟、4件玉贝以及玛瑙珠颗组成,5件玉器均为青黄玉,尤其玉鸟凸目长喙,制作传神,体现了西周玉器高潮的设计制作水准。此墓尚有另外一件相类似的玉饰出土于墓主人左手腕。

鹰首金韘春秋早期

长5厘米宽3.5厘米孔径2.3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鱼墓主人右手掌下方。韘,时套在指中,用以张弓拉弦的工具。该器前端顶部设计成鹰首形状,凸起深邃的双眼,额部中央凸楞,很好地表达了雄鹰的特性。纯金韘在两周时期,甚为罕见。

三角形金饰春秋早期

高8.7厘米顶边5.0厘米厚1.2厘米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纯金质地,表面沾染少许朱砂。该器为金腰带组件,共出土2件。正面凸起,背面相应凹陷。整体呈等腰三角形,在居中偏上位置设计一兽头,兽头两侧则有对称龙纹,边缘则有2孔一组的穿孔5组,用于系穿。整体设计巧妙,制作精美,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跽姿俑

高厘米宽58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K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双膝跪地,右膝稍向前,双足尖抵地。上身直挺。左臂自然下垂,右臂上举,右手侧直向前,拇指向上伸直,其余四指作半握状。原手中应持有一物,现残缺不明。脑后有发髻,头戴布帻。身着右衽右长襦,下着长裤。腰际束带,右腰系一长方形囊。这件陶俑与青铜水禽同处一座陪葬坑,其职能可能与养护珍禽有关。

青铜鹤

高71厘米长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K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青铜鹤站立于长方形的镂空踏板之上,曲颈向下,造型婀娜多姿。秦时在京畿和各地都设有许多苑囿,收集奇花异草鹤珍禽异兽,并设有官吏鹤仆役专司管理,以供皇帝游猎、观赏。秦封泥中诸如上林丞印,息苑丞印、杜南苑印等大批苑囿管理官员之印的出土,足以说明秦代苑囿的规模之盛。

铜盾

长35.5厘米宽24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秦代防卫兵器。出土于秦陵一号铜车马车舆右栏板内侧前部。为实用盾的一半大小。铜盾上部呈弧形,中部双亚腰,下部呈方形,正面中部纵向有一条鼓起的棱脊,体表中间隆起,上下两端凹下。背面正中也铸鼓起的凸棱,约在脊的中间处有桥梁形的鼻钮状盾握。钮梁上铸有缠扎的革带纹。铜盾正背两面均装饰有夔龙纹。秦代的盾,多为木质或皮质,这件铜盾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盾牌实物。

铜镞

长11.3~16.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远射兵器。镞俗称箭头,是箭的主要战斗部分。镞的形状为三角锥形,其后有一细杆用以连接木质箭杆。

石铠甲

长77厘米宽50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K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甲衣的甲片分前后上旅、前后下旅、左右披膊、双肩、前后领口等6部分,共有甲片片。前身纵长75厘米,后身纵长65厘米,腰部展开总宽度为厘米。以每个甲片平均重29克计,该甲衣总重18千克。这种石铠甲是模仿战国时期流行的皮铠甲和铁铠甲而制成的陪葬品,并非实用之物。

石胄

高32厘米底部宽32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K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石胄由一整片圆形顶片和若干板瓦形或等腰梯形不带弧度的侧片组成,分为6层,共计74片。现重克(仅为石片重量,未计入铜丝重量)。胄片上下层间作固定编缀,左右做活动联缀,便于开合;在最末层前面两片甲片上由胄开合的铜环和铜钩,相互钩合即可。胄片侧边上有装饰性的抹棱,顶片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中间穿着一个铜丝折扣的铜环,起美观作用,可能上面原来有红樱一类的装饰品。

铜剑

长90.3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剑是古代一种随身佩带的兵器。这把铜件,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剑始于商,到东周时开始盛行,质地一般为铁或青铜。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与前代剑相比,显著特点时剑身狭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穿刺能力较强。剑的表面多呈青白色,含锡量较高。出土的铜剑为实用兵器,但无使用痕迹,应当时从武库中取来直接放入俑坑内的。

铜矛

17.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矛是古代步兵和骑兵在战斗中使用的主要长柄格斗兵器。它是从古代骨器和石器的复合器衍生而来的。矛头通体中空,便于安装长柄。矛的尖端和两刃锐利,便于战斗中刺伤敌人。

铜戈

长26.7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秦代长柄兵器,其功能既可以钩杀,又可推杀和啄击敌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戈,商代后期出现青铜戈。戈头包括援、内、胡三部分。秦戈分春秋型与战国型两大类。春秋型戈多出土于陕西关中秦墓。战国戈受中原兵器形制的影响,开始流行狭长援、中场胡三穿、四穿戈,援不起脊,但援、内、胡处皆有刃且相当锋利。此件青铜戈为战国型秦戈,戈头是长胡四穿,弧援,内刃,制作规整,表面光洁。戈内部刻有两行竖排铭文:“五年相帮吕不韦造,寺工詟丞義工成”。

铜铍

长35.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铍头似剑,平脊,有格,格下有扁茎用以装柲。铍是战国至秦一直比较广泛使用的杀伤力较强的刺杀兵器,铍后遍茎通常安装有长的木柄。秦代以后,这种武器逐渐被矛所取代。这件铍头两面有银斑装饰,应是等级较高的兵器。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件。根据俑头上的冠饰、身上的甲衣以及脚上的鞋子可以区分其地位高低,大致可分为军吏俑和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俑和重装步兵俑的区别。轻装步兵俑包括战袍武士俑、立射俑和跪射俑,其中两类射手俑多集中分布在二号坑;重兵步兵俑主要是指身披铠甲的铠甲武士俑。此外还发现有车兵俑、骑兵俑,其所使用的马俑也分为车马和鞍马两类。

杨家湾汉墓兵马俑

杨家湾汉墓位于陕西咸阳东郊杨家湾村,地属汉高祖长陵功臣陪葬墓区。年,在汉墓的南面发现了11座兵马俑陪葬坑,共清理出步兵俑件,骑兵俑件,盾牌模型件。这批汉代兵马俑造型逼真,步伍严整,表现了汉初军阵的真实形象。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出现了骑兵俑集群,反映了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一些变革。杨家湾汉墓为南北并列的两座大墓,被认为是汉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

玉猪西汉

长11厘米高2.9厘米西安博物院藏

猪呈伏卧状,眼、耳、四肢及各部位轮廓均以爽利的偏斜刀法勾勒,腹下、嘴及尾部则随形雕琢成平面。雕琢刀法劲健、粗狂、锋芒毕现,寥寥数刀,把猪的形象表现的活灵活现,这种技法俗称“汉八刀”。

玉猪是握玉的一种,属丧葬冥器。握玉是在死者手中放置的玉器,以玉猪作为握玉用以象征财富。

金饼西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最大径6.3厘米厚0.9厘米

最大径

呈圆形,浇铸而成。顶面隆起,表面粗糙褶皱,有孔洞、坑洼现象;底面内凹,表面相对光洁。这两件金饼重量分别为克、克。金饼在古代属于货币的范畴,战国时期大量出现。但是金饼并不是普通的流通货币,主要用于赏赐、馈赠、聘礼及大额交易或者是域外交易。在汉代,黄金货币除了金饼外,还有马蹄金、麟趾金和金五铢等。

女跽坐俑西汉

高33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汉文帝霸陵丛葬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女子眉目清秀,发分两颞,至颈后收束为长垂髻,挽结肩际,梳理明晰,身着三层衣,中内衣皆为白色红领,曲领高厚,中衣衣袖多褶,两手在袖管内相握置于腹际,双膝着地,脚心向上,臀压脚掌,呈跽坐姿。我国古代的坐姿和现代坐姿不一样,史前至魏晋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是席地起居,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称之为跽坐。这种姿势也是汉代宫廷里一种标准坐姿,南北朝以来,胡床等高脚家具出现,这种坐姿就渐渐消失了。

高33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汉文帝霸陵丛葬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女子面容姣好,发分两颞,至颈后收束为长垂髻,挽结肩际,梳理明晰,身着三层衣,中内衣皆为白色红领,曲领高厚,中衣衣袖多褶,两手在袖管内相握置于腹际,双膝着地,脚心向上,臀压脚掌,呈跽坐姿,类似的坐姿女俑在汉代初期帝陵的随葬坑和王宫大臣的墓葬中较为多见。

虎纹鎏金铜镇压西汉

高3.7厘米宽6.4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一组四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虎作蜷卧状,下颌支于后跨,口阔鼻宽,双眼微睁,双耳后抿,四爪并拢呈内弧形,粗长壮尾向内弯卷搭于腹侧,形态逸然,似有睡意。一条细阴线由鼻中沿背脊至臀勾画出虎体形态,口、鼻、眉、须和肘毛均以阴线刻画,身上的斑纹也以阴线勾勒出轮廓,并呈现银色,其他部位则呈金色。细察之,银色部分有局部片状脱落,也有些为金色覆盖。据此判断,虎镇表面先以银箔包裹,然后再在斑纹以外部分鎏金,色彩搭配和谐自然,使得虎体显得栩栩如生。镇底中心有一不规则孔,用于由此向内灌铅,以增加其中重量,提高稳定性。

错金车饰

凤鸟鎏金铜锺西汉

通高78.7厘米腹径49.23厘米口径14.5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枣园汉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盖面隆起,缘下有子口可纳入壶中。盖面中央设凤鸟形钮,凤鸟作立姿,昂首翘尾,口中含珠,双翅拢于背,线条流畅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壶口稍侈,颈微收,圆鼓腹,肩两侧置铺首衔环耳,圈足,足近腹处内折成台,口、肩、腹部微凸起四道宽带弦纹。壶的盖、身通体鎏金,富丽辉煌。鎏金是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系将金拌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该器出土时内盛酒26公斤,酒呈翠绿色,清亮透明。

鎏金铜樽西汉

通高13.4厘米口径13.8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唐芙蓉园工地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樽呈圆桶形,盖隆起,中间有一环钮。钮下有柿蒂形座。盖面设三个回首衔环的凤形钮。盖与器作子母口。腹两侧设一对铺首衔环,平底,下承三个熊形足。盖面中部、盖缘和腹上下各设一周凸起横沟纹,器中腰两条并列横沟纹。盖面和器壁满饰云气纹,其间有牛羊和瑞兽,均錾而成,所有纹饰间隙处鎏金。樽,是汉代特有的用于盛酒的容器。

彩绘戴冠白衣立射俑西汉

高49.5厘米宽16厘米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立姿,扶额,戴冠,方脸三角鼻。右衽三重衣,外层为白色蝉衣。双手握拳半举,,呈射箭状。

彩绘发髻蓑衣持械俑(賨人俑)西汉

高45厘米宽13厘米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俑呈立姿,抹额,脑后梳发髻,额骨突出,双目圆睁,吻部外突,外饰红蓑衣至腹下,腰系革带,白胫衣,左臂握拳下垂,右臂半举握作持械状。此俑形象不类汉族,被认为是汉军中来自巴蜀的賨人兵员。賨人指的是中国秦汉时期四川、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

彩绘戴冠薄书俑西汉

高49.5厘米宽16厘米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模制,彩绘,俑呈站立状,戴冠,抹额,方脸,鼻呈三角形,双臂握拳半举于胸前,右手高于左手作书记状,身穿右衽交领三重衣,腰系带。

彩绘骑兵俑西汉

高68厘米长63厘米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马、俑、尾分体制作,中空。马俑昂首,挺胸,立姿,红色,彩绘鞯辔,尾上翘打结,有榫插入臀孔;骑俑从腰部与马体分开,戴冠,脸型方正,双臂半举作揽缰状,着红色交领衣,双腿分开连于马体。

彩绘骑兵俑西汉

高68厘米长63厘米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马、俑、尾分体制作,中空。马俑昂首,挺胸,立姿,黑色,尾上翘打结,有榫插入臀孔;骑俑从腰部与马体分开,戴冠,脸型方正,双臂半举作揽缰状,着红色交领衣,双腿分开连于马体。

素面银盘

高5.9厘米口径25.5厘米年陕西省长安县祝村乡羊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银盘平面为圆形。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通体素面。盘底局部有布制品痕迹,应为布织品包裹后所留下的残片。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高3.2厘米口径10.6、宽7.7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鎏金银羽觞呈椭圆形,内外壁均錾刻精美花纹。内底錾刻团花一朵,内壁饰折折枝花四株,枝叶宽厚肥大,花叶间饰流云纹。外壁两侧双耳下各饰一只站在莲瓣上的鸿雁和鸳鸯,两端各有一个莲座,分别站立着相对而立的鸳鸯和一对回首的鸿雁。花纹以外空白处均饰鱼子纹,细密整齐。纹饰鎏金,装饰效果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是唐代金银器满地装的杰作。

摩羯纹荷叶银杯

高3.2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7厘米西安博物院藏

  杯口微敞,弧腹,圜底,圈足脱落。口与腹部略呈椭圆形。杯身内侧錾有写实荷叶,口沿以杯最长径及最短径等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半片荷叶,叶缘伸向腹内,与底部伸展开的一片荷叶叶缘相接,叶脉细密流畅。杯内部中心为双摩羯环绕一隆起的火焰宝珠嬉戏于杯底,器形、纹饰均锤鐷成形,花纹平錾,杯体内侧鎏金,外侧素面。此杯为晚唐时期金银器的精品。

三足银盂

高5.8厘米腹径5.5厘米年陕西省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盖为伞盖形,盖钮呈宝珠式,盂为圆唇直口,圆肩鼓腹,圜底,下设兽形三足。通体饰“鱼子”底纹,其上錾刻鸳鸯,鸿雁,小簇花纹,分布均匀,做工细致。墓主人李倕,字淑娴,唐代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病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时年25岁。

鎏金翼兽纹无足铜炉台

高11.5厘米口径37.3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火车站广场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佛教法器香炉的配件。炉台通体鎏金。敞口平底,炉台表面錾刻繁缛纹样五层,中心为两只带翼飞兽,怪异奇雄,如狮如虎,凸目巨鼻,寛耳长须,长翼飞展,大尾旋空,同衔长流飞云。飞兽以夸张手法錾刻,翼尾以花叶构成,布满炉台中心。第二道为波曲纹串枝莲,第三道是龟背纹,刻划花朵,第四道大叶串枝莲围绕一周,其间有四只鸳鸯,有的站立于枝叶上,有的回首展翅欲飞,有的振翼嬉戏,姿态各异,生动活泼,第五道为炉台的口沿,饰一周叶瓣纹。通体纹饰以鱼子纹为地纹。炉台底下均匀分布有五个流云形足,足端外撇,云头飘然卷起。足的外围相间有五个荷叶形铺首衔环,悬挂五朵绶带纹缨穗。盘与足、荷叶形铺首铆接,规整牢固,錾刻的纹样与表面金光相映生辉,显得富丽堂皇。

平脱螺钿镜

直径7厘米厚0.5厘米年陕西省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八瓣葵花形,半球形钮。镜背主体纹饰为宝石,螺钿镶嵌成团花样式。

  螺钿镜为唐代名镜。其主题纹饰有人物,宝相花,团花和鸟兽等。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细巧,华丽秀美。唐代螺钿工艺较为盛行,螺钿镜流行于唐玄宗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以后的其他时代较罕见。

鎏金铜铺首

直径25.8厘米环径20.7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铜制鎏金,光耀夺目,正面为高浮雕兽面,阔口衔环,额上卷角前曲,双目突出,怒视前方,彰显出大唐帝国君临天下的气势。在纹饰上,这件鎏金铜铺首以兽首为中心,围绕以联珠的圆框的装饰手法,并非中国古代传统的装饰手法,应是受到波斯萨珊王朝影响后的产物,其形式大都是中间为狮、鹿或瑞兽,周围饶以联珠,花瓣,麦穗或绳索等形成圆框的一种固定的构图方式。

定窑“官”字款五宽瓣白瓷盘

高4.6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9.4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南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盘口为五瓣花型,平底浅腹。胎薄质细,色白,内外施满釉,釉色白中闪青,外底刻有一“官”字。

定窑“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

高3.4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6.1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南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盘口为五瓣花型,尖状花瓣,。胎薄质细,色白,内外施满釉,釉色白中闪青,圈足底经过刀削,外底刻有一“官”字。

“李勉”双鱼纹银盘

高1.2厘米口径17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北工业大学基建工地出土西安博物院

  敞口,宽沿,浅腹微弧,平底。盘心正中有双鱼遨游,周围饰两周折枝花叶。器物锤鐷而成,其纹样为先锤出轮廓,再錾刻细部,然后鎏金。盘外底部刻有铭文:“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江南西道观察处置都团练守捉及莫徭等使、赐紫金鱼袋、臣李勉奉进”。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李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宗室宰相》有传,李勉为唐高祖李渊子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年)九月至大历二年(公元年)四月任洪州刺史充江南西道观察等使,为中唐时期著名的三朝元老,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后官至宰相,李勉为官比较清廉,被誉为“鲠亮廉介、为忠臣表”。

白瓷皮囊壶

高20厘米腹径46厘米底径9.4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小口,鼓腹,假圈足,足径较大,半圆形短提梁。壶腹上部堆贴有浮雕式鞍形饰,模仿出鞍具上所铺毡毯,其上有方格印纹,周边饰连珠纹。壶口前下侧贴塑绒线状四瓣花饰,颈腹部有突起的仿皮囊的缝脊。胎质白细坚硬,釉色白中泛黄。

此壶系模仿西域游牧民族盛水用的皮囊容器而制,对皮囊的缝合处都加以惟妙惟肖地表现。该壶形在瓷器中始见于唐代,俗称“皮囊壶”、“马挂壶”,是唐代胡风盛行之下的产物。

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高24厘米底径7.8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张叔尊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青瓷八棱瓶小口,细长颈,腹部以突起的八条棱为装饰,与颈下部的三道弦纹相呼应,造型简洁典雅,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细腻,浅圈足。通体施釉,釉面光洁,釉色青绿,色泽淡雅。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是晚唐越窑秘色瓷的代表。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鎏金铁芯铜龙

通高37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铜龙铁质内芯,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爪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长而弯曲的舌头,圆睁的双眼直视着前方,龙角紧贴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反折向龙头上方。从其造型和工艺上看,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龙首形象凶猛,富有极强的力度,而身体后部弯曲上翘,轻盈飘逸,有穿云破雾之势,体现出唐代龙特有的生动美和气势美,堪称艺术精品,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在唐代,龙尤其是金龙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认为它既是皇权的象征,也可以用来消灾避邪。这条鎏金铁芯铜龙正是出土于唐代一处宅邸遗址之下,可见当时人们对其镇宅避邪作用的重视。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高4.2厘米口径9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马旗寨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酒器。窄平折沿,八瓣花形,联珠唇,弧腹,杯壁向内凹的八条线将器身分为外鼓的八瓣花形,腹下冲出8只仰莲瓣承托杯身,底部原有圈足,现已佚。杯把为环形,外缘缀球状联珠,杯把上有如意云头状的指垫与口沿平,为多曲三角形,指垫中心圆圈内錾一花角鹿纹,把下外端出钩尾,柄焊接在杯身上。杯体下部为仰莲瓣似的托,其上八瓣每瓣间隔以柳叶条带,4瓣为男子狩猎图,4瓣为仕女戏乐图,两种图案相间排列。这种银杯是随着东西方路上贸易的频繁往来,于初唐时期由中亚粟特人传入中国。此器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是盛唐时期金银器中的精品。

彩绘仕女俑

高76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头梳单朝天髻,左右两边发垂于耳际。上穿窄袖长衣,下着高腰曳地长裙,裙下露出翘起的云头履。头微侧转,殷唇粉面,丰颊腴腮,面带微笑。双手在袖内置于腹前,手上有一孔,原应持物。这件仕女俑雕塑造型准确、比例恰当,注重人物神态的写实与社会审美心理的再现。其衣饰线条飘逸流畅,神情气度典雅妩媚,可谓唐代仕女俑中的精品。

跪拜俑

长14厘米宽16厘米高42.7厘米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紫薇工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跪拜俑属于陶俑的一种。俑低首伏卧,跪拜式,双膝紧贴地面,双臂环于胸前,拱手握笏板,木质笏板已朽,上有长方形插孔。俑头戴进贤冠,面容丰满,五官清秀,神情肃穆、虔诚,身着曲领大袖朝服,袖缘及袍下摆间褶铺摊于地,腰束管带,袍下显出赤足脚底轮廓。该俑为泥质灰陶。通体施白衣,之下有红彩,现已基本脱落,仅有个别残留,此俑乃一粉面朱唇、乌发黑冠、绯色袍管带的文吏跪拜形象。

彩绘陶羯鼓

长40厘米口径16.7厘米年陕西省蒲城县唐李宪墓出土陕西考古研究院藏

  泥质红陶,中空,合模分制粘接而成。鼓呈两端粗,中腰细的筒状,鼓身两端各有弦纹一周,中部束腰处饰弦纹五道,腰鼓两头原蒙有皮革鼓面,出土时已朽坏,仅余铁箍圈及铁环钩等配件。鼓身施白衣,以红彩勾描团花图案轮廓,其间填以黑、绿、白彩。

李宪(公元—年),唐睿宗长子,本名成器,以皇位让与玄宗,史称让皇帝,封宁王,开元二十九年去世,卒年六十三岁。羯鼓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中原,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携婴饲鸟出行图

个人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