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逝世七周年的父亲
--图为父亲年轻的时候
--人称“小发哥”
01.种下的种子但凡跟中医结缘的人,要么是中医世家传承,要么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大抵都是因为家里有病人,自己或者家人。
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当家早,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学手艺跟着人做事了。
早年还好,父亲为人仗义,帅气稳重,做事又勤恳倒也挣了点人缘,没多久就自己做了工地里的“包工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因此我们童年也算过了个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
但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父亲每天疲于应酬,能着家的时间越来越少。
生活似乎从父亲生病开始变得每况愈下。
有一年在工地里父亲突医院,查出得了糖尿病。
这才30岁出头的年纪,从此常年跟药物相伴,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紧巴。
母亲为此也没少四处求医,以至于父亲常常一碗饭才下肚,紧接着就上一碗汤药或者各种瓶瓶罐罐也跟着上了桌,一吃就是十几年。
这种慢性病医学上没有根治的办法。
严重时需要靠粗暴地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看到父亲大臂,大腿上全都是自己注射胰岛素时留下的针眼,触目惊心。
因为病情的原因,父亲的情绪常常很不稳定,不顺的时候要么借酒消愁,要么就是拿身边的事物出气,所以家里的东西常常遭殃,最严重的时候家里像是被洗劫过一般。
以前不理解,常常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想尽各种办法劝解,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
父亲本性善良,他再怎么生气,印象中也没动手打过我们。
人们常说父亲醉酒了脑子还没烧坏还算有点「良知」,可是长大了些接触了些医学和心理学知识之后,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是心疼得泪目。
父亲其实还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症的人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向外攻击别人,有「杀人」倾向;
一种是向内攻击自己,有「自杀」倾向。
父亲显然是后者。
压抑的情绪如果不通过外物发泄出来,或者通过治疗疏导出来,就会不停地自责内疚攻击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
难过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一句:你一定很难过吧?
而不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就你这点承受能力!
伤心的时候,明明抑制不住的想哭,
却换来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硬生生地把眼泪逼回去。
「愁」是种不良情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找不到情绪出口的时候,只能自己较劲独自纠结,要么通过外物来发泄。
酒是个「好」东西,醉了的时候就可以理所应当地做一回「无赖」,醒来就说「我只是喝醉了」而可以不用为此负责。
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既然现实中无法做「真我」,我就在虚拟世界躲着暂时回避下总好过一直痛苦地活着吧?
意识到这些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了……
于是我常想,如果,我早些知道这些该有多好。
年3月父亲走了,享年52岁,本该是个儿女成家,儿孙满堂的年纪,却无福享受。
送葬那天,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堂堂一个七尺男儿转眼化为一方小小的骨灰盒,那种心情这辈子都不想再经历第二遍。
是解脱了吗?
是,是父亲解脱了。
我们轻松了吗?
不,我们仍需负重前行,生活还要继续。
记忆中父亲病重时蹒跚的背影,
整夜整夜睡不着来回踱步的脚步声,
生病后时常被邻居嫌弃到撵出家门落寞的身影,
这都成了我回忆里的一个个缺憾,一忆起总禁不住泪流满面……
常常回忆起来,父亲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给我们的。
他用自己一生惨痛的经历悄悄地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爱惜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家人添乱才是真的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孔子说过,除死无大事。
人终有一死,但是身体健康,延长了死亡的期限,再去谈什么理想才有意义,才有余力去追寻你想要的生活。
因此,莫名的一股内力在助推着我去寻找「答案」,到底怎么做,才算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家人负责?
彼时,我已经有意无意地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02.为什么是中医?人总有过急病乱投医的经历,我自己切身体会的一次看病经历,为此还闹出了笑话。
刚大学毕业出来工作那会,经常日子过得很匆忙,工作很拼命,常常一坐就是半天,马不停蹄地赶工作进度。
久坐不动,日子久了各种小病小痛就开始找上门来了。
有次自觉右下腹有点隐痛,于是就近找了间西医诊所想看病。
刚坐下。
医生:“哪儿不舒服啊?”
我:“我感觉右下腹有点疼,这里。”
(说着我按压了下疼痛位置指给医生看)
医生:“那个位置怕是阑尾炎!”
我:“阑尾炎?那……”
(没等我说完)
医生板着脸:“快先去验下血!”
我:“啊……要验血么?”
医生:“别那么多废话,让你验就验,拿了验血单我看下是不是有炎症!”
我:“哦,哦…”
(好像哪里不对,但是既然来看病,医命要从,于是屁颠屁颠跑去验血。
结果出来又找回那个医生拿给他看。)
医生:“嗯,白细胞偏低应该是有炎症没错了!你是要打针,还是吃药啊?”
我:“哈?可不可以不打针?吃药也少吃点?”
(有点犯怂,但是又觉得这个问题好像不该问我……)
医生怒了:“你不吃药不打针就等着做手术吧!!”
(被这么一吼,我突然像「灵魂觉醒」了一般打了个激灵。)
我:“好,医生我有点内急,先让我去上个洗手间再回来。”
(走出门诊室,我灰溜溜地,跑了!)
结果呢,我又去了中医诊所寻诊,医生问了我大概的生活作息和工作习惯后,他什么药也没给我开,说你就是久坐导致气血不通,多起来活动下,心放宽就好,没大问题!过几天你还这样你再找我!
没几天我真的自愈了。
回头细思极恐,西医的问题就在这里。
没病都快给吓出病来了。
当然这种属于比较极端的案例恰巧被我遇上了。
西医里也有比较优秀且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里不过多去评判中医西医哪个好的问题。
只是那个时候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中医」才是我应该坚定去探索去学习的方向。
我想在西医诊室「灵魂觉醒」的那一刻,也是当时已有了一点点中医基础的「内在我」赋予给我的判断力和底气。
03.还是中医小核桃出生后,为了照顾好他,我和先生可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
先生是个细心之人,他也能体会到小孩子的天性:顺应天时,感应天地的作息规律。
或许是命中有人牵线还是天赋使然,先生产生了比我还要浓厚的学习中医的兴趣。
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他把一本本医书请进家门,线上自学中医,线下实操学习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针灸疗法。
年的最后一天,小核桃像是算好了要将年一整年的「苦水」倒出来似的:呕吐得特别厉害,呕吐物几乎要把整块床单的表面都吐满了。
扒拉他的尿不湿一看一整天了竟然还一点尿都没有!
换做是大部分家长看到这般情形,恐怕也会被吓坏,医院吧?
可是,先生没医院。
他等小核桃吐得差不多了,用一次性采血针给小核桃的双手的四个指缝插针,并挤出了很多黄色的血水,也没有急着给他塞吃的,只是给他喂了点水。
平复下来后,就安抚他睡觉去了。
隔天临中午时分,先生带着小核桃躺在靠窗边的床上光着屁股晒太阳,小核桃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一觉醒来拉了一泡斗大的大小便,下地又是一只活蹦乱跳的「皮皮虾」!
中医再次给我们带来做家长时遇到小孩子生病该怎么处理的判断力和底气。
记得看过一本中医书上也说:
病人身体在反应状态的时候,只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反应不强烈,萎靡的时候,别打扰他,让他睡觉。
如果没有生命危险,医院,睡觉是身体在自动康复的过程,需要养精蓄锐。
如果这时候急急地打车,挂号,排队,抽血,输液,甚至做B超……
本来快好的病症反而加重了,为什么?
因为把正在修复身体的能量给消耗掉了。
很多老人,小孩就是这样被折腾坏的。
还有些家长担心小孩子饿着,睡觉修复时硬是拉他起来吃东西,还没睡足,又被叫起来吃药,按摩……
这也是干扰身体自动修复的节奏,这也是折腾。
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点,学会观察。
第二,反应强烈的,要控制反应度,不要让战场的破坏度太大。
症状反应过强,是需要控制,但别急着把症状消灭,过强的压制性治疗会伤害病人的体质。
比如很多单纯性的感冒发烧,动不动就打针,吃退烧药,输液就是典型的过强的压制性治疗。
当下是把症状给压制住了,可是也破坏了身体正常的反应机制。
我们要做的还是耐心点,学会观察。
我自己平时感冒发烧什么的,也几乎不用吃药打针,(至少是大学以来就没主动为此吃过药打过针),多点休息,饮食清淡点,通常感冒一周左右就能痊愈,发烧的情况下隔天睡醒了退烧了,基本上就无大碍。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感叹传承几千年的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的自我认知总离不开天地自然,它将人跟天地宇宙,时间和空间链接起来,系统地阐述了人在天地宇宙之中所处的位置和内在规律。
提倡的是一种顺应天时地利的生活方式。
有病治病,唤醒人的自愈力,即便没病也可以通过调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
04.写给父亲去年的某一天,我突然萌生了写一本关于父亲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叫作《爸爸来生让我照顾你》,缘起一次跟先生聊天,他跟我分享一些学习中医的心得。
他说,学习中医之后让他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
看到现在很多朋友圈转发的“XX筹”,很多家庭,人到中年问题就开始突显。
家里有个老人生病了,动辄就是上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治疗费。
治得好当然最好,但是似乎有不少是倾其所有去救治最终还是走了的……
现在他学了中医之后,要是将来自己父母生病,他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所学的中医知识,在生命最开始的地方,陪伴父母一起度过最后一段旅程,而不是把命和家产医院,被迫面临“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生不如死……
听着的时候,我又一次禁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我又一次联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那一生受病痛百般折磨得让人心疼的父亲!
回忆父亲病重的情景,如果我们当时学了点中医知识,即便自己没有达到可以替人治疗的水准,至少有了判断力和方向,是不是现在会有点不一样?
是不是可以少了更多遗憾?
而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在心中许下来生有机会再做一场父女的心愿:
爸爸,如果有来生,让我来照顾你!
--摄于高中时期,父亲情感不擅外露,照相都是很拘谨的微笑
唯一的一次被我抓拍到放开了笑的时候,还是我笑话他「缺牙耙」的时候:
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肾主骨,常年吃药导致的肾精不足也会导致牙齿松脱,客家话把缺牙叫做「缺牙耙」
---Theend
牧羊
.03.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etfbjt/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