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分享一例一线采取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UBC的病例,治疗2周期后患者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即明显减小,膀胱占位稍小;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良好。
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医院泌尿系肿瘤MDT团队成员。熟练掌握泌尿系常见疾病的诊治,擅长腹腔镜、经尿道电切镜等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对泌尿系肿瘤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多项泌尿系肿瘤临床试验。参与国自然基金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62岁
主诉:膀胱癌术后复发10年
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切除术后;胸椎陈旧性骨折;胆囊结石;多发副脾结节
影像学检查与治疗:
?年行TURBT术,术后病理:膀胱尿路上皮癌
?-3月CT示右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可见转移癌,形态符合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4月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拒绝切除膀胱),及膀胱镜检+尿道活检术。术后病理:(1)淋巴结转移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符合尿路上皮癌。(2)(尿道肿物)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膀胱肿物)见尿路上皮原位癌。后患者自行中药保守治疗
?-01患者出现尿潴留,右侧腹股沟一肿物进行性增大,伴右下肢水肿
?-03-31胸腹盆增强CT:膀胱巨大占位;左肾积水;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肝内转移灶不除外
?-04-01全身骨显像:左侧耻骨及相邻髂骨异常所见,骨转移可能性大;相当于L2、L3椎体异常所见,不除外骨转移
临床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T4aN2M1);TURBT术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右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多发骨转移;肝脏转移不除外;左输尿管壁内段受累可能,左侧肾积水、左输尿管扩张
治疗经过
患者于-4-10开始接受替雷利珠单抗+GC方案化疗
疗效评估:
·第一疗程治疗3周后拔出尿管,排尿通畅;右侧腹股沟包块较前缩小;右下肢水肿较前好转
·治疗2周期后,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明显减小,膀胱占位稍小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前后对比:左图.3.31;右图.6.1安全性事件: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感染,血尿,经相应治疗后缓解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为晚期膀胱癌,TURBT术后疾病进展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同时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单纯的传统化疗能为患者带来的获益有限,耐受性问题可能也不理想1。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L1单抗,已被写入国内外相关指南,用于一线治疗顺铂不耐受的晚期UC患者2。
本例患者一线治疗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化疗方案,随治疗进行,患者症状逐渐缓解,首个疗程3周后拔出尿管,排尿通畅,下肢水肿好转。治疗三个月后复查CT显示: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基本消失、右下肢水肿消退。一线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化疗显著改善了本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抗肿瘤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导致停药的安全性事件,感染及出血经过相应治疗后也逐步缓解,耐受性良好。
晚期膀胱癌的治疗已从化疗时代逐渐进入到免疫治疗时代,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与临床使用大幅提升了患者生存期,改善了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替雷利珠单抗为我国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既往I期和II期临床研究充分显示了替雷利珠单抗治疗UC的疗效和安全性。今年4月9日我国CFDA正式批准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既往经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成为目前国内首个获批UC适应证的PD-1单抗,后续随着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数据发表,将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点评
范欣荣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泌尿系肿瘤学组委员;Uptodate学术顾问;国家卫健委泌尿系统肿瘤规范化诊治县域项目专家组成员。发表了论著10余篇、综述3篇;参与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的编写,并负责编写:“膀胱癌诊治指南”——“化疗与放疗篇”;参与中华医学会《坎贝尔泌尿外科学》的编译及审校;参与编写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泌尿外科分册》。近几十年来,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一直是晚期U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一线化疗后患者的中位总OS为14-15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因此,晚期UC患者预后的提高一直是临床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zxfbjt/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