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女性下腹部绞痛 >> 正文 >> 正文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21-4-13

发作性疾病,是指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特点的一类疾病,散见于临床各科中。因其发病的特殊性,中医学往往视其为“怪病”,且对其诊疗有着独特的认识,也有较好的疗效。兹对此类疾病加以分析,以正于同道。

01

发病特点

发作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具有发作期与间歇期的交替出现,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

发作前或有先兆,因人而异

如哮病(支气管哮喘)或可出现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不及时处理即可加重而出现哮喘;头风(偏头痛)或于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哈欠等,继而出现视物模糊、视物不清、眼前出现黑点和闪光等,或见肢体麻木或肿胀,或见言语不利等,可先后接连出现。

发作期起病突然,症状典型,病情较重

如哮病发作时可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痫病发作时可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眩晕(内耳眩晕症)可见突发的剧烈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自身亦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此外,中医还有一个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述的疾病——奔豚气,多表现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伴见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或夹杂寒热往来等,类似于现代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多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且在间歇期可一如常人

大都有个体因素

如哮喘患者多有个体过敏体质或有家族史;偏头痛多有家族史,易发于女性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或绝经后则发作减少或停止;内耳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尤其是特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

02

病机特点

由发病特点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大都具有病变的内在特殊性。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疾病多具有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具有相应的病理基础,于平时形成发病的内环境;三是多有相应的诱发因素。

下面举例说明中医学的独特认识:

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个体过敏体质往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刺激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中医则认为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即“哮喘专主于痰”(《丹溪心法》)。哮病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脏腑功能衰减,如肺不能布散、脾不能运化、肾不能蒸化等,致使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若蛰伏于肺,则构成发病的夙根。当遇到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因,即会触动伏痰,进而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挛急不畅而发病。此如《证治汇补》所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症因脉治》亦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痫病(癫痫)

本病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谓之“巅疾”,认为是一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素问·奇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其病因认识更加深入,指出:“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丹溪心法》更是径言其发病“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成。由此可见,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于母体受惊,胎气受损,后天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或脑部外伤等。发病则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眩晕(内耳眩晕症)

关于本病的病因、学说很多,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但尚无定论。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终致内耳膜迷路积水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涉及肝、脾、肾,属本虚标实证,本虚可见肝肾不足,或脾肾两虚,或气血两虚等,标实可见风、火、痰、瘀等。当形成风火、风痰上扰,或痰湿中阻、痰饮内停时,即可致本病发生。

头风(偏头痛)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呈发作性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气血亏虚、络脉不和是其病理基础,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是其诱发因素,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等是其常见类型。

奔豚

又称奔豚气,为五积之一的肾之积。中医学认为奔豚常见于两种情况:一者由于汗后伤及心阳或心阳素虚,肾中寒水之气乘虚上冲;二者由于情志不遂,气郁日久化火,肝气挟火热循经上逆。

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的发生总体上缘于内外合因,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或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或与平素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这种背景性的因素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些疾病发生的基础。标实是指内外环境中遇到的刺激性的诱发因素,如外邪侵袭、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或过于劳累,或失治误治等。此外,由于反复发作,中医还有“怪病多痰”及“久病入络”的说法,即发作性疾病常与痰相关,迁延日久则常有络阻的病理变化。

03

治疗特点

由于发作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大都未有明晰,现代医学目前对此类疾病的处理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措施。

治疗发作性疾病,中医学有许多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般而言,发作期邪盛病急,间歇期正虚病缓,故而朱丹溪治疗哮喘时言:“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此治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哮喘发作时当祛痰利气,着力解决痰阻气闭的状态。痫病发作时每用豁痰息风、开窍定痫。由于此哮喘与痫病发病都与痰有关,因而临证常选用具有非常之力的攻逐豁痰之品,如白芥子、南星、皂角、白矾、葶苈子等,选方如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冷哮丸(《张氏医通》)、定痫丸(《医学心悟》)等。

平时则应扶正治本,通过恢复脏腑功能,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实践证明,间歇期的调治可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如哮喘当调补肺、脾、肾;痫病宜调补心、脾、肾;眩晕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奔豚气宜疏肝或温阳等。当然,避开诱因刺激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明确诊断,了解发病机理与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得出辨证结论,确定治法,择方选药。在这一过程中,辨病是相对的,辨证是绝对的。既不能为原发病所囿而忽略现阶段的证机要点,又不能无视原发病的特殊性而一味强调辨证,宜辨证结合辨病。如治疗哮喘,中医往往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常加用地龙,因其有解痉、抗组胺、抗炎作用,能舒张支气管,减轻支气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又如内耳眩晕症存在着膜迷路积水,因而治疗时无论辨证结果如何,均可选择佐用淡渗利水的药物茯苓皮、泽泻等。

反复发作宜佐用化瘀通络

疾病久治不愈,原因各种各样,但却大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共性现象。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因此,对于头风这种始终存在着“不通”病机的疾病自不待言,治疗其他发作性疾病,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都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考虑加用化瘀通络之品,如全虫、蜈蚣、地龙、僵蚕等。(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朱光)

发作性疾病,是指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特点的一类疾病,散见于临床各科中。因其发病的特殊性,中医学往往视其为“怪病”,且对其诊疗有着独特的认识,也有较好的疗效。兹对此类疾病加以分析,以正于同道。

01

发病特点

发作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具有发作期与间歇期的交替出现,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

发作前或有先兆,因人而异

如哮病(支气管哮喘)或可出现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不及时处理即可加重而出现哮喘;头风(偏头痛)或于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哈欠等,继而出现视物模糊、视物不清、眼前出现黑点和闪光等,或见肢体麻木或肿胀,或见言语不利等,可先后接连出现。

发作期起病突然,症状典型,病情较重

如哮病发作时可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痫病发作时可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眩晕(内耳眩晕症)可见突发的剧烈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自身亦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此外,中医还有一个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述的疾病——奔豚气,多表现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伴见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或夹杂寒热往来等,类似于现代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多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且在间歇期可一如常人

大都有个体因素

如哮喘患者多有个体过敏体质或有家族史;偏头痛多有家族史,易发于女性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或绝经后则发作减少或停止;内耳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尤其是特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

02

病机特点

由发病特点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大都具有病变的内在特殊性。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疾病多具有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具有相应的病理基础,于平时形成发病的内环境;三是多有相应的诱发因素。

下面举例说明中医学的独特认识:

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个体过敏体质往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刺激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中医则认为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即“哮喘专主于痰”(《丹溪心法》)。哮病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脏腑功能衰减,如肺不能布散、脾不能运化、肾不能蒸化等,致使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若蛰伏于肺,则构成发病的夙根。当遇到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因,即会触动伏痰,进而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挛急不畅而发病。此如《证治汇补》所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症因脉治》亦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痫病(癫痫)

本病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谓之“巅疾”,认为是一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素问·奇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其病因认识更加深入,指出:“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丹溪心法》更是径言其发病“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成。由此可见,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于母体受惊,胎气受损,后天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或脑部外伤等。发病则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眩晕(内耳眩晕症)

关于本病的病因、学说很多,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但尚无定论。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终致内耳膜迷路积水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涉及肝、脾、肾,属本虚标实证,本虚可见肝肾不足,或脾肾两虚,或气血两虚等,标实可见风、火、痰、瘀等。当形成风火、风痰上扰,或痰湿中阻、痰饮内停时,即可致本病发生。

头风(偏头痛)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呈发作性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气血亏虚、络脉不和是其病理基础,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是其诱发因素,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等是其常见类型。

奔豚

又称奔豚气,为五积之一的肾之积。中医学认为奔豚常见于两种情况:一者由于汗后伤及心阳或心阳素虚,肾中寒水之气乘虚上冲;二者由于情志不遂,气郁日久化火,肝气挟火热循经上逆。

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的发生总体上缘于内外合因,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或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或与平素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这种背景性的因素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些疾病发生的基础。标实是指内外环境中遇到的刺激性的诱发因素,如外邪侵袭、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或过于劳累,或失治误治等。此外,由于反复发作,中医还有“怪病多痰”及“久病入络”的说法,即发作性疾病常与痰相关,迁延日久则常有络阻的病理变化。

03

治疗特点

由于发作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大都未有明晰,现代医学目前对此类疾病的处理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措施。

治疗发作性疾病,中医学有许多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般而言,发作期邪盛病急,间歇期正虚病缓,故而朱丹溪治疗哮喘时言:“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此治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哮喘发作时当祛痰利气,着力解决痰阻气闭的状态。痫病发作时每用豁痰息风、开窍定痫。由于此哮喘与痫病发病都与痰有关,因而临证常选用具有非常之力的攻逐豁痰之品,如白芥子、南星、皂角、白矾、葶苈子等,选方如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冷哮丸(《张氏医通》)、定痫丸(《医学心悟》)等。

平时则应扶正治本,通过恢复脏腑功能,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实践证明,间歇期的调治可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如哮喘当调补肺、脾、肾;痫病宜调补心、脾、肾;眩晕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奔豚气宜疏肝或温阳等。当然,避开诱因刺激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明确诊断,了解发病机理与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得出辨证结论,确定治法,择方选药。在这一过程中,辨病是相对的,辨证是绝对的。既不能为原发病所囿而忽略现阶段的证机要点,又不能无视原发病的特殊性而一味强调辨证,宜辨证结合辨病。如治疗哮喘,中医往往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常加用地龙,因其有解痉、抗组胺、抗炎作用,能舒张支气管,减轻支气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又如内耳眩晕症存在着膜迷路积水,因而治疗时无论辨证结果如何,均可选择佐用淡渗利水的药物茯苓皮、泽泻等。

反复发作宜佐用化瘀通络

疾病久治不愈,原因各种各样,但却大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共性现象。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因此,对于头风这种始终存在着“不通”病机的疾病自不待言,治疗其他发作性疾病,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都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考虑加用化瘀通络之品,如全虫、蜈蚣、地龙、僵蚕等。(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朱光)

最近门诊来了2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是女性,只不过一位年轻,一位年老。年轻的女患者发病时间相对较短,只给扎了一次,疼痛便缓解了80%。年老的患者,病史已经有10余年了,芸菱目前扎了4次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于是下班后,抓紧翻书查阅资料,跟着石学敏院士一起学学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的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属于中医学“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本病起初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而后逐渐缩短,疼痛程度也逐次加重,属临床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愈者少,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使气血瘀滞。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其中,三叉神经眼支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症;上、下颌支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症。

治疗方法

每次先施醒脑开窍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5寸,施提插补法,使双下肢抽动3次为度。

然后再施常规针刺法,取穴:远端取穴(双侧)合谷、三间、内庭;局部取穴(患侧)第一支痛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痛取四白、迎香、颧髎、下关;第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翳风。

操作:攒竹、阳白、鱼腰、四白、迎香、夹承浆、颊车浅刺0.3~0.5寸,行雀啄刺;颧髎、下关直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三间、内庭直刺0.5寸,施提插泻法。

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选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轻微跳动而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针刺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可配合刺络拔罐法,选颊车、地仓、颧髎、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拔罐,出血量约3~5ml,留罐3~5min,至瘀血流尽之后起罐,隔日1次。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治疗期间应注意起居饮食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适当锻炼。

病例

李某,女,62岁,初诊日期:年9月16日

右颜面疼痛1月余。

患者于1个多月前因家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出现右颜面疼痛,不能进食及触摸右面部,在院外曾打封闭及口服止痛药,现用药频繁而疼痛加重,故来我针灸科门诊。现症: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右颜面疼痛,张口触及颊车穴附近疼痛呈刀割样,头痛,无胸闷憋气,每日进食少量半流食,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少津,脉弦

三又神经痛(2、3支)

面痛。

醒脑开窍,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针灸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阿是穴、地仓、颊车、髁、四神聪、合谷太冲、行间、内庭、风池。

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双侧)施捻转提插补法1分钟;四神聪平刺,施捻转补法1分钟;余穴均取患侧,采用捻转泻法,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局部穴位轻刺。留针

30分钟。

柴胡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升麻6g、黄连6g、菊花10g、山栀10g、薄荷6g、丹皮10g、甘草6g、竹叶3g、厚朴10g

水煎服,日1剂,ml

第1天治疗后回家即进食,晚上夜寐较安,治疗过程中止痛药在逐渐减量,进食量在逐渐增加。第2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也可进食坚果及酸辛食品。

人中,内关,下关,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穴,四白,颧髅,迎香,鼻通,地仓,上唇旁阿是穴,颊车,地仓至颊车排刺,夹承浆,承浆,合谷。

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下关(患侧),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1穴,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四白、颧、迎香、鼻通、地仓、颊车(患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上

唇旁阿是穴、地仓至颊车(患侧)每隔1寸1针,共3针,夹承浆(患侧)、承浆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合谷(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电针取穴:下关、迎香组;地仓、颊车一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患者第1次治疗后,诉未变化,ⅤAS评分1⑩0分,考虑急性发作宜轻刺激。第2次治疗取穴同前,停电针。患者第3次来诊时诉轻度缓解,VAS评分7分,后续前治疗8次,患者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2分,日发作2次,面部表情自然,夜寐安。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END——————

课程介绍

点击查看→筋膜学·宫氏脑针·软外整合班

点击查看→11月29日第二十五期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学习班

点击查看→第十二期膝关节畸形一针复位术专题高级研修班暨全国第二届松骨针法专题临床精英培训高级研修班

点击查看→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高级研修班

点击查看→全国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综合班暨微创穴位埋线治百病学习班

点击查看→顾春英.线雕减肥美容、针刀减肥美容、隆鼻、去除红血丝、祛斑祛痘

点击查看→〖11月12号●广州班〗龙氏正骨<脊柱病因治疗学>手法复位精讲班!

点击查看→祖传黑膏药、新型膏药、养生泥灸、液体膏药等制作班,在线报名中!

点击查看→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高级研修班

点击查看→和派圆针专业诊治颈肩腰、膝关节、股骨头坏死、面瘫、强脊炎等疼痛及疑难杂症技术研修班

课程夏老师{微同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5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