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妈妈都认为宝宝肠痉挛是一种疾病,其实它是宝宝婴儿期的常见症状,其主要特点为宝宝突然肚子疼,尤其是脐周疼痛,有时甚至是很厉害的腹痛,那么小儿肠痉挛应该怎么办呢?怎么治疗好的快?
婴儿肠痉挛的症状宝宝会出现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可伴有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但无发热、腹泻、呕吐症状。
腹痛的位置不固定。当家长用手轻压腹部时,没有固定的压痛点,有时能触及条索状痉挛肠管。腹部检查多见腹隆起,无腹肌紧张(肚子上都是软软的)。
阵发性腹痛,每次疼痛间隔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发作一次,每次约持续3~5分钟不等,可呈反复性发作。出现腹痛时宝宝会有哭闹、烦躁的表现,但非疼痛期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正常进食。并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
婴儿肠痉挛有哪些表现?如果宝宝一直哭闹厉害,家长一医院就诊,检查是否为肠套叠、肠梗阻、急性腹腺炎等其他腹痛性病症,千万不可随意给宝宝服药,掩盖病情,以免延误治疗,造成生命危险。
宝宝肠痉挛的原因是什么?1.肠痉挛的病因还不是完全清楚,可能与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和体质有关,如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
2.肠痉挛诱因较多,如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受凉、暴食、大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奶中糖量太高而致肠胀气等。
3.饥饿、消化不良、肠寄生虫毒素刺激、腹部创伤、肠道或腹部感染、肠粘连、发烧、过敏等情况时,因胃肠道蠕动加快或受到刺激容易发生肠痉挛;而运动时出现的腹痛,人们则常叫做“岔气”。
如何分辨宝宝哭闹是因为肠痉挛?宝宝平时健康可爱,突然发生了阵发性、间歇性的腹痛,而且在间歇期间又没有任何异常的体征,这些都是肠痉挛发作时的特点。
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能是以宝宝的脐周为主,也可能位于宝宝的左下腹。如果是小婴儿发生了肠痉挛,因为宝宝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经常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还有可能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如果宝宝在发生肠痉挛时能够排气或者排便的话,症状就很有可能缓解或者终止,症状一旦消失后,宝宝就又恢复正常了。
肠痉挛的发作时间,可能会持续数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也可能会随时发作。有些宝宝在反复发作一段时间后,腹痛就会自然缓解;也有极少数患儿,腹痛反复发作,可以延续好多天。
宝宝在肠痉挛时,腹痛的轻重程度也可能各不相同,轻的情况下,宝宝能够忍受,不影响正常的活动;情况严重的宝宝可能会腹痛难忍,苦恼不止,爸爸妈妈就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父母不能判断宝宝是不是肠痉挛,医院请医生做详细的检查。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以及B超等检查,医生可以对宝宝是否有肠痉挛进行明确的诊断。
不同年龄的宝宝,痉挛肠管的好发部位也不一样。小婴儿好发在回肠末端;幼儿多发生在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婴幼儿不能自述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吵,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腹痛的程度不等,重的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较大的宝宝能够诉说腹痛,腹痛部位多在脐周,呈阵发性,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婴儿肠痉挛该如何护理?现在的孩子多数都很喜欢吃油炸食品,这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另外,现在的孩子每日除正常三餐外,水果和冷饮也越吃越多。经常摄入过多的冷冻食品更加会刺激消化道,反复出现肚子疼而造成肠痉挛。
一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儿童消化道疾病中,肠痉挛、大便干等要多于腹泻。与此同时还表现出舌苔厚、湿热等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吃得太好、营养过剩,因此内热大、不利消化。那么,婴儿肠痉挛该如何护理?
首先,给孩子以抚慰,摇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对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可服用中药或二甲基硅油。一些中药具有解痉作用,服用中药7天后,肠痉挛改善,但夜醒次数未见减少。
其次,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对于CMPI引起的肠痉挛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后,71%-88%的患儿症状有改善。
婴儿肠痉挛该如何护理?医生建议,家长一定要做到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和冷冻食品都要尽可能少吃。饮食做到节制,避免胃胀气、肠胀气,以保护消化道,预防疾病产生。
以下疾病与肠痉挛的区别肠套叠:是婴幼儿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4~10个月的肥胖男婴,全年可发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
阵发性哭闹为套叠的肠管扭转所致,其水平往往比单纯的肠痉挛重,而且节律性更强。呕吐几乎发生于每一例肠套叠,单纯肠痉挛则较少见呕吐。大部分患儿可触动到腹部腊肠样包块,一般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数的所在位置在右上腹。包块比单纯肠痉挛时触动到的肠管粗大,有一定弹性,并有触痛。病发超过6小时则可能排出果酱样便。钡灌肠可以明确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幼儿较为多见,一般有上感病史。患儿常自述为隐约的腹痛,非阵发性。有时不能确定腹痛部位,也常为右下腹痛,这是因为回、结肠系膜富含淋巴结团。体格检查可有右下腹压痛,但压痛点并不固定。
便秘:粪便干燥,常可诱发乙状结肠痉挛,出现阵发性腹痛,多发生于幼童。腹部有时可触到干硬大便块。用开塞露排便后常可使腹痛缓解或消失。
急性胃肠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的小儿,除阵发性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拉稀及发烧等症状,有时会由于吐、泻而发生脱水。以上都是单纯肠痉挛不该有的表现,但病发初期仍然需要与肠痉挛辨别。
家长应和医生一起寻找并明确宝宝肠痉挛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现是预防宝宝肠痉挛最有效的办法。
治疗小儿肠痉挛的疗法1.分推腕阴阳,~遍;推三关,退六腑,各~遍;补脾胃经各~遍。揉板门20~50遍。
2.分推腹阴阳,双手手指沿肋弓角边缘至脐向两旁分推至腋中线遍。
3.顺时针揉神阙穴,~遍;揉点中脘、天枢,各~遍;掌摩法,顺时针摩腹~遍,使有温热感。摩揉过程中,有些患儿会频频矢气,较小的患儿可能会排出大便,随后症状显著减轻。
4.搓大腿外侧胃经路线8~10遍;点梁丘穴,0.5分钟。
5.小鱼际搓腰骶部,搓热为宜;点脾俞、胃俞、大肠俞、次髎,各0.5分钟。
6.揉外劳宫,~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etfbjt/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