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妮医师
医院
病例点评专家▎王树森教授
医院
病例详情一般情况+入院检查+初步诊断一般情况
女,52岁,已婚。主诉:体检发现右侧乳房肿物1天。
既往史、家族史无殊。
入院检查
血常规、出凝血、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正常。癌胚抗原(CEA):0.7μg/L(0.5~9.6μg/L),癌抗原(CA)15-3:55.6U/ml(0.1~31.3U/ml)。
超声检查+印诊:右乳10点位占位BI-RADS5类,右侧腋窝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
乳腺PET-CT检查:
胸部CT:双肺上叶尖后段、左肺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改变,考虑陈旧性结核的可能性大;左侧腋下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直径约1.8cm。建议进一步检查。
腹部彩超:右肾囊肿。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未见多发骨转移征象。
超声引导下体穿刺活检:右乳肿物:浸润性癌;ER(-),PR(-),Her-2(-),Ki67(60%);右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基因检测
未携带BRCA1/2基因突变。
初步诊断
右乳浸润性癌;右腋下淋巴结转移癌;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癌;cT2N3M0Ⅲc期;三阴型;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
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新辅助化疗
化疗方案:TAC(环磷酰胺mg,d1,iv;多柔比星脂质体50mg,d1,ivd,90分钟;白蛋白紫杉醇mg,d1,ivd,30分钟)。
疗效观察
超声检查:治疗2周期后,PR;治疗4周期后,PR,治疗6周期后,SD。
乳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
.12.18(化疗前):原发灶:21.2mm×15.8mm;腋窝:20.9mm×16.2mm;锁骨上:15.5mm×9.4mm。
.3.19(治疗4周期后):原发灶:7.5mm×6.1mm;腋窝:14.1mm×10.6mm;锁骨上:8.3mm×7.3mm。
.5.7(治疗6周期后):原发灶:7.0mm×5.1mm;腋窝:13.5mm×9.1mm;锁骨上:5.1mm×5.0mm。
新辅助化疗后手术
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侧锁骨上窝淋巴切除术。
术后病理:右乳腺癌根治标本:非特殊型浸润性癌(5mm×3mm)部分癌细胞退行性改变,周边散在慢性炎症细胞,符合化疗后改变。乳头、皮肤、基底未见癌。腋窝淋巴结(11/16),最大转移灶10mm,部分淋巴结内可见纤维化。锁骨上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4)。
免疫组化
ER(-),PR(-),Her-2(-)。
病理分期
yp1aN3Mx
专家评语本病例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初始分期较晚,同时存在腋窝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T2N3M0),手术治疗预后较差,因此首先选择新辅助治疗的策略准确。
患者经基因检测证实无BRCA1/2突变,新辅助治疗方案中采用了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TAC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瘤体缩小,最大疗效达到PR,并在治疗6个周期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进行了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的清扫。
本病例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虽然右侧淋巴结仍存在转移灶,但是乳腺病灶回缩明显,且锁骨上淋巴结转为阴性,提示新辅助治疗有效。
后续治疗+疗效评价后续治疗方案
卡培他滨(8周期);靶向治疗(PARP抑制剂、AR抑制剂、PIK3CA抑制剂);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
术后恢复情况
良好。
专家评语本例患者初始分期晚、手术风险高,采用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了降期的治疗效果——锁骨上淋巴结转为阴性,肿块缩小,整体而言治疗策略较为成功。但由于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多,在手术之后不仅要接受放射治疗,同时需要接受卡培他滨强化治疗,这一策略也符合共识推荐。较强的联合化疗可能会导致毒副反应的出现,从而影响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因此在化疗过程中要重视毒副反应的处理。
整体看来,该患者在诊断初期进行了非常完善的分期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明确分期后确立了新辅助化疗方案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情况下,又进行了后续的强化治疗,充分体现了主诊医生对疾病的完善掌握,通过治疗前后的充分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延长了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
对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常规治疗通常疗效较差,治愈率很难超过30%,对这种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策略整体规划并加之后续的强化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yxfbjt/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