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肠炎、胆囊炎
慢性肠炎
长弦脉是慢性肠炎的特征脉象
慢性肠炎病人多有腹胀、慢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在《金匮要略》上称此证为腹满寒疝,实际上本病的起因据观察是曾患过痢疾、肠炎未彻底治愈,或者平素嗜食生冷,致使大量寒湿性黏液积于肠内,尤以结肠袋的皱褶处为多。由于升结肠的蠕动是由下而上,违反地心吸引力,黏液得不到顺利排空而积聚于升结肠内,中医称之为“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辘辘有声,黏液潴留,微量被吸收于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脉管壁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从而呈现长弦脉形。
长弦脉者,寸口脉弦紧而长,尤其在尺部以后,其长度延及寸许,弦硬应手,以右尺多见,脉管见弦而长,超出尺部向后延续,脉跳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形成长弦脉,多有十年左右的消化道病史。更有甚者,肠内黏液滞留,天长日久,被吸收入血,显于皮肤表面,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颜面则出现色素沉着。黏液在肠道内潴留得不到消除上可影响到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炎,下可引起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的形成就是黏液湿滞肠道,经久化热,湿热下结而累及前列腺所致。临床应用调肠汤均能收到良效,就是有力的佐证。
调肠汤的应用
调肠汤的应用指征为在脉象上见右尺长弦脉,在体征上十二指肠球部有压痛者,即可应用调肠汤。临证处方,如见到长弦脉,可检查一下右锁骨中线处,胁下二指,深按是否有压痛点,如压痛明显,提示有十二指肠炎,如不经治疗有逐步发展为溃疡的可能。
另外,临证见长弦脉者,还有一个肠外问题,就是患者虽见弦脉,但十二指肠球部触诊至回盲部均无压痛点与不适,而表现为脱发、牙龈出血、头痛、牙痛、周身酸困等。这就告诉我们病位不在肠内,而在肠外。据此可选用桃仁承气汤加小柴胡汤组成“理血逐瘀汤”给予治疗,消利血液,荡涤肠胃,祛除病邪,使出血可止,脱发可生,疼痛可愈。这样,我们通过临床以长弦脉为标志,以有无压痛区别肠内、肠外病变而对证施治,把整个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其中。
调肠汤的组方思路
调肠汤组方实系调胃汤加倍大黄,又加川楝子30g、小茴香15g而组成。运用川楝子、小茴香,寒热并举,疏肝理脾,温中散寒,使寒湿得化,大黄用以荡涤肠胃寒湿之邪。面大黄用量为什么要加倍呢?肠道的慢性炎症日久,其分泌之黏液多积聚于肠之皱襞间,甚至潴留于回盲部,覆盖于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胃肠吸收功能低下,则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倦怠,腹胀时痛等症状。所以治疗慢性肠炎,排除这些积聚之黏液是很重要的。只有推陈而后才能生新,使局部症状得到改善,局部得到改善,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调肠汤的方剂组成及用药反应
调肠汤方:川楝子30g,小茴香15g,川军10g,陈皮30g,白芍30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30g,甘草10g,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ml,煮取ml,倒出药汁,再加水ml,煮取ml,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3次温服,以空腹为宜。
适应证: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腹满时痛而见脉弦者。
用药反应:
1绝大多数用药后有腹泻。大便中常见有黏液,甚至呈黏条状者,是一种推陈致新的好现象,陈除而泻自止。通常日泻3、4次最多7、8次,多是软便,少有稀水者。一般泻一周左右即止,但也有泻至一月,个别有至50多天者。泻之久者,说明机体陈腐之物愈多,当泻之。陈尽新生,机体必然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即食欲增进。
2开始用药,一部分人有腹痛、腹胀、脘满、纳差。痛是大黄刺激肠壁所致,胀是用药充胃所致,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虑。
3临床上也常碰到用药的头几天并不腹泻,而在数天、甚至是十几天后才腹泻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病久陈凝,顽固而难化,药物之效力一下子还对付不了它;当药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突然出现了腹部疼痛,甚至是很剧烈的疼痛,疼痛之后(或持续疼痛一两小时)便泻,泻中可见白色黏液成条,有的用棍挑之可长达尺许。当黏液排尽之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欣快,腹泻随而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复健。
医案
余某,女性,49岁,工人家属。
患者因下腹部疼痛十余日而人院。追溯病史,有全身乏力,腹部胀满,时痛难眠,常抱枕而卧,经多方治疗,病仍日趋加重,体不负劳,被迫退职,在家养息。腹痛突然发作,状加刀割,大汗淋漓,医院。因难以确诊,复转院,经多种检查,除发现左下腹有一鸡蛋大小包块,边界不清,触之则痛外,别无异常发现,调治月余,仍无著效,来此就诊。见其脉长弦,右上腹有压痛,处以调肠汤。服药后,微觉痛减而舒适,服至8剂,始有黏液裹干结大便而下,挑之黏液如丝,日便三四次,40剂后,黏液除尽,则痛止块逝病愈出院。
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病位主要在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发病突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引起并发症或转成慢性肠炎。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外邪主要有风、热、暑、湿,其中湿最常见。感受湿邪,脾失健运,湿热或寒湿蕴于大肠,气血与之相搏结,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损,气血凝滞,化腐成脓而痢下赤白;伤及气分,则为白痢;伤及血分,则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
2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醇酒或辛辣,酿生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化为脓血;或素喜生冷,中阳受伤,湿从寒化,大肠气机受阻,气血与寒湿相搏,化为脓血,亦可致痢下赤白。
3脾肾素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脾阳不足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肾阳虚,水谷清浊不分,下注大肠,故见大便溏烂甚至水样便,洞泄不止,缠绵难愈。
总之,急性肠炎的发生以标实为主或虚实相兼。
治疗思路、治疗方法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合使用西医的方法,如及时补液和使用抗生素等。
常用方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伴有发热呕吐);《伤寒论》白头翁汤。
医案
孔某,女,24岁,家庭妇女。主诉:晚上阵发性腹绞痛,伴全身不适。病人3年4月24日来诊。昨晚因食海鲜而突发腹痛,呈绞痛样,后自行大便1次,腹痛有所缓解,仍有持续性钝痛。今晨查体温升高,全身酸痛,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腹痛时即大便,排便以后,腹痛减轻,脉浮数,舌苔白腻。血压:/60mmHg,心率次/分,体温37.5℃,处以生姜泻心汤。嘱咐暂时禁食,以糖盐水频频喂之。服药1剂,恶心消失,腹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次晨起床时排便1次,自觉身体无异常。随访1周,无异常反应,痊愈。
按:患者发病是饮食不当,来之虽急,但治疗及时而恰当,故愈之也易影张于那讯于由呈类素H病案2.童某,男,38岁,总经理。翔病人1年6月24日来诊。中午进食生冷食物,下午5时突然感到全身不适,到下午6时,自觉恶寒,查心率偏快、体温正常。认为是疲劳过度,嘱其回去休息,并服“百服宁”微发汗。晚上9时许,体温升到39℃,感到全身难受,神志昏昏,情绪烦躁,晚上10时,开始腹泻,伴有里急后重,下脓血便,脉洪大而数,舌苔黄腻,少津。处以白头翁汤合调胃承气汤1剂,3小时开始大量排便,开始为脓血便,继而为稀粪便,约半小时后,体温为38℃,自己感觉症状减轻,情绪稍稳定。又服药1次,又排出大量粪便,夹杂少量脓血便,体温为37.5℃,感觉舒服许多,给以糖盐水少量,频频喂服。当夜1剂药尽。次日早晨,体温为36.5℃,感觉疲乏,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又服药2剂,痊愈。
按:此病人是由于恣食生冷不洁食物而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来急,病势严重,但是,治疗恰当,见效也快。此所谓:治急性病有胆有识也。
胆囊炎
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急性胆囊炎发病较急,病情严重,易产生变证;慢性胆囊炎病程长,虚实兼杂,出现疼痛及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西医对胆囊炎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理想治疗手段,而且手术后患者仍不能缓解所有症状。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应多加提倡。
病因病机
胆囊炎是由于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胆的疏泄机能而发病,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暴怒、素体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急性发作期以实证为主,慢性或缓解期以本虚标实为主。湿可从热化,也可从寒化。
辨证论治
半急性发作期,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缓解期应辨清标本虚实,实者治以清热利胆,疏肝行气活血,虚则健脾和胃,养阴柔肝。刘绍武先生以调肝汤加减治疗。
医案
吴某,男,41岁,公务员。
初诊,年轻时易胃中胀痛,近1年多症状加重,右胁部经常胀痛,胃脘满,特别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加重,并伴有失眠、疲乏、脱发、记忆力下降、体重减轻。B超诊断:“胆囊炎”。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面色晦暗,脉弦涩,舌苔黄腻。处以调肝汤加金钱草30g。每日1剂,分3次空腹温服。
服药3剂,右胁胀痛和胃脘满减轻,睡眠改善,胃腹部偶有不适;服药30剂,症状基本消失,面色转红,精神好转,脱发明显减少。服药剂,症状完全消失,精神好,面色红润,停药。嘱咐以后忌食辣椒、酒类等食物。
舌按:胆结石、胆囊炎的病人最怕油腻和高蛋白饮食。发病与气候转阴气压太低也有很大的关系。本例患者是常见的胆囊炎、胆绞痛的病例,发病的主要诱因是生活不规律、情绪长期抑郁、紧张,加之饮食不当、过度疲劳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