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秘要
调是调和、调整、调治、调理之意。调是动词,是通过往复规范使之符合要求。关键是“息”的含意。
“息”字含意有三:一指精神;二指呼吸;三指气息。
一、息指精神的安宁
息字可分解为上自下心,即自立于心之意。自己立在心上就是息了。这个自己不是指肉体的我,而是意识这个我,把意识这个我放在心里,隔开与外界的联系,不与外界发生作用,不受各种影响干扰。当把意识这个我放在心上,意识与心一连接,精神就会安宁,这就是息。古息字还有长的意思。《易经》中称:阳退阴进为消,阳进阴退为息。自己与心一结合,阳气就会生长,生命力就会增强。
严格说息字的这一古意,不属于后世调息的范畴,而属于调神的范畴。古气功家李道纯说:“息缘返观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需无不克。”说明佛家、道家、儒家三家练功都非常重视息字。佛家讲:“息缘返观禅之机”,佛家一般讲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的事物称作缘)都摒弃掉,不受外界影响,把神收回来,把精神返观自身就是禅。虚灵宁静,一尘不染,本性出现就是圆陀陀,光灼灼。禅的机窍、关要就在于此。儒家讲“息心明理儒之极”,把心安定下来去考察事物的理,最后能明了自身,也能明了外界的理。安静以后身体里发生变化,对各种事物就能观察非常详细、细致、微妙,这时功夫就到了极点,即“尽性致命”的道理。道家讲“息气凝神道之玄”,把气凝聚住,神注意到气上,更深点讲是把气停止。通过神与气结合,气凝聚起来,神也随之而凝,这就是大道的奥妙所在。道家讲息就有气在里面,息在气上,这个息与前面两个息字不完全相同。佛家着重在外缘,关键是摒弃外缘只管自身;儒家是不要外缘后再把心调到体内来,再进一步体察周围事物;道家不仅把气归到自身来解决自身问题,还要进一步改善自身。因李道纯是道家人,对道家功夫写得最好。最后一句“三息相需无不克”,即把三者不要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练功就能无攻不克,无坚不摧,一定能得到成功。因为从道家观点讲,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宁静,再悟出哲理来,再到气凝、神凝就结胎了。说明三家都强调了“息”字。
日常生活中说的“休息”,“休”字从木头人,木头人没有思想活动,也不受外界影响刺激。“息”字还有生息之意,代表有生机在里面。不休息,人就要受伤,生机慢慢就要殁灭,人就活不成了。所以古人非常强调息字。古人讲“心不息则劳心,神不息则伤神,气不息则气损,精不息则精亏,行不息则形羸(消瘦虚弱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心与神不完全等同。虽然是心藏神,在一定意义上心和神是相通的,但不等同。神一动就有意念活动,心可以没有意念活动。譬如你心上有一个人,但他出去了,虽然没有具体地想他是死了还是活着,但老惦记着他,老提着心放不下来。心不休息就受损伤。神不息,总考虑问题,念头不断,神也受损伤。气不息总在运气,用力呼吸,气也受到耗损。因此干什么事都要有休有止,有进有退。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弛就是休息。张弛之间的气非常关键,总是张着气就耗散出去了。《黄帝内经》中讲:“阳气者烦劳则长,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意为无)。”气不息就耗损,精不息(此处精不仅是生殖之精,还包括身体内各种精华之物),精也要耗损,形不息总是动则虚弱。日常生活中动得多睡得少的人精力都消耗了,大都羸瘦,睡得多的人大多发胖。鉴于对息的重要性认识,古人对调息强调得较多。其中对息讲得最多而且比较全面,据现有资料看,推亢仓子息字诀为最佳:
“凡修炼之道,息心勿乱,息精勿泄,息神勿惕,息汗勿出,息口勿言,息目勿视,息耳勿听,息血勿滞,息唾勿远,息涕勿泣,息嗔勿恼,息情勿忧,息怒勿愤,息贪勿求,息痴勿迷,息怨勿念,息仇勿报,息害勿记,息事勿竞,息我勿争,若人行住坐卧,十二时中常行如是,则心自宽,神自宁,丹自成,而道自得。”
这些息字,基本上是指精神安宁而言,没有调气、调整呼吸的含意,而且讲的大都是在生活中如何练好功的内容。如:
息心勿乱:心要安宁,不要乱七八糟的想问题。“方寸已乱”这句成语中,方寸就是心,心不能乱。
息精勿泄:精指气、血、津、精、液、涕、唾。精要安宁,不要耗损。
息神勿惕:精神要安宁,不要害怕、心慌。
息汗勿出:不要大汗淋漓,尤其冬天不宜出大汗。此文书于战国前,那时室内无御寒设施,出大汗毛孔开,受凉后风寒内侵易病。医书上讲:“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出大汗易精气外泄。
息口勿言:不说话或少说话。当然此处应取其意,练功人最好不要多说话。《西游记》中讲:“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勿言做不到也要慎言。练功者嘴上都要有个把门的,不能随便讲话,想说什么说什么,要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一点气。什么小广播、传闲话这类事不要做,说话时都不能舌抵上腭,一张嘴气从口里跑出去了,不能上升头部去营养脑子。
息目勿视:孔子讲“非礼勿视”,不看不合于礼法的事物。练功就要时刻注意精神内守,不受外界干扰。在上大学的期间,虽然不能什么都不看,但要懂得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出去。这与息耳勿听一样,意思是不要让外界事物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牵扯出去。如果经常把精力外放,对外界事物总是全神贯注,这就叫“拔一于情”。自己的精神就是那么一个一,是守住自己,保护自己,还是一拿出去放到外边,我们的意识应将其放到守住自己,精气凝聚身体就能健康,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