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男性左腹绞痛 >> 正文 >> 正文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20-10-3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少陽篇筆記四逆散&柴芍枳甘湯&膽結石&溫膽湯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七段課,年8月31日〕

講義第61~62頁。彭子益對中醫有另一套解釋系統,他認為膽經相火不降,三焦經的相火就升不上去。因此產生柴胡症。

相火是相對於君火的存在。心火為君火,其他為相火。腎陽跟心陽同類,腎陽是君火、相火?至今未有定論。

經絡分陰陽,陰經向上而陽經向下,故足少陽膽經應該向下,彭子益認為柴胡湯的目的是要讓三焦之氣上升,但三焦之氣上升並不意味著三焦經要下降。

這個看法是有意義的,在後面的條文會看到很多「膽氣不降」之類的論述。所以我們自己感覺柴胡湯清三焦是往上面清的,不是往下面掉。

彭子益認為少陽無腑症只有經症。古代醫書看不到膽結石的相關記載,可能跟古代沒有這麼精確的解剖學有關。現在確有膽結石、膽囊瘜肉之類的病,柴胡系的藥都可以處理得不錯。像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就是處理膽腑的方子,所以少陽也是有腑症的。

講義第六十二頁:劉渡舟認為柴胡可以調整人體氣機的出入升降。氣機的出入升降就是人體訊息傳遞,柴胡劑的確比較擅長處理人體消化軸的訊息傳遞。

柴胡劑時常混同其他經的辨證點。所以在太陽篇、陽明篇都會發現摻雜柴胡症出現。所以少陽篇就顯得很不是張仲景的風格。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是也。

口苦、咽乾:這條辨證點除了口苦之外,真的很不好用。如果是上午口苦,那是少陽沒錯,但如果是口苦喉嚨乾,陽明症更會。陽明高燒時口苦喉嚨乾的感覺更強烈。

目眩:少陽區塊關係人體的淋巴,跟平衡中樞很有關係,當淋巴不乾淨時人的平衡感會喪失。但苓桂朮甘湯、澤漆湯、真武湯都有暈眩的症狀,所以目眩不是好用的辨證點。少陽的重要辨證點如往來寒熱、胸脇滿其他篇章被用掉了,剩下的口苦,咽乾,目眩好像就成為殘渣。

仲景醫術跟黃帝內經的關係究竟如何?關於仲景的六經辨證到底是什麼東西,至今學術界有四十幾種定義。

趙開美《傷寒論》中並未收入〈傷寒例〉。故有認為出自《黃帝內經.熱論》的〈傷寒例〉是後人補入,非仲景放進去的。

太陽、少陰等篇的提綱比較能概括「那一經」的狀況,少陽提綱是六經當中最差的。因為少陽經症幾乎都伴隨其他經症出現,少陽就變得沒有明顯的特徵。

口苦對少陽辨證的意義:各種急、慢性肝炎十之七八都有口苦的現象。膽結石、或其他膽腑疾病會不會口苦我也不曉得。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兩耳無所聞:少陽病的人可能會有聽覺上的問題如耳鳴等。但可能性不高。中耳積水、耳朵流膿等問題用柴胡湯當主軸搭配其他方劑都很好用,腎臟太虛聽不到那又另外算。所以耳朵的病從少陽去治是可以的,但是「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的出現率還不如「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目赤:少陽病發生「目赤」的現象是有可能的,有紅絲從外面往裡面跑,但反過來說,結膜炎、角膜炎算什麼?或者眼白發炎,說不定是麻杏甘石湯,因為眼白屬肺。眼睛發炎也可能是肝火旺,或葛根芩連湯的太陽經感冒導致眼睛發紅。眼睛痛的特效方;苓桂朮甘湯加車前子。或者眼睛發炎、眼睛紅我們反而要看是不是他的肝太寒,肝有陰實把熱性都逼到外面,所以要用吳茱萸湯把肝陰實破掉,熱性才收得回去。

胸中滿而煩者:少陽可能會有。但雜病的胸痺有更多胸口悶的例子。桂枝湯去芍藥也治胸口悶,發煩的可能是上焦火太旺,梔子湯症、朱鳥湯症都是。

所以這一條可能要把幾個症狀加起來看。可能還要加上第一條,全部症狀齊全時才可以歸類為少陽病。可是似乎不太容易看到。

一千八百多年來中國人的體質改變,影響到仲景書的很多辨證點今天已經不太容易看到了。漢朝的人可能偏陰虛,常走路、曬太陽,所以身體偏熱,熱而營養不足的陰虛體質疾病反應在仲景書中很常見,但現在的人就比較少見陰虛體質。所以少陰篇對現代人就比較重要,而少陽篇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不可吐下:此人在得太陽病、或陽明病、或太陰病時,身體因為不夠紮實不足以抵擋疾病,病邪滲透到少陽縫隙中,疾病脫逸出原有的位置,用吐法也無法吐乾淨。仲景用吐法是當胸口、上焦有寒實之邪時用吐法將他抽掉,可是少陽區塊的邪氣是在比較外面的膜網系統,不在吐得到的地方。用下法是要把腸胃道拔乾淨,必須邪氣紮紮實實在大腸、陽明區塊。汗法是從營衛之間的水道把邪氣逼出去,之所以會病在少陽就是因為營衛無法抵擋病邪,你在水管裡面打也沒用。少陽區塊的病邪,用通利三焦的五苓散好不好?但五苓散動到的三焦偏三焦水道;跟少陽的三焦偏腠理膜網的三焦,兩者有點不同。

所以少陽要用「和解法」處理病邪,就好像把病邪都拉進來全部磨碎。但是喝了柴胡湯發汗的還是有,柴胡湯作用的結果不太明確,有時候是病邪被趕到無路可走,最後從太陽區塊出去。所以不必太在意「和解」法字面上的意義,只是說明少陽比較沒有排出病毒的反應,但是像三陰經的病也比較沒有排病毒的反應,勉強只有真武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有尿解,但理中湯、四逆湯就沒有。

吐下則悸而驚:吐下之後如果上焦虛會心悸,心陰虛、心陽虛都會心悸,用吐法就會傷到上焦陽氣。但是「驚」,會牽扯到另一層次的問題,我們想在談到柴胡龍骨牡蠣湯時正式談。

「驚」好像是身體上面有一個傷痕,中醫都把它看成是有痰,這是確實的,不論癲癇、小兒驚風,或者柴胡龍骨牡蠣湯症或溫膽湯症都可以從去痰這件事將這種情緒反應得到改善。而去痰的最主要的是去少陽區塊的痰。代表方劑就是柴胡龍骨牡蠣湯。可是西醫會認為這是精神創傷,半夢半醒時被電話吵醒,最容易得到柴胡龍骨牡蠣湯症。身體會記得某種特別的刺激,這種刺激反覆出現,會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少陽區塊的特徵就是痰飲,所以要用柴胡、半夏去處理卡在身上的死水。當少陽誤治(吐下)時會把這坨死水拉到不該去的地方,就會形成中醫世界的「驚症」,一點小刺激就嚇得不得了。

少陽的重點是不可吐下、不可汗,但初學者對少陽不夠敏銳,常常會誤治。例如吃了葛根湯仍沒治好,有可能還有少陽沒打乾淨。但下法、吐法今天我們都盡量避免,台灣人多水毒體質,很少承氣湯症。

這個條文似乎不太好用,但也有一點點用,例如三叉神經痛連到眼眶、眼睛紅,這是少陽區塊,用柴胡湯做基本方,加一點驅風藥就可以處理。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汗則讝語,煩躁,此屬胃不和也,和之則愈。

少陽常摻雜太陽,看診開藥時即使看到頭痛發燒,也不能沿用過去的成功經驗用桂枝湯處理,仲景是很龜毛的人,不喜歡人養成開藥的習慣,否則醫術很難進步。這一條會讓很多老手翻船。看起來是太陽、看起來是陽明,但必須把脈才能作最後確認。發熱頭痛,但脈是弦的,可能病邪已經從太陽脫逸到少陽,那就要多問一下已沒有口苦、咽乾等?就算沒有其他少陽證,通常還是從小柴胡湯開起。因為小柴胡湯開表的效果可以代替蠻大部分的太陽開表藥。如果沾到陽明區塊,用小柴胡湯也可以清熱、通大便。尤其用足半斤柴胡的漢朝劑量的小柴胡湯,解熱開表效果都很好。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與小柴胡湯。

這一條是標準的少陽症。其中「脈沉弦」是相對於太陽而言的。

少陽病,氣上逆,今脇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柴胡八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甘草三兩(炙)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氣上逆:未必是咳嗽。少陽不會拿咳嗽當主症。可能是噁心、氣往上衝。柴胡湯本來就會噁心,故此辨證點跟小柴胡湯沒有很多差異。

脇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是少陽區塊不通所以膽經的氣降不下來?還是,因為少陽區塊的氣要匯聚成胸中大氣,所以這胸中大氣降不下來?若是胸中大氣降不下來是右脇痛,上來的氣不通是左脇痛(左升右降)。治左脇痛以柴胡為主,治右脇痛以枳實為主。

若用「脇下痛,甚則嘔逆」來定義這個方劑,比較沒有用,因為此方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此方寫在〈少陽篇〉是桂林本獨有的條文,宋本是寫在〈少陰篇〉,少陰病手腳冰冷,要用四逆散,把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四味藥磨粉,再依症狀加藥。四逆散每次吃五、六公克。

宋本這一條放在桂本來看好像宋本是錯的,因為少陰病手腳冰冷為什麼要用柴胡劑?桂本的四逆散是甘草、乾薑、附子、人參打成粉再加其他藥,怎麼看都是宋本的錯,所以這味藥混到〈少陰篇〉,恐怕是錯簡。

可是,桂本出土之前宋本是聖經,臨床醫家會盡量為它合理化,而且也果真在病人中找到四逆散症,就是肝膽之氣鬱結的人,四逆散是散劑,這個劑量是屬於疏肝的劑量,一個人肝氣鬱結、身體氣機不通暢,可能是陽氣悶在身體中間不能傳到四肢,特徵是脈弦、有裡熱,舌苔黃、心煩,身體內部的熱氣向外輸佈的管道塞住了,手腳冰冷,裡面在悶燒,臨床上用四逆散果然有效,大家就替少陰的四逆散這一條找到合理化的出路。

宋本傷寒論: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宋本四逆散即使是錯誤的,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錯誤。就因為這個四逆散,後代才會創出許多柴胡劑。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鬱的方子幾乎都是從四逆散發展出來的。如果宋本沒有四逆散,或者像桂本一樣只有放在少陽病的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柴胡一下子就用到半斤,這只能用來治少陽病,不能用來治肝。所以如果仲景書中沒有四逆散的錯誤條文出現,柴胡疏肝的效用會很久以後才被注意到。

不過,到底是宋本還是桂本錯,其中還有很多錯綜複雜的角度。例如宋本的四逆散,咳嗽時加乾薑、五味子;他的加減法是跟柴胡湯一樣的,柴胡湯的咳嗽加減法因為沒有真正的寒症,所以不放細辛,所以看起來它是錯的,但加減法卻是對的,所以搞不好宋本是真的。因為只有柴胡劑在咳嗽的時候不加細辛。然後我們看回桂本的四逆散,甘草乾薑附子人參,他的加減法還是加乾薑五味子,沒有細辛。但是甘草乾薑附子人參的四逆散,這人就是寒症,寒症就要加細辛才對,他偏沒加,所以桂本好像是根據宋本去改的。

一、四逆散比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好用:

四逆散的四味藥量一樣多而且小劑量,所以病人可以長年累月的吃下去。可是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因為柴胡比例偏高,雖然有芍藥居間調和,比起小柴胡湯也溫和些,但長期吃還是有點辛苦。柴胡破肝陰,芍藥養肝陰;不過如果科學中藥用桂本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的劑量拿來代替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四味藥劑量一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則柴胡劑量較多),剛開始吃會覺得,柴胡劑量多果然很讚,疏肝、調節氣機的效果真的有效,但吃幾天就會覺得口乾、眼眶乾。

二、服用法:桂本柴芍枳甘湯(三天)→宋本四逆散(一~二星期)→宋代的逍遙散

所以可能可以一開始頭三天用桂本的柴芍枳甘湯,接下來換回宋本的四逆散,一兩個星期後如果覺得沒有收工得很好,可以換成更沒有副作用的宋代逍遙散。

三、柴芍枳甘湯或四逆散可以用在哪些地方??1、陽痿:內經說一個人如果肝受風,臉色發青,喉嚨發乾、時常發脾氣,時憎女子,那就要看眼睛底下有沒有發青的黑眼圈。其實柴芍枳甘湯或四逆散、或小柴胡湯,基本上用任何柴胡劑來治療陽痿,都往往遠勝於補腎藥的效果。中醫的看法性器官是由肝經在管,用疏肝藥把肝經弄通了,陽痿自然會好轉。但這個說法有一個比較危險的地方。真正在走足厥陰肝經的藥方如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龍膽瀉肝湯等處理疝氣、睪丸、月經如何如何之類的藥方,用來治療陽痿的效果卻不如少陽區塊的藥。你可以說少陽區塊的肝鬱有點情緒上的問題;厥陰區塊是直接指向肝經有損傷。

說不定性器官勃起的能力比較牽涉到交感神經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的問題,柴胡系的方基本上是神經切換藥所以會比較有療效。

2、神經衰弱:柴胡、芍藥都是讓一個人比較容易從交感神經切換到副交感神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有困難,這就是一般所謂的神經衰弱。

交感神經一般是作用在使骨骼上的肌肉變得比較有力,交感神經加上腎上腺髓質素是幫我們在火災的時候搬冰箱用的,副交感神經藥物會讓骨骼肌放鬆,腸胃道的消化能力變強。但柴芍枳甘湯只是柴胡、芍藥、或柴胡、芍藥、甘草——因為柴芍枳甘湯的結構中,柴胡、甘草跟柴胡湯的劑量是一樣的,因為柴胡湯本來就是很好外掛的方子,以柴胡、甘草為主,其他都可以拿掉,所以柴胡跟甘草有小柴胡湯的基本結構,走少陽去做大腦的開關,芍藥也關係到副交感神經的切換,但芍藥是讓內臟平滑肌放鬆的藥,不會讓內臟活潑起來,所以肚子絞痛要吃芍藥甘草湯,如果肚子沒有絞痛而吃芍藥甘草湯,一整天會覺得像坐雲霄飛車往下衝時肚子一空的感覺。芍藥跟枳實的相互作用,芍藥讓內臟平滑肌鬆開,枳實讓內臟活潑的作用,所以枳實是排各種結石的特效藥,因為他可以讓內臟動起來。枳實芍藥散用在生產後腹部絞痛,因為孕婦的子宮需要收縮,若用了芍藥甘草湯會讓子宮垮掉;所以要用枳實芍藥散,芍藥讓她放鬆不會痛、枳實讓子宮收縮。

柴胡湯的世界往往牽涉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所以說柴胡湯是幫人開開關的。這件事如果要讓西醫來給一個漂亮的論述,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因為消化道的內分泌激素作用是非常複雜的,西醫的世界太仔細,所以遇到不同的病人會有點難處,因為他不會知道到底該刺激哪些東西,所以柴胡劑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過程,在中藥的化學研究上是被歸為「不可研究」的,只要看它治療的效果就好;因為它的過程太複雜了,研究不了。

同樣的,柴芍枳甘湯,柴胡調自律神經、芍藥是讓消化軸的內臟放鬆;枳實以結果而論就是讓消化軸的內臟活潑運動。中間到底動員了多少神經與內分泌,我們就當鴕鳥,什麼都沒看見。

所以。陰旦湯就是陰旦湯,把它放在未知的世界就好了。所以,以結果而論,各種消化功能失調,四逆散再加兩味藥就變成後代的柴胡疏肝散,但柴胡疏肝湯(或散、或飲)處理的是情緒軸的影響,四逆散就是滿單純的消化軸,但消化軸的問題要怎麼抓主症?很難。因為適合用四逆散或柴芍枳甘湯的人去看醫師,也許呈現出胃潰瘍,或者一緊張就拉肚子的腸躁症,這種人或者膽汁分泌有問題,或者膽囊瘜肉等等,總之就是消化功能失調。胃會壞掉有可能是因為膽汁來不及分泌,食物就堆在胃裡面不動,因為消化系統裡面有很多溝通要進行,當溝通不良時消化系統就會當機。

所以,如何抓主症,可參考《內經》講到一個人膽有病時口苦、喜歡嘆氣,遇到事情容易緊張,好像有人要害我,莫名的恐懼感,否則如果要用到「脇下痛到想吐」這個主症來開柴芍枳甘湯,可能一輩子也開不到。但是它的湯症就是《內經》講到的膽有病的湯症: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膽病者,善大(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參考卷五第四十一條傷風篇: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於腑,則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方:柴胡半斤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甘草三兩(炙)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不是感冒,而是被風氣所傷,風氣鑽入身體,鑽到臉上就是陽明經;鑽到後腦杓就是太陽經。這一條就是講風氣鑽到肝臟就會腋下痛,不能翻身;如果從肝跑到膽腑——因為風氣跟寒氣不同,風氣相對比較活潑屬陽邪,所以在臟呆不住,因為同氣相求會跑到腑去,風氣會「流於腑」,寒氣就會「著經」,當它在臟裡面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跑到經脈上面,比方說肺上受寒之後就會肺經發痛;心臟受寒不久心經會發痛。這一條講的就是風氣跑到膽腑之後的反應:「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用的就是四逆散結構,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

綜合以上種種關於膽腑疾病會發現,這人的消化系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便秘、可能十二指腸潰瘍,但他的特徵是容易心慌、容易嘆氣、總覺得悶悶的。飯後可能脇下會痛,雖然這個主症抓起來有點寬鬆,但大致是這個調子,吃點四逆散就會好起來。如果有好起來就可以吃久一點,因為胃潰瘍要吃到好也不是三兩天,用科中小量慢慢吃效果不錯。

鼻竇炎治法之一:四逆散加吳茱萸、牡蠣殼,但此方較為猛烈

《內經》有:「膽熱移於腦」的說法,鼻竇炎是因為膽熱跑到腦上去,濁涕的問題過去用陽明區塊的作法用葛根湯之類的方劑處理,從少陽區塊處理,就用四逆散加吳茱萸跟牡蠣。用牡蠣殼把少陽區的痰水抽掉,以免上頭變成鼻涕;吳茱萸破陰實,降熱,不要往上衝。此方較猛,但現代人約有四五成比例可以打準。

宋本四逆散可分完全不同的三類方劑結構:

四逆湯:甘草乾薑附子結構,手腳冰冷暖陽氣的;

四逆散:柴芍枳甘湯,疏肝解鬱;

當歸四逆湯:茯苓四逆湯是四逆湯加茯苓;但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結構加細辛、木通等,用來處理厥陰肝經的問題,可不是四逆湯加當歸。

3、膽結石:四逆散或柴芍枳甘湯加四金:雞內金、海金沙、鬱金、金錢草

仲景少陽區塊的方子對膽結石幾乎都是很好的,但要考慮怎樣把膽結石取出而受的折磨較少。大柴胡湯有柴胡、芍藥、枳實、大黃,可以說是拿掉膽結石最強的方子,但是很痛,會把膽管拉傷;所以我們不敢用,所以用小柴胡湯加味。西醫看結石發現有些結石屬脂肪結石,有些屬礦物結石,處理礦物結石較有效的是芒硝,所以用柴胡芒硝湯;若是脂肪類結石,代表性的藥物是生的雞內金。用柴胡系的方劑加一點芒硝,芒硝不可太多,讓大便有點軟即可,否則膽結石還沒好,其他功能也壞了。加點芒硝和雞內金,膽結石就會慢慢變小。

以排石的效果跟可否長期吃來看,小柴胡湯就比不上四逆散,因為四逆散有芍藥,比較不傷肝陰,能服用的時間比小柴久,並且芍藥枳實都是排石非常重要的藥物。芍藥讓它鬆,不會痛;枳實讓它緊,可以幫助蠕動排石,此外加上化石的藥如雞內金、海金沙讓結石容易碎掉。加四金是一定的:雞內金、海金沙、鬱金、金錢草。鬱金可以通肝膽,會結石的人一定是氣不通,肉體的肝膽淤塞不通時常用鬱金,而柴胡疏肝膽那是氣分的肝膽。

所以,若是四逆散或柴芍枳甘湯加四金,基本上不加芒硝亦可。吃一段時間結石會慢慢碎掉,然後慢慢就排掉了。

如果臨時膽結石劇痛,那就用芍藥甘草湯止痛,那比西醫的嗎啡還有效。

若以(宋本作「已」)吐下、發汗、溫針,讝語,柴胡湯證罷者,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湯不中與也。

如果少陽病被吐過、下過、被發汗過、用了溫針等不正當的治法,就會開始胡言亂語,會胡言亂語就是偏熱,氣分或血分熱都有可能。「柴胡湯證罷者,此為壞病」是說原本的柴胡湯症被醫壞了,變成不是少陽病,這時候再開柴胡湯就沒有用了。「知犯何逆,以法救之」,仲景有很多「救逆」的方法,誤下、誤汗的時候會變成怎樣,我們過去都看過不少了,「溫針」是火逆現象,以後會談,錯誤治療產生的問題有一定的處理方法。

仲景救逆的方法在今天反而特別有用,因為現代很多病人一開始就看過別的醫師,不論中西醫,被醫壞的比例很高,這時候再來找你,幸好仲景都有寫,讓你有一個參考標準。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宋本到此而已)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湯。(方見上)

三陽合病應另闢獨立的講題,現在是從〈少陽篇〉看到三陽合病,三陽合病時有一個特徵就是「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脈洪大有力,一般把脈習慣上關脈特別有力,寸脈、尺脈都比較沒力,三陽合病的人在關上,就是還沒到寸口這麼高,關脈跟寸口之間好像有一坨特別鼓出來,一般古典脈法講到「上關上」是診「心下之積」,例如心下痞,比較容易把到關上的脈。三陽合病不是痞症,那麼同等的位置就是淋巴之積,也就是身體側邊有一些堆積,就會有一個上關上的脈特別明顯。本來柴胡湯會把到弦脈,三陽合病時熱度比較高,脈象也不會那麼清楚看到弦脈,那就要在上關上的脈當作參考點。所以你問他胃部有沒有塞到東西的感覺?如果沒有就要在同等高度的身體側邊,淋巴或無形的膜網系統是不是有不通的地方。這就是上焦塞住了,要用小柴胡湯把它打通。

另一個疑問點就是三陽合病的時候會愛睡覺,而且一睡著就一身汗,一般注家認為三陽合病燒得很高,所以燒到陰虛,睡著就出汗。此說未必絕對的對或錯。因為從西醫觀點看,三陽合病燒到血液發酸,那就容易嗜睡。

目合則汗:膽虛不能睡;膽熱就嗜睡。「目合則汗」的愛睡覺到底是三陽合病還是膽熱引起的,這是疑點;而膽熱嗜睡跟一睡覺就滿身汗也有相關性,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歷,平常不睡午覺,但有一天卻睡了,而且睡得全身熱烘烘的一身是汗、還作夢,這就是三焦不通、膽熱出的汗。

所以睡著了出一身汗,並且上關上的地方有一坨東西把得到,這是小柴胡湯可以解決的。

一般的嗜睡症是少陰病,脈沉細、但欲寐,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可是有些嗜睡要從少陽的膽熱去治。少陰的嗜睡不一定呈現睡著,他是有情緒反應的、有不想面對世界的心理,少陽膽熱的嗜睡是昏沈,忍不住瞌睡。

傷寒四五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者,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以上兩條在許多注家眼裡是垃圾條,桂本寫「四五日」已經夠好了;宋本寫六七日簡直不知道說什麼。仲景若寫「六七日」是指一個感冒週期,不論傳到哪條經;一般人的感冒週期不是一個禮拜就是兩個禮拜;如果是寫四五日,就是照黃帝內經六經順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的理論,表示少陽已經結束了,要傳太陰;而六七日是不分經的感冒。所以第八條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已經病過少陽的階段,沒什麼發燒,卻很躁煩,這表示病沒好,轉入陰症。

「躁煩」跟「煩躁」不一樣,如果是強調「躁」跟強調「煩」是不一樣的,如果是「煩」,所感所見的每件事都不爽,是心理上的不爽快,當然肉體也有煩的表現,手腳放到哪裡都不對勁,嘴巴也會煩,舌頭一直舔嘴唇;「躁」就是有不自覺的多餘動作,像抖腿就是基本的躁。煩比較是實熱,當然也有例外,當陽被陰纏住不得解脫的時候會煩,那是吳茱萸湯症的陰實,不是躁;躁的感覺為什麼屬於陰?出自西醫的中醫惲子愉說,所謂陽虛而陰實的狀況會躁,是代謝力低落,心臟力量不夠,腦中缺氧,躁的症狀是以腦中缺氧為前提,那是陰症。

這一條無法凸顯其臨床意義是因為人不一定真的會乖乖照傳經的次序生病,唯一的是當有人看起來開始出現手足躁動時,這就要想到是腦部氧氣不足,要從陰症體質來治。

第九條的臨床意義比起第八條更是垃圾了。三陽傳完要傳三陰了,病人反而吃得下飯不吐,表示沒有傳到三陰。少陽是要吐的,少陰也是又吐又拉的。但這一條看起來是一個不看病、只看《黃帝內經》的人寫的。尤其現代人三陰病照樣吃得下飯。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為欲已也。

少陽弦脈的特質越來越不明顯,表示已經平復了。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仲景的六經時間跟十二經脈的營氣循行時間是不一樣的,仲景的六經是人體六個區塊的陽氣量跟天地之間的對應來論斷的,三陽是太陽是中午,二陽是陽明是黃昏,一陽是少陽是清晨,三陰就在半夜。少陽的時間是清晨,所以少陽要好也是清晨。用西醫的理論來看也是通的。一般少陽感冒吃小柴胡湯是立即就好,不用等到清晨;但如果是嚴重的小柴胡湯症,少陽在西醫是有個關卡的,就是人在睡醒之前是分泌腎上腺激素、內分泌開始調整的時間,仲景的少陽時間剛好就是內分泌重整的時間,所以少陽區塊調整自律神經、內分泌到底有沒有好,要經過一個清晨才會知道。

溫膽湯(講義p69)

柴胡湯類方補充(南北朝.姚僧垣《集驗方》):

唐.王燾《外台秘要.病後不得眠方二首》

《病源》:大病之後,腑臟尚虛,榮衛未和,故生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若心煩而不得睡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臥者,膽冷也。(出第三卷中)

《集驗》溫膽湯: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五卷中)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膽虛實第二》

膽虛寒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目巟],名曰膽虛寒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半夏、竹筎、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九.虛煩證治》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宋.嚴用和《濟生方》

治心虛膽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復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半夏湯泡七次、竹茹、枳實去皮,各二兩,陳皮去白,三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溫膽湯的醫理是魏晉南北朝以後比較特別的論點。溫膽湯是從臟腑寒熱的角度來處理臟腑寒熱跟腦髓的關係。他體現的是《黃帝內經》時代之後,後代醫家還能創出可用於臨床的虛玄理論,例如膽熱就嗜睡、膽虛就不睡,是很虛玄的理論,但可在臨床上體現之。

此外,溫膽湯的創立也代表開業醫師正式向張仲景的柴胡湯挑戰。柴胡湯雖然有效,是治少陽病有效,但是治少陽病之外的疾病就有點太過於猛烈。所以後代醫家就會不斷地在柴胡系統裡創一些方,讓藥物作用在少陽區,可是不要有柴胡的副作用,溫膽湯就是很成功的方劑。

柴胡的偉大是走在膜網,亦即三焦區塊;後代醫家就用植物的膜網來當作引經藥,所以用竹茹。溫膽湯就是同樣可以把藥性引入膜網系統去清熱、化痰、調整氣機的方子,但是它不能治少陽病,但是真正關係到體溫調節的少陽還是要用柴胡,也就是要調整腦下垂體、下視丘的功能還是要靠柴胡,但除了關係到體溫調節的開關之外,溫膽湯等於是把柴胡能做的事情一樣一樣奪下來。例如膽囊割掉要常吃溫膽湯使情緒安定,竹字輩的藥物都可以清熱,竹茹可以清三焦之熱、讓心裡不煩。

溫膽湯出自南北朝的《集驗方》,王燾先以《諸病源候論》認為一個人衛氣、榮氣不合的時候不能睡覺,衛氣不能入榮氣、陰陽不和,要讓陽入陰,交感神經切換到副交感神經,就要用生半夏讓陽入於陰,如果是心煩不得眠是心熱,要用梔子湯、朱鳥湯;虛煩不得臥是膽冷,膽冷的時候,三焦區塊會有一種錯覺,身體偵測系統,以為你是躺在冰天雪地之中,如果睡著了就會起不來,所以一直要提醒你別睡著。所以用竹茹清熱、用陳皮通氣,生薑半夏去痰,吃了之後有調氣的功能,三焦上得來,氣機下得去。

溫膽湯主治:

失眠:溫膽湯是一帖無差別可用的失眠藥方,當然心煩睡不著、心中懊惱,心亂亂的,還是梔子湯有效,煩得不得了是朱鳥湯有效,如果沒學中醫的人,一帖溫膽湯開下去,十個有七個失眠有效。那三個沒效的,溫膽湯也吃不壞。所以副作用極小、效果極好。我的失眠只有溫膽湯有用,搞到半夜不累,天亮才睡,我那是時差不是失眠。我吃了溫膽湯就能夠早睡了。而我吃了溫膽湯能夠早睡的那幾天,兩個無名指指甲各長出一些白點,表示身體在進行某些調整。而無名指是三焦經。走膜網的竹茹果真走的就是三焦區塊。

平定情緒:孫思邈說膽虛寒的人左手關上脈跳得很沒力,那表示少陽虛,宋朝陳言說溫膽湯又治「驚悸」,這等於是溫膽湯開始向柴胡龍骨牡蠣湯挑戰,膜網區塊有不該有的痰,用柴胡跟龍骨牡蠣把它打掉,讓人比較不容易受驚嚇,某些容易受驚嚇的人也可以用溫膽湯治當然要放茯苓、茯神之類的藥物來安神。到了嚴用和的《濟生方》說溫膽湯可治心虛膽怯,觸事易驚,夢寐不詳,這已經是在篡桂枝加龍骨牡蠣的湯症。容易害怕、四肢浮腫、飲食無味等等,溫膽湯雖然無法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打敗仲景方,可是他卻做到仲景的柴胡龍骨牡蠣湯、四逆散、小柴胡湯的七成力道。

暈車:走少陽區塊去痰。跟小柴胡湯加苓桂朮甘湯比起來,治暈車的效果溫膽湯是差不多強。

後世研究方劑的人會說,溫膽湯果真是治膽寒的嗎?雖然半夏有點熱、生薑不算冷,可是竹茹、枳實也是寒的,加加減減,這個方劑也沒有比較熱,為什麼吃了之後膽會比較暖?這也是懸案。所以也有醫家說:說是溫膽,其實是涼膽。所以說膽虛睡不著,膽熱嗜睡,到底有沒有臨床的價值,這也要存疑。所以這個方子雖然能幫助人睡得好,但不能證明他跟膽的寒熱有什麼關係。

〔整理者/桂枝團(本文為重點稿,非逐字稿)〕

關於朱木通的書

朱木通寫的醫案集《中醫臨床廿五年》,前陣子絕版了,還有很多人沒買到。學《傷寒》,這是一本很重要的參考書。手邊還是有一本比較好。

桂枝加葛根湯中的葛根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一期課第七堂﹞

《傷寒雜病論》卷六第十五條:

「太陽病,項背強儿儿,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強儿儿」這三個字,照郝萬山教授講的,唸「醬緊緊」,把強當是「僵」,後腦勺僵硬。

基本上,「汗出惡風」前面說「太陽病」,這已經是在太陽病桂枝湯證的框架之中,太陽病有的脈浮、惡風寒等,都有。

「及汗出、惡風」桂林本是這樣寫,宋本是寫「反汗出……」,我還是照桂林本,用「及」就好。因為臨床上,汗出惡風、後腦勺僵,並不是一個衝突的狀況,用「反」反而會製造無端的驚悚。

不管「及」或是「反」,這一條就是在說太陽病一個很像桂枝湯主證的結構下,又多了一個「後腦勺很僵」的症狀,張仲景在這裏教我們的是「多了一個症狀,藥是可以加味的」,桂枝湯加一味,就是桂枝加葛根湯;加了葛根後,桂枝和芍藥就各減了一兩,這一兩可減可不減。實際上我們用科學中藥,在桂枝湯裏面加一點單味的葛根下去,就是桂枝加葛根湯了,不一定非要減桂枝和芍藥。

但《傷寒論》是一本教學的書,我會覺得這樣寫很好。因為他告訴我們:一旦有了葛根,就比較不需要那麼多的桂枝跟芍藥力量。這寫的是一個事實,因為用了葛根後,葛根本身也有清太陽經的效果,所以不一定要用那麼多桂枝和芍藥。

桂枝加葛根湯其實和桂枝湯主結構差不多,所以我們只要看葛根這一味藥。

《神農本草經》:

●葛根中品:一名雞齊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穀:治下利十歲已上。

葛根又名「雞齊根」,這個別名好像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只是音韻上的類似。

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神農本草經》裏,講到「治消渴」,跟葛根很相似藥性的,還有兩味藥,一是「栝蔞」,另一是「土瓜」。瓜類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藤蔓類;所以這三者,都是藤蔓類。

中國人看到藤蔓類會有什麼聯想呢?

現代都市人生活中,已很少看到「葛」,但應該還看得到黃金葛,不知道有沒有人用小茶杯種過黃金葛?我小時候,在窗台上放個小水杯,種黃金葛,它的根還只有一點點而已。可是,它的藤蔓可以爬到好遠好遠,還一直冒出油亮的綠葉。

這會讓人覺得,「葛」字輩的植物的根,真是厲害,可以把水氣輸布到藤蔓那麼遠的尖端。葛的藤蔓最長、最愛爬高;而人體上面,是足太陽膀胱經最長,又從頭頂繞過去,所以,葛根入藥,它的氣性,也就是藥勢,就會幫助人體,把水精之氣沿太陽經送上頭頂。當人體原本從背脊上傳的水精之氣受阻時,葛根就可以把這股水氣再接回去。所以清末唐容川在《本草問答》裏就說,葛這種植物,很像人的太陽經。

而,它的根是長在泥土裏,以「土」為出發點,所以吃了葛根,它就會以人的脾胃(土)當中心軸,把腸子或腎臟區塊的水氣,拔上去,重新輸布到太陽經。

這種從脾胃區塊搶水的藥性,從桂枝加葛根湯的條文裏看不太出來,是因為這個方的主證不是拉肚子,只是後腦僵。但是在臨床使用上,用葛根系的藥方,比如說桂枝加葛根湯或是葛根湯、葛根芩連湯治外感腹瀉的狀況是很多的,稱之為「逆流挽舟」法。

前陣子,有同學吹冷氣吹到拉肚子,我前兩天也吹冷氣吹到拉肚子,這種時候,會真正感覺到什麼是葛根黃芩黃連湯證。這個湯證,一般拉出來的東西會臭、會燙屁股;如果去看西醫,半夜掛急疹的熱痢,西醫常會說這是「急性腸胃炎」,這是西醫以他們觀點所能給的最好名稱了。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拉肚子,我們會發現,其實啊,大部份是由於「後腦勺吹到冷風」造成的,病根並不在腸胃。本來太陽經的寒水之氣,被命門之火蒸成熱水之氣,沿背後走上來,到了後腦勺,風池和風府兩穴,會讓外面的冷氣(陰氣)進來,使熱水之氣在這裡變成冷水,一面冷卻一面繼續上行到頭頂,再繞過頭頂下來,灌溉五臟六腑。好像水蒸氣遇冷而在頭頂結成雲,開始下雨。

這個東西,我們姑且稱之為「水精之氣」。整個過程全部都是形而上的哦!解剖看不到的,整個是靈魂上的事情;可是,當這個運作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人體實質的水份,也會被這個形而上的事情所影響、牽引的。

這樣的水循環,如果有太多的風邪,比如說吹冷氣吹到後頸,風邪慢慢從風池、風府滲進來,塞得太多,多到壓斷水氣,還沒有上來頭頂的熱水之氣,到脖子就被打斷了,它就會掉下去,這時候就會變成身體有「實質的水分」掉下去,不再上來。本來是靈魂上的水氣,可是一旦被截斷了,就會在身體內以「熱水」的形式往下掉,而且是拉出來的東西是燙的,因為水氣還沒有冷卻。

《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證,得病的人,往往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後背吹到冷氣,吹到後腦後頸覺得怪怪的好像抽緊起來,然後忽然覺得肚子一熱一沈,就開始拉燙燙臭臭的稀大便。西醫診斷說是「急性腸胃炎」,但,果真是細菌感染的發炎嗎?這是「靈魂的身體」上的病變啊。這種拉肚子,肚子倒不會很痛,但整個人會變得虛虛喘喘的。這是靈魂上的病,變成肉體上的病。

上次有同學吃葛根芩連湯,就覺得:「背上有熱氣接回來!」這就是葛根能把掉下去的水,再抓上來、重新接回來。葛根的藥性,是非常靈魂、非常形而上的。

我們都說葛根吃了,會讓後腦勺變鬆,以中醫來講,經絡得不到潤養,就會抽緊。本來西醫可以研究「葛根內有什麼成份,可以讓後腦勺變鬆」的,但大陸的郝萬山教授教書時就說:「葛根這味藥,用西醫的解析,就是它能讓你的肌肉變鬆。但不管西醫研究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它只鬆後腦勺,不鬆別的地方。」為什麼?因為葛根其實是作用在靈魂上的身體,所以這個作用是在經脈上在走的。如果你說它是某一種「成分」可以讓肌肉放鬆,那它為什麼不鬆其它的地方?為什麼只鬆後腦勺?葛根的選擇性太高了,有「形而上的身體地圖」上的指向性的。西醫研究無法說出個所以然。

消渴。葛根能把被風邪壓斷的太陽經寒水之氣接回來,我們就可以想像,當它把水氣接回來時,本來一個人嘴巴很渴的,水氣能回來,嘴巴就會比較潤,所以糖尿病人所謂的「消渴」,可能用這一類的藥來治。但實際上,我們不會拿葛根來當潤藥。因為「栝蔞」或是「土瓜」這兩種藥,最後是結出一個瓜,這些會結出瓜的藥,像栝蔞根,是比葛根還涼的藥,吃起來是冰冰的,所以栝蔞根磨成粉又稱天花粉。栝蔞根是結果時,整個根會變成澱粉都不見,因為被瓜奪走了,等到瓜掉下來了,根才會慢慢肥回來;葛根是常年都是肥的、有澱粉質的。

因為瓜蔞根最後是結成一個瓜,所以中國人發現,瓜蔞根拉上的津液,會保留在人的胃裏,.所以瓜蔞根的效果很像白虎湯,又涼又潤,因為津液是留在中焦脾胃的。

可是,如果是葛根呢?葛是結出細碎的小豆莢,所以葛根的種子稱「葛穀」,比較是細細碎碎的種子,意謂「葛」把水拉上去是往外推散的,所以可以拿來治感冒、可以拿來解酒,因為喝了酒吃葛根,可以把酒的這些濕熱拉上來、散掉。但是呢,以滋潤身體來講,我們不會用葛根。它把水氣拉上來以後,就容易把它推散,所以單用葛也可以治感冒。在用法上,單純用葛這味藥的話,它比較作用在太陽、陽明之間,就是太陽區塊水氣不夠時,人會乾燥,病邪會轉入陽明;而「趕快把水氣抓回太陽區塊來,擋住感冒,進了陽明區塊的,也順手推回去」葛特別有辦法。所以呢,張仲景對於太陽病要轉到陽明病之間的情況,會用葛根湯來醫療它,是因為能從陽明把水氣拉回來、擋住病邪不要進來。

或者,單用葛的話,中國古時候有個很古的古方,說是這感冒如果一開始就開始發燥熱,那就趕快用四兩的葛根,加一把豆豉,煮了吃下去。因為豆豉是能把腎水之氣蒸上來的藥,黑豆入腎──單一個黑豆會把入腎的氣吸走一點,黑豆很不補腎的──但如果把它發酵成豆豉,就好像能把腎裏面的水氣發酵上來一樣,將來講到梔子豆豉湯時,會講到這個藥性。把腎裏的水氣拔上來,而葛根也會把水氣推上來,這樣就可以一方面潤身體的燥,一方面把感冒推出去,這是葛根的用法。

身大熱,如果感冒開始往燥熱的方向發展,是有可能用葛根的。

嘔吐,治療嘔吐就不是絕對用葛了,光是《傷寒雜病論》裏面,治嘔吐就很多不同的方,一個「吐」就可以有很多的病機,所以我們不能說什麼嘔吐都用葛來治。那葛治什麼嘔吐呢?因為葛是一個涼潤的藥,如果那個人是胃有熱的嘔吐,胃有熱的嘔吐稱為「卒嘔吐」,就是「忽然嘔吐」,偶而出現的,不是慢性的體質的病,而且這個症狀比較會是小孩子身上,大人的話,胃都已經冷掉了,比較沒有。小孩子忽然吐的話,有時候,吃一點葛粉,是可以的,清胃裏面的熱毒。

諸痺,這個諸痺,硬要抝,可以說葛根可以通暢陽明區,陽明主人的肌肉,肉通了就比較不痺,但實際上,說白了,人後腦勺僵硬,可以治到,其它地方,葛根治不太到。《神農本草經》就是這樣,它如果講的是「諸」這個字,不是「百」,就是只治幾種。

解諸毒,解「諸」毒就是只解幾種毒,但不是每一種毒都解,每一種都解的會寫「解百毒」。

古時候,葛用來解什麼毒?解很多毒,但是它解很多毒,可能不是因為它的藥性特別宏偉,而是因為它在古時候是「很容易取得」的東西,就像是治燙傷,可能用三黃粉效果很好,可是你家沒三黃粉啊,用沙拉油擦擦也會好很多,這是因為你手邊有嘛。古時候,葛是一種又可以吃、又可以作藥物的東西,所以手邊有,怎麼用它,就有很多發揮的空間,狗咬、老鼠咬、蟲咬、蛇咬,都可以用葛去敷。但不一定是因為它特別有效,是因為它隨手可以拿到。如果單看它解什麼毒特別強,可能是解巴豆毒吧,中國的瀉藥,有些是又瀉又寒的,比如說大黃,大黃吃了以後,熱會被瀉掉、腸子會變涼;還有一種又熱又瀉的藥的,就是巴豆,吃了巴豆後,瀉了後腸子會變熱,張仲景用巴豆時,怎樣才能停止巴豆的瀉?那就是吃一點冷水、喝一點冷稀飯,才能讓瀉停下來。這樣的東西,你如果用比較涼潤的東西,像葛根這樣的東西吃下去,剛好可以中和巴豆的影響,用來中和巴豆熱瀉的藥,是用葛。

起陰氣,葛的這些主治裡,就是「起陰氣」這三個字最要緊了。常常有些本草學者,在看歷代的本草著作時,會覺得《神農本草經》有它很厲害的地方,葛的要緊,其實「起陰氣」三個字就足以概之。像是栝蔞,它可以滋潤、它有補津液的調調;可是葛根,它「不補」。「起陰氣」,後代有人把它寫成「升津液」,而且一定要寫成「升」,不能寫成「生」,不可以認為葛根是可以補充津液的藥,它不能補充,它只能拿原有東西,用在別的地方,它只能搬運,不能補充。葛根一般人吃下去都不會有副作用,但吃多了人會散氣,還是會虛的,所以歷代的本草說,這個東西,是一個可以暫時用的東西,不是一個吃長期的藥。當然夏天要清暑,用葛粉作成像綠豆粉的東西,有些店在賣,偶爾吃一點點,那沒有關係。

葛的藥效很弱,張仲景用在桂枝加葛根湯裏面,是四兩起跳,不像桂枝湯是三兩一個單位,葛根是放四兩。至於煮藥時,要先用一斗水,就是十碗水煮葛根,煮掉兩碗水,然後再放別的藥,再煮成三碗,分三次吃,它說「不須啜粥」,桂枝湯要喝粥來幫忙發汗,而桂枝加葛根湯不要喝粥,我到現在都還在想這是不是一個錯簡,因為呢,當初宋本在傳抄時,就已經把葛根湯跟桂枝加葛根湯抄亂了,葛根湯是確定不要啜粥,因為有麻黃,桂枝加葛根湯是不是要啜粥呢?那就很難說,因為葛根本身有一點發的效果,可以代替粥的效果。但是,其實,我講白一點,臨床上,無論是用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還是葛根湯、麻黃湯,如果你發不出汗來,終究還是要喝一點粥的啦,所以要不要啜粥,是「教學上」的對比。實際上,用麻黃湯,喝一點粥也沒關係。其餘就如同桂枝湯的將息和禁忌,將息就是「幫那個人調養」的意思,其它的該遵守的,比如說喝一次沒有好,下一帖要快點喝,時間間隔縮短,還有不可以吃什麼等等……就跟前面桂枝湯的注意事項一樣,但跟桂枝湯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可以省掉那一碗粥。

至於說,為什麼要先煮葛根呢?你們覺得藥先煮進去先有效,還是後有效?是先提名先表決,還是先提名後表決?

像麻黃要先煮,我們能理解,因為麻黃比較厲害,所以煮久一點比較溫和。可是葛根本來就不是那麼猛的藥,所以它先煮的話,意義在哪裏?

可能有一個意義是說「一個藥先煮了,藥性會變得比較慢一點點」,先煮葛根、後煮桂枝湯結構的這些藥,這樣的煮法,會先讓桂枝湯結構先發揮作用,發揮到一半的時候,葛根的藥性才出來,會有這樣的調子在裏面。先讓桂枝湯結構的藥性出現,桂枝湯先從脾胃到營分、再到衛分,於是清到太陽經,然後葛根從太陽經追上來。

桂枝湯走到太陽經是一個間接傳遞,葛根入太陽經是直接傳遞,所以讓葛根慢一點點,這樣跟桂枝湯可以剛好搭得上,我覺得以臨床上吃藥的感覺來講,比較像這樣。

《神農本草經》裏面,還有葛穀:治下利十歲已上,這其實是這樣的,葛這味藥,因為它能從脾胃把下面的水都拉起來,從頭頂發出來,所以一個人在拉肚子的話,吃葛能止瀉。除非你的瀉,是脾胃寒的瀉,理中湯的瀉,不能用葛,這沒有辦法。理中湯的瀉,是脾胃太虛寒、沒有力量吸水,所以用葛也沒用。葛根基本上是要一個人體質偏熱的,比如說像剛才那個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狀況,那個時候,就真的可以感覺到葛可以把掉下去的水抓起來、然後推上去,所以它在止瀉上是有用的。

但是葛穀的「治下利十歲已上」,十歲以下要用葛穀嗎?對不起,這一類的久瀉,我覺得經方可能是用烏梅丸,或是民間偏方用鴨膽子包在桂圓肉裏面吞,各有各的意義在,那種真正常年都是軟便或是稀便的,我想用葛穀來醫的效果不一定會很好。古時候大家都拿得到葛,所以就隨手就用,可是現在的話,我覺得就不用特別地去找它來用,經方裏面有臨床上效果更確實的方可以用,所以葛穀就這樣,知道它有某種意義在那邊就好了。

好比說解酒的話,後來有個時方稱「葛花解酲湯」,有沒有人聽過啊?

這裏也帶到我們中國人對於「食物中毒」的一個看法。

我們如果習慣西醫的觀點,我們大概會覺得「你中毒了,就是要洗胃啊」,認為毒一直在你的腸胃道,要把它清掉才對。可是中國人卻好像覺得:如果你吃了魚蝦蟹過敏、發了疹子,這個現象,好像是在吿訴我們:對於很多毒,身體的抗毒方式,都是往皮表推去,想讓它從皮表散出去。所以要用藥的話,就可能要吃發表的藥,才合乎身體機能的方向。比如說去印度旅行,怕吃壞肚子,學中醫的人常帶的方子「藿香正氣散」就是發表系的藥。

喝酒造成的毒,好像中國人也認為可以往皮表去推散,所以呢,葛字輩的葛穀、葛花、葛根也都可以,加一些從脾胃往皮膚推的藥,就可以把酒解掉,你要用葛花解酲湯也可以,不然一般單方的話,葛根粉、紅豆粉、綠豆粉,一比一比一,喝酒前用冷水吃一湯匙,這樣也可以。不然的話,要千杯不醉,經方的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是很好的擋酒方;解宿醉是用三黃瀉心湯,因為殘留的酒氣已經入裡了,就不必發表,了用清濕熱解肝毒的藥就好──大概意思是這樣。

但是葛花解酲湯這個方子在創制的時候,它說,要這個方子解酒,一定要加人參,因為這方子在散酒氣時,也在散人的元氣,所以不加人參,反而會傷元氣、會虛掉。基本上,這類解酒方都有共通的「警告標語」,叫人不可以濫用這類解酒方,因為有恃無恐而放膽常常喝酒,不然的話,你會被這個方害死,因為喝不醉,所以就亂喝。

偶而,一年一兩次以內的那種推不掉的應酬,郭台銘公司的晚會,不去又不好意思,去了又被灌酒;尾牙、春酒各一次,頂多這樣,平常以少喝為原則。

這裏又遇到經方派的小問題:就是,我們說葛可以解酒,但後面有條文說,一個人如果常喝酒,最好不要喝桂枝湯,因為桂枝湯和酒加在一起,濕熱會積在一起變成化膿的症狀。

那麼,喝了酒不可以喝桂枝湯,葛根又能夠解酒,這麼說來,我喝了酒又感冒,是不是用桂枝加葛根湯?答案是錯,不是的,元朝的朱丹溪還是誰,在那個時代他們所用的方法是,用桂枝湯遇到喝酒的人,桂枝湯裡會再加一個東西,叫枳椇子,將來講到這條再講,加了它可以把酒性在肚子裏分解掉,那樣子的藥,才能讓桂枝湯繼續發揮功用。如果你用了桂枝加葛根湯的話,那個酒氣還是會被拉到藥性會走的路上去糾到一起,把桂枝湯的藥效搞壞掉。不是說葛根可以解酒,葛根就可以用在喝酒時用桂枝湯,因為它的路子不一樣、路線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要記得《傷寒論》有些邏輯,這樣這樣可以,但不是反過來就可以,這是邏輯上的問題。

然後,還有呢,在葛的用法上面,因為它是一個有點像抽水機的藥,所以中國歷代在談到葛的副作用,講到解酒時,有人說葛這東西會散人元氣,因為它不是結成一個瓜,是結成細碎的種子,所以它是散的,元氣會被它打散掉。

另外有人說葛吃多了會「竭胃汁」,吃太多葛,消化系統的液體會被抽到乾乾的,胃指的是什麼?中國人消化道裏面,凡是兩頭空的是「腑」,這些腑裏面的液體,比較屬於胃汁;若是脾,就是「臟」裏面藏的「精」,那是別的東西。就像中國人說柴胡會劫肝陰,就是柴胡吃多了,肝裏面的血液,會越來越少,這是柴胡的副作用。

我們剛講到葛時,看到一件事,就是葛可以幫助我們,把太陽經本來要轉陽明經的邪氣打出來,有這個功用;然後呢,它以脾胃為中心軸,把水氣推回太陽經……同學是不是可以看到:它其實是一味從裏往外推的藥?可是呢,因為葛根在張仲景的方裏,用來擋邪氣入陽明。但是,因為葛根會入陽明起作用,後代有些醫者,就說葛根會引邪入陽明,說感冒剛開始時,不可以用,否則是「引賊破家」,不可收拾。聽說這是張元素講的,可是我們現在找得到的張元素著作,都沒有這句話,張元素的著作只是講說,不可多用,否則會損傷胃氣。是後來王好古的書裏面,「引述」張元素講的,說這本來是陽明經藥,用多了就是引賊破家。也因為張元素是時方的代表人物,乃至於後來的時方派多多少少都守這個禁忌,變成感冒在太陽病初期,儘量不用葛根。這類的思考,比如說柴胡,臨床上李中梓也說柴胡會引邪入少陽,其實柴胡也是從少陽往外推的藥,也沒有引邪進來的問題。但是時方派,在柴胡也好、葛根也好,都留下奇怪的封印,變成後來時方派的醫生在感冒初期時,不太會用柴胡和葛根,到最後留下這樣的問題。到了清朝初年傅青主的方子,傅青主、陳士鐸治療感冒初期的方,又有柴胡、又有葛根,學時方起家的醫生,看到這個方,反而會覺得「這些方子好像蠻亂來的,不是說不能用的嗎?」,會有感覺上、哲學上的衝突感出現。那我想我們既然在學習經方,經方的話,桂枝加葛根湯,確確實實是感冒初期可用的藥,如果同學自已讀書,讀到時方派的本草書藉、讀到感冒初期不可用葛根之類的說法,就曉得一下這件事情是這樣的邏輯之下產生的,至於臨床上如果要開經方的話,不太需要守這個規矩。

桂枝加葛根湯因為它治後腦勺僵,跳開感冒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啦:有些人每天坐在電腦前面,公司吹著冷氣,後腦勺很僵,是不是用這個方可以醫得好呢?

其實有機會,但這「機會」關係到幾件事,桂枝加葛根湯,平常用科學中藥會不會有效都很難說。因為葛根的藥性比較弱,所以它基本上是一個重劑量的藥,就好比說桂枝湯如果吃科學中藥,少的話1.5克、多的話5克,通常桂枝湯該有的藥效都會出來,可是要做一個科學中藥的桂枝加葛根湯,我們用桂枝湯5克、加葛根1克,共6克,以科學中藥而言算是很大包了,可是這樣後腦勺會不會鬆,要看個人體質。因為葛根的藥性比較淡,這個劑量不是人人都可以鬆得開,那麼,臨時這樣用桂枝加葛根湯會不會有用呢?我想是平常就要吃一點,當你有時候覺得後腦勺變僵時,去買點單味的葛根,用溫開水吞點科學中藥,有些人只要吃到0.4克就覺得後腦勺變溫暖、微微出汗,鬆開了,這種人通常是有在練功的人、身體很通的人,有些人吃葛根,科中吃了4克,才有點鬆了,每個人不太一樣。葛根的這種效量,科學中藥通常是很曖昧的。如果是煎劑的話,大陸的郝萬山教授在教到這個方時,就說一般我們說冷氣房的病、或電腦前坐太久,有些人抱怨後腦勺都是僵的、肩膀都是酸痛的,是不是可以用這個方,來幫助後腦勺或是肩膀比較不要酸痛呢?其實後腦勺、肩膀這個區塊都是可以的。

郝萬山教授在說葛根治肩膀酸、後腦勺僵的時候,他就說葛根啊,他是用煎劑,生藥材的劑量,一開就20克到40克,一次起碼20克起跳,不然的話不會有效。桂枝湯桂枝放10克,大約放3錢,炙甘草6克到10克,可是白芍要放30克,30克要用炒白芍或用赤芍,不然的話,會拉肚子,葛根吃多了不會拉,可是生白芍,吃多了會拉肚子,為什要這樣做呢?他說跟桂枝相比,多出來的芍藥,會跟炙甘草形成芍藥甘草湯結構,可以放鬆肌肉、活血,然後他說因為這樣子的人,吹冷氣、後腦勺僵的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風濕,所以驅風濕的藥,威靈仙,溫和驅風濕的藥,或是秦艽,也是很溫和驅風濕的藥,元朝李東垣有一個秦艽白朮丸,是治痔瘡的,威靈仙和秦艽,都可以放到10克,他說如果你的肩膀酸、後腦勺僵,通常也會有一點血液循環不到的感覺,補血和活血,可以用雞血藤,放30克,因為需要它補血的效果。郝萬山教授就說,薑、棗可用可不用,不過這基本上是治肩膀的藥,不是治感冒的藥,所以不太牽涉薑、棗的藥性,臨床上這樣的效果不錯。

今天拉拉雜雜跟同學說治肩膀酸痛的方,其實是在跟同學講基本的加減,這種東西,不必覺得很偉大,一字不可更動,同學可以隨便創,老同學、老助教都是隨手在創方的。像是如果有風濕摃在那兒,害葛根的藥性通不上來,你不要用時方的驅風濕藥,就用一些經方的麻杏薏甘湯,那也是可以的,效果有時還強一些。

但是同學要知道:這個方子吃下去,確定肩膀會鬆、後腦勺會鬆嗎?

對不起,不能確定,因為我們今天的人肩膀酸,後腦勺僵,如果只是局部受一點風寒、氣血不通,那用一點以葛根為主軸、驅風活血的藥,是有效的。可是有更多肩膀酸、後腦勺僵的患者,他是因為命門之火不夠,氣上不來,我們在中基課有教椒附散,補命門之火,蒸動水氣上來,才是一個治本的方法。所以,這種藥吃了三五帖也沒效的時候,就要考慮是不是命門之火不足,把一把右尺脈是不是很虛弱,命門之火沒有時,右尺脈有時也會很浮大的,整個浮上來是虛的表現,右尺脈要又沉又穩,才是有力的腎。

像陳助教公司的老闆,有一次肩膀酸痛,因為他是單親爸爸,要照顧小孩,又要經營一家公司,真的很累,壓力很大,他的肩膀酸痛,有一次我們就問他:「你要不要回家灸關元看看?」他灸了關元後,一夜之間,就好非常多。所以如果是命門之火不夠的話,就灸關元,不然的話,吃藥的話是吃真武湯或附子湯,未來我們會教到的方子,補腎陽也是一個方法。凡是關係到腎的能量要好起來,非常會關係到平日的為人,最要緊的就是不要「失志」,這個不是吃藥不吃藥的問題。

講到肩膀酸、後腦勺僵,其實「葛根湯」治癒的機率,比「桂枝加葛根湯」還要高,它有麻黃嘛,又通血又驅風濕。

但是,在治療感冒的臨床上,是桂枝加葛根湯證的,我個人不贊成就直接用葛根湯,因為多一味麻黃,當人體不需要它的藥性時,它很容易把人搞虛掉。

而且葛根這味藥,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日後才會觸碰它,就是「葛根到底入不入陽明經?」,當你的臉是三叉神經痛的時候,三叉神經是人體足陽明胃經運行的地方,用桂枝加葛根湯或葛根湯會不會好?這關係到葛根到底是不是確實入陽明的藥,從〈太陽篇〉的角度來看,會覺得葛根好像在太陽經上的表現多一些,可是,將來看「葛根湯」的醫案時,就可以看到它治鼻竇炎、治乳腺炎、治針眼的效果,那就確確實實是牽涉到「陽明經」的病了。

〔整理者/桂枝團〕

筆記(部分)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07/12﹞

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

從感冒的框架下來看,苓桂朮甘湯與五苓散用起來都有極限,要用更強的方,就是真武湯。故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

太陽感冒也會遇到真武湯證

感冒發汗後,往往會變成真武湯證,真武湯主治少陰,但以症狀而論,太陽感冒也會遇到。

為什麼不放甘草?

五、六味藥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湯、烏梅丸等都沒有甘草。為什麼?(《輔行訣》裡的大真武湯也放甘草,故真武湯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沒有甘草,因為五苓散症是身體裡面的水兜來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為治療的中心軸,各味藥像接力賽一樣各作各的事,藥性銜接起來成為整個方劑的藥性結構。

烏梅丸主治陰陽離絕,沒有中心點可為用藥的基礎,所以不放甘草。

黃耆五物湯治療血痺,手指腳趾發麻,這是容易中風的體質。將桂枝湯裡面的甘草拿掉,生薑加倍再加黃耆。黃耆五物湯的走法跟桂枝湯很不一樣。桂枝湯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薑將之從營分推到衛分,桂枝湯的薑棗可調營衛。但黃耆五物湯裡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薑連屬的藥性就不見了。加一味黃耆,黃耆就處在營衛之間,把桂枝、生薑的藥性隔開,讓桂枝留在血管裡通血路,生薑留在血管外負責把多餘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經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嚴謹的。

桂枝黃耆湯:治療黃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藥性走法跟黃耆五物湯類似,但其實很不一樣。

真武湯不放甘草,方劑組合的藥理作用看起來亂亂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對上太陽病7-55條的症狀,更是不知所云: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發汗後又發起燒來,看起來是要轉陽明病,要用調胃承氣湯或白虎湯。所以要能認得出是真武湯證,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實熱的調胃承氣湯證或白虎湯證而用了真武湯,會把人燒壞。調胃承氣湯證或白虎湯證的脈較平常有力。發汗後仍發熱的真武湯證,脈特別微弱、特別細,但也可能跟平常沒差別,有時是尺脈浮。

真武湯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著日本流派的中醫說的,仲景稱「水氣」,後代中醫稱為「冷水」。

苓桂朮甘湯處理脾胃區塊無法運化的水,用茯苓、白朮幫助水運化,用桂枝、甘草補充心陽;而桂枝和茯苓幫助膀胱氣化的功能,是經方的基本結構。苓朮類的藥物主要幫助消化器官吸收水,五苓散不分寒症熱症,主在打通水吸收、代謝的整個環節。真武湯則關係到腎陽虛衰,無法將水運送上來,命門沒有能量把身體的冷水燒成熱水,水的氣化功能不行,用桂枝茯苓也作不了什麼,五苓散的通路也跑不動。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湯裡的芍藥要做什麼?

方中一味芍藥,常被忽略。現在醫師開真武湯常去芍藥。因為真武湯是治療陽虛的藥,而芍藥滋陰,火神派掌門人盧火神就將芍藥換成淫羊霍之類補肝陽的藥,三七生用真武湯治療陽虛糖尿病,臨床上很有效,就去芍藥加烏梅和枸杞子等入肝的藥。而仲景在少陰篇真武湯加減方提到,若下痢則去芍藥。

去芍藥的思維是因為有些醫師喜歡把治療「心下滿微悶、小便不利、後腦杓發僵」的「桂枝去桂加苓朮湯」改成「桂枝去芍加苓朮湯」。苓芍朮甘結構的作用是當身體要把水拉到下焦重新運化,若拉不下來,塞在胃裡面,悶悶脹脹的,就要用到芍藥。所以不必把芍藥理解成調養肝陰肝血,在經方之中,芍藥本身就有調水而利小便的效果。

不過真武湯把芍藥去掉換成補肝陽的藥也還是行。仲景自己就說真武湯如果拉肚子可以去芍藥。

真武湯裡的白朮、附子用量比例

真武湯裡的白朮用量只有二兩,跟仲景一般用到三兩的習慣不太一樣。所以是脾胃的藥輕一點、補腎的藥多一點。茯苓是作用在心、小腸和腎。臨床上白朮少一點會比較好用。方劑比苓、芍、薑、朮、附是3、3、3、2、3(附子一枚應以三兩計)。一般廠牌的真武湯科中白朮比例是三、附子是一,往往一日二次、每次兩克就開始上火,如果加重附子,反而不上火。所以白朮比例高、附子比例少,白朮在胃裡面燒,就會上火。一旦附子多、白朮少,反而不上火。因為白朮要補脾胃,要靠附子的力量把藥推進去。

真武湯加足附子也不算大熱藥,因為用的是生薑不是乾薑,可是天天吃真武湯,還是有上火的,那就看上哪裡的火。有人吃了會在大腸上火,那就用當歸1赤小豆散2。(標準當歸赤小豆散要發紅豆芽來做,那要治痔瘡的時候用)。

白朮在脾胃區塊吸水,芍藥把水拉到該去的地方,生薑去水毒,茯苓幫白朮和附子,茯苓、附子協同運作,就形成把水氣蒸上來的結構。

真武湯可以補到很玄的地方(幹細胞)

真武湯的方劑結構,一般不是學經方的人會不知道它在幹什麼。而不知道它在幹什麼,正是真武湯最厲害的地方。真武湯所能治療的疾病種類多得不得了,方中看不出哪一味藥是君藥,附子很重要,但是去附子加重生薑還是很有效,所以五種藥的藥效都處在不確定哪味藥最重要的狀態,剛好可以補到很玄的東西,就是人體內未分化的幹細胞。人體內已經分化的細胞就不能轉作他用,幹細胞是很原始的、未分化的細胞,如果腦受傷打入幹細胞,就可以修補腦細胞。西醫都認為神經細胞死了是不會還原的,臨床上真武湯可以做到很多神經死而復生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往往腳底失去知覺,西醫要截肢,但真武湯每天吃腳底的感覺又回來了。聽力退化、眼睛發黑看不到,真武湯吃了,瞎子看見了、聾子也聽見了,中國歷史上的醫案非常多。

對於西醫所認為的不可逆反應,真武湯莫名其妙的修補作用,在臨床上是非常厲害的。

真武湯的辨證

「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感冒隨時想仆床,「身瞤動」,所以真武湯加磁石或五味子治療帕金森氏症很有效。平常不是愛抖腿的人因為最近生病開始這個腿老是想抖,這樣子的抖腿也算廣義的「身瞤動」。

真武湯特殊的發燒感覺

真武湯的發燒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在發燒,本人對發燒的感覺薄弱。(但如果本人發燒怕冷,則不是真武湯證,陽證在麻黃湯,陰證在四逆湯。但真武湯也有可能又發燒又怕冷,那就要關係到少陰那一句身體是沈重的。)

心下悸、頭眩的症狀

心下悸:陽虛的感冒乃至於身上有水氣不能代謝,那當然很標準地他會心下悸,心下的區塊有水的時候,心跳會有頂到什麼東西的感覺,就會有心下悸的感覺。

振振欲擗地,頭眩:真武湯的頭昏不是很明顯,苓桂朮甘湯的昏都比真武湯來得昏。真武湯比較會是「不覺得昏,但走路很容易跌跤」的小腦平衡功能的問題。老人家這種真武湯證不少。腎陽不夠,水氣不能上來,小腦的平衡機能會變弱,所以走路易跌跤,比較會莫名其妙摔跤。

真武湯要有效的話

以臺灣人體質要讓真武湯有效的話,可能要用香港譚述渠的用法,就是每天煎劑一帖裡面,附子放到現在劑量的八兩,譚述渠治高血壓需要八兩附子的真武湯吃三十天才看得到血壓降下來,就知道真武湯這個方對非經方的大眾有多難開,可見用科中來治療效果不好也是可預見的,但如醫案所見亦有真武湯用輕劑量。助教也有吃科中就血壓下降來的。

之前所講的小青龍湯的水毒型體質平常是要用真武湯來調理的。

和真武湯相對的方子

真武湯是玄武湯,那玄武的相對是朱鳥,朱鳥湯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用附子補腎陽,雞子黃滋心陰,這是一個對子。

真武湯科學中藥用法

科中用真武湯用四克,炮附子(順天、明通、莊松榮2-3克,科達初學者不超過1.5克,再少就沒有效),老師通常用四克真武湯加二克科達附子,吃完會有麻倒的感覺,等到麻的感覺沒了,病也差不多好了,若是少陰的燒的也就退了,用真武湯吃感冒的話,你可以三、四個鐘頭就吃一次。

真武湯使用注意事項

真武湯的藥性很脆弱,日常生活必須要喝燙但可以入口的熱水,同時水也要少喝,不渴則不喝,喝的話也要少少喝二、三口,如此才能勉強維持科學中藥的藥性,如果不喝冷水卻吃生菜沙拉一樣是不行的,喝到體溫程度的溫水就會破功,會便秘。

真武湯脈象和部分外症

首先真武湯沒有脈,因為真武湯證的脈可以是沈微細,也可以是浮大,但不會是弦滑,如果是浮緊根本是麻黃湯證,真武湯脈因為是陽虛的脈,陽氣脫出可能是浮大,所以真武湯的脈象不好抓。

真武湯在少陰篇會有包含小便不利,而我們通常是麻黃發汗之後讓你陽虛,所以有的時候可以看到有形的辨證點,譬如說小便白茫茫的,大青龍湯或麻黃湯發了之後,你會覺得尿變得有點困難,這個時候你又發燒不退,就可以當真武湯證,就是小便不順暢,加上沒有特別脈象,莫名的發燒不退;或者是莫名的發燒不退,本人不覺得;或者是莫名的發燒不退,本人喜歡賴床,不想想事情(逃避現實的心理感),都是可以用真武湯。莫名的喜歡抖腿也算。

現代人因為陽虛,發汗變成真武湯的例子還不少,有同學家裡面的小朋友真武湯證的燒,吃真武湯退了之後,邪氣往外推,開始發白虎湯的燒,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真武湯發燒治好,如果再發燒仍然要重新辨證才行。

少陰病如何用真武湯11-37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自下利者,此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天都還沒有好,少陰病剛開始感冒張仲景也不是見得第一發是用真武湯的,少陰病剛開始比較代表性的方子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桂林古本還有一個附子細辛黃芩黃連湯,如果用了沒有效後又過了二天,這個人肚子痛、尿不太出來、四肢沈重疼痛、下利什麼的,如果有這一整串的症狀,那的確是標準真武湯證,但往往得病卻沒有這一整串症狀,所以必須重新學著抓症。

先從認識少陰病特徵條文開始: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足少陰腎經是比較靠裡面的病,病在裡面脈會往裡去,不似太陽病靠表面脈比較鼓出,所以少陰病脈較沒力、較細。足少陰是腎經,手少陰是心經,那心腎之經不夠的時候,不似太陽膀胱經一樣怕風、怕冷症狀明顯,往往症狀出現在一個人意識的狀態,像真武湯證發燒而自己不覺得在燒,特徵在於自己不覺得,自己有病自己沒有在感覺那個病這件事情,「自己沒有在感覺」就是少陰病的特徵,覺得自己特別的疲倦,或者是發燒你也沒發現。

但欲寐,少陰病不見得都喜歡睡覺,但是很明顯地會一整天都想躺在床上,「我不想做事」、「我不想上班」,就是那種感覺會很清楚,就是非常清楚地覺得自己今天不想下床,那樣的身體感是會有的。

大概少陰病會有不同的類型:像朱鳥湯是煩躁到睡不著覺,吳茱萸湯是煩燥欲死,煩到想撞牆。

但欲寐的調子也有「不想要面對生活」心境,本來你會願意去做的事情,現在都懶得做,會留一手,就是「隨他去死」這樣子,幾乎是變成這種調調,這個時候就是少陰症了,可能是真武湯證。

…小便色白者,下焦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小便色白就是完整的少陰病症型,因為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會白白茫茫的,這也是很標準的真武湯證,如果去推闊,是不是很多腎臟的疾病小便是白白的,所以那些病都可以用真武湯治理,真武湯在治腎臟病算是很強,在介紹雜病時再來探討。

…法當咽痛…。

少陰病還有一個特徵是扁朓腺發炎,如果是麻杏甘石湯、銀翹散、桑菊飲的扁朓腺發炎,一把肺脈便是浮而有力。

一感冒就喉嚨先痛,如果是一點浮脈都沒有甚至是沈沈的,這是少陰病的喉嚨痛。

人喉嚨的生命能是三陰經在支撐的,尤其是扁朓腺是靠少陰經在撐,如果少陰受邪,能量不足,扁朓腺就會開始壞死,細菌就開始從這裡亂長,這是陰症,不可以用消炎的東西,要靠附子劑把陽氣通上來,才會好起來。

如果少陰喉痛,一痛即吃麻黃附子細辛湯(以下簡稱麻附辛),便會有效,麻附辛的比例是:

湯藥:麻黃2兩細辛2兩附子1枚

科中:麻黃1細辛1附子2(至少)

這樣的麻附辛才會有用,如果比例不對,藥性顛倒,甚至會越吃越虛,所以最好自配,附子可以多,麻辛不可以多,還可用桂林古本前面有個附辛芩連湯方法,可加一點點黃芩、黃連去退火,老師用麻附辛加葛根芩連湯合吃,最好立刻痛立刻吃,像打點滴一樣每一小時吃三克配熱水,如果扁朓腺沒有爛開,大概四個鐘頭內扁朓腺的痛會退下去,過了四個鐘頭未退,代表已經爛開了,用麻附辛劑就比較沒用了。

在少陰病未好之際,要治喉嚨爛掉已經不好治,這時必須吃真武湯,吃到少陰病情整個主證框架都退掉了,再來醫喉嚨才好醫,如果不先治本,一直治喉痛便會搞不完,因為少陰病會一直支撐著喉嚨痛,可能喉嚨痛還是要忍住,真武湯先吃,吃到燒都退了,那些什麼身體痛的身體感都沒了,這個時候再來醫喉嚨痛。

主要在講少陰病是不可以發汗的病。如果發汗病情會嚴重惡化,所以在辨證上要特別注意。甚至可說吃完大青龍湯為什麼會變真武湯?那就是因為發汗發到陽虛,下焦虛寒。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自下利者,此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主證不好抓,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自下利、脈沈細等症狀都不一定有,如果自己得了少陰病會更不好抓,因為感知變弱,但是還是有幾件事情可察覺:

1.發燒,卻不知道自己在發燒。

2.感冒,卻不知道自己在感冒。不覺得自己在感冒,但覺得怎麼這兩天累得奇怪,人變得很消極。

3.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自下利四者俱全時。

(四肢沈重疼痛可以做為真武湯的主證,但必須要和有四肢沈重疼痛的其他病做區別才行。例如:麻黃湯: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但脈象浮緊,故可排除。桂枝新加湯的: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遲,是水氣不得輸布於遜絡,所以身體會氣不通而痛,最常發生反而是運動後大量出汗的酸痛,新加湯的酸痛本人不會覺得發冷,真武湯酸痛不見得是四逆湯的手足厥逆,但是會想要抓棉被來蓋,因為是陰寒症所以不會煩躁,煩是指心煩,躁是無意識的小動作。當歸四逆湯的掣痛,不動不痛,動時會覺得身體在扯痛,真武湯則是動或不動,那個痛是悶悶地在那裡,不會感覺尖銳,只是重重痛痛的。)

此「有水氣」代表水毒症,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就他可能有些兼症,那這些加減法我們在小青龍湯有遇過: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這裡是細辛乾薑五味子結構,與小青龍湯不同之處在於,小青龍湯乾薑細辛各有三兩之多,因為真武湯之咳關鍵在於水毒,必先以代謝水的能力恢復為主,所以不是標準的小青龍湯證,所以真武湯的框架是以去水為主。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強化膀胱、腎臟氣化機能。(宋本是寫若小便利者去茯苓,意思是一樣的,我們也不用去茯苓,真武湯茯苓沒什麼好去的。)

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芍藥會讓腸胃更虛寒,像梔子、芍藥都會惡化拉肚子,所以要拿掉,另外用乾薑鎮固中焦,而,下利,水氣都到得了腸子,所以不用芍藥把水拉下來。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這個嘔有點假設是這個人胃有一點熱,所以才會去附子,不然的話也沒有必要去附子,但是加生薑到八兩之多是有意義的,像治療尿毒症、蛋白尿的情況,往往生薑重用會有效,除了加到八兩生薑外,再加50CC的生薑汁喝下去,那個人出一身汗都是尿的味道,但是腎機能又開始恢復了,生薑用到很重的時候,其排水毒的力道並不輸附子的;講到腎衰竭、腎壞死治法的時候,也不一定用生薑,而是用大黃的方法使病患拉,不拉會毒死,因為小便管道已失功能。

真武湯脈象和部分外症

首先真武湯沒有脈,因為真武湯證的脈可以是沈微細,也可以是浮大,但不會是弦滑,如果是浮緊根本是麻黃湯證,真武湯脈因為是陽虛的脈,陽氣脫出可能是浮大,所以真武湯的脈象不好抓。

如果能認得出是少陰病,幾乎就可以用真武湯了,譬如麻附辛證用真武湯也是可以的,也不能說是濫用,基本那一類證型,真武湯都滿好用的,如果有更嚴重的手腳冰冷、戴陽、脫陽,還有別的藥物用可。

使用真武湯並不似太陽表證那麼快就好,畢竟是陰症,大概三、四個鐘頭吃一些藥,半天、一天會好轉就不錯了,剛得麻附辛證是很好打掉的,但是一旦蔓延開來要治好會慢一點。

《輔行訣》小玄武湯: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其實也是很標準的症狀。如果拉肚子生薑去掉改加乾薑、人參、甘草,就變大玄武湯,等於有附子理中湯在裡面。

雜病時的真武湯辨證

水毒體質的人,體質易水腫,舌頭肥肥,舌邊有齒痕。

水肥體質減肥吃真武湯,頭二個月可能會暴肥,因為體內在把水氣推出,所以會暴肥,繼續吃便會開始瘦,肥胖的生長紋在吃真武湯的階段會退很多,肥肉退掉後會成為比較有稜角的肌肉(小建中長的肌肉是較圓潤的肌肉)。

真武湯能把水氣打上來,從另一角度而言,心腎不相交,梔子豆豉湯,時方世界有黃連肉桂組、遠志菖蒲組。但是心要交腎易,腎要交心難,所以有些人的失眠歸因在腎氣不足,吃遠志、茯苓…怕是效果都不足,如果是煩的失眠則可用梔子豆豉湯、朱鳥湯,但是有些是冷冷地失眠,沒有心事好想就是睡不著,可能是腎不交心的失眠,主證是臉色白、情神恍惚、易喘、人無力、而不煩,其本上是陽虛的症狀。

水腫如果是體質的,或者是肝硬化,其過程是慢慢地水腫型的,就可以用真武湯把它壓下來,肝硬化的部分可以用大黃蟅蟲丸把它融解掉,真武湯也可以補強腎功能,在壓的同時腎功能也會得救。

真武湯在醫腎臟病有些要注意的點:有瘀血的人,真武湯會變得不好用,真武湯本來的用途是要讓水氣從背後轉上來,所以有些藥不太能加,例如用黃耆會走到三焦去,可是退水腫沒有關係,只要把水拉下來就好,走那裡不要緊,退水腫要用的炮附子至少要二兩起跳,然後黃耆可以再加二兩,因為會退快一點,黃耆是那種三焦水道匯聚成胸中大氣,這和膀胱氣化很有關係,黃耆和糯米是一組,所以要加一小撮糯米,因為黃耆有一點燥,用了糯米會比較潤。

如果發現到一隻腳水腫退了,可是別的腳水腫未消,這代表有瘀血,所以如果發現退水不均勻,那要再加三錢桃仁、三錢紅花,紅花用川紅就可以了,邊除瘀血這個水才可能拉得通,而且當你有瘀血,這個腎臟被附子劑乾燒也不太好,基本上腎臟病、腎衰竭、腎壞死,不管三七二十一桃仁紅花就加下去掛保險。

如果水退下去了,還有其他地方有一小坨水沒退掉,可以用知母一~二錢,加知母更要加黃耆不然人會涼壞,知母是水火勾留之水,那個地方剛有微微地發炎,把那一坨水包在那跑不掉,是知母的特長,別的地方都瘦,只有那個地方有一坨水,就用知母,所以痛風也用知母。

如果病人是腎壞死,在吃真武湯過程沒胃口,此時必加生大黃一錢半頂多二錢,你要讓他一直處在拉的狀態,因為裡面暗含大黃附子湯的法,因為當一個腎在壞死,機能未恢復之前,他身體已經有很多毒素排不掉了,如果排尿不行,一定要讓患者拉肚子,讓毒素有出路,在很嚴重腎衰竭、腎壞死的時候,加大黃也是一種辦法。

真武湯可以治療心臟病,但需要抓到此人為水毒體質。如果以臺灣人而言,90%的高血壓都是真武湯證,那心臟病用真武湯也是達70%以上,幾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可以開的方子;高血壓、心臟病不能用真武湯的情況是怎麼樣?是病患身體有實熱,那時的脈是什麼樣的?脈會有四個特徵夾在一起,脈是弦而有力,把下去覺得比較有抗力,那個滑脈的感覺會出來,跳得比較快,這是有實熱的,可能是陰虛肝風內動的高血壓、心臟病,那種要鎮肝熄風的方法,如果有這組脈出現,沒有把握不要用到真武湯。如果不在這組脈中,就算不治病,吃保養的機會都很多,我們心臟病掛保險也會再加一味丹參,因為丹參能在心的區塊比較活血化瘀,不可以加多,還是要維持真武湯的藥性。

如果水腫是慢慢來的,用真武湯是很好的,可以強化人的體質,你醫好身體便會好起來,不僅是治標的藥。如果心臟病的話,就看有沒有水毒症狀,例如舌頭(有牙痕)、脈象,就是找他有水毒的特徵,千萬不要以為心臟病、高血壓是實熱的病,因為當一個人水分沒法代謝的時候,身體是被水壓住的,所以不要隨便說高血壓是陽亢症,香港譚述渠便說高血壓如果是肝風內動,為什麼有肝火?而什麼東西能澆熄肝火?就靠真武湯把水氣運上來。人會乾燒便是水上不來,在臨床上譚述渠便把真武湯當做吳茱萸湯的調整方,吳茱萸湯治頭風、偏頭痛很有效的藥,是一個很強的破陰實的方,會把病人燒乾,所以必須在吳茱萸湯裡面加上真武湯,這樣子病人才不會乾掉,便知真武湯水來救火的力道。

真武湯和腎氣丸的分別

日本人以腹診來看真武湯,真武湯是以水氣上了頭再繞下來滋潤任脈,如果水氣下不來,任脈的下游會鬧旱災,腹診是以摸肚臍上下的的這一段,約在六塊腹肌中間凹處,會有筋梗在中間,像鉛筆芯埋在皮下的感覺,即是真武湯證,當一個人有瘀血左下腹摸起來特別有痛點,當有水毒時身體的右邊肌肉(右側腹)的會特別的繃緊,便可以用真武湯。

如果鉛筆芯肚臍上段無,下段卻有,那是腎氣丸的證,《金匱要略》裡腎氣丸是治療腳氣攻心,少腹不仁,就是這個人的三陰經都太虛了,腿內側跟小腹都是三陰經能量在養,所以三陰經沒力腿會沒力、小腹會僵硬,所以從不同的腹診可見真武湯走那裡,腎氣丸走那裡;腎氣丸是走三陰,補進肝脾腎的,那真武湯是運轉水氣的,不要認為真武湯和腎氣丸都是補腎陽的,實際上作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攝護腺肥大,底下一坨陰實,那三陰經和任督脈都有經過攝護腺,所以你要用那種湯效果都一樣好,就沒差。

那腎氣丸的腹症,少腹不仁,如果那個人主觀地感覺自己的小腹僵硬麻木的話,那就代表這個地方三陰經能量不足,所以肉都死死的,這樣便是一個腎氣丸證,如果僵硬麻木覺得太籠統,大概小腹的地方可以摸到倒八字型的區塊特別硬,大概要躺下來摸,自己站著肌肉會繃緊,真武湯的副證站著可以摸,腎氣丸要躺著;另外一個是肚臍下面這一段有鉛筆芯的感覺出來。

還有一種廣義的腎氣丸證(如果要推廣腎氣丸的話),你叫他人躺平肚子放鬆,再微微用力,腎氣丸證的人會明顯發現小腹比上腹沒力,是要微微用力,用力的話誰都會繃緊,手同時壓小腹和上腹一起測量,被壓通常會抵抗,如果發現下腹比上腹抵抗力道弱,便是腎氣丸證,所以沒力沒力的小腹和死硬死硬的小腹都是腎氣丸證,沒力和死硬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兩者並不衝突。

〔整理者/桂枝團(本文重點稿,非逐字稿)〕

陽明篇筆記吳茱萸湯與吳茱萸(一)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穀欲嘔。很多「吐」的症狀,是有事沒事都亂吐的,像小柴胡湯證的話,不吃飯也會吐。可是吳茱萸湯的症狀是「平常沒事,但吃了飯,就要吐」。所以,這裡的食穀欲嘔它本身就是一個辨證點,可以跟很多其他的吐區分開,「吃了飯才吐」,這是一個特徵。

  屬陽明也。這個屬陽明也,歷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見:「吳茱萸湯是厥陰的藥,怎麼會是屬陽明?」我覺得我們不需要這麼苛求。張仲景他〈陽明篇〉寫到這麼多次「陽明」,「陽明」常常在張仲景的語感,就是表示「消化軸」──這個病是在消化系統的病──我們這樣想就好了。

  吳茱萸這味藥,我們先講最大概的部分:

吳茱萸,基本上它的藥性是辛熱的,歸經是歸在厥陰肝經,這個藥它是走肝經的。男人的疝氣或是女人的子宮發炎──男人的疝氣先不講──女人的子宮發炎,屬於陰症的很多,這時候吳茱萸就是一個會用到的藥,它可以通這整條的足厥陰肝經。它的藥性是辛熱的,在我們現在說的所謂「破陰實」的藥物裡,吳茱萸破陰實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還分心在補陽氣,吳茱萸它是「只專心在破陰實上」,效果是非常頂級的。

我們今天放眼望去,陰實的人非常多,所以吳茱萸簡直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好朋友。我覺得對很多現在的婦女而言,婦女之寶已經不是四物湯了,只要你會用,婦女之寶是吳茱萸啊!好多婦女病在今天都牽涉到吳茱萸了。古時候不是這樣的;今天的人很陰實。

吳茱萸vs.附子

附子這個東西,如果單純去煮湯的話,它吃起來就像洋芋一樣,沒什麼味道的。可是吳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嗆又辣的,有的人也說它有一股「臊」味,喜歡的人說是咖啡味,不喜歡的人說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然後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這個辛辣味,我們說本身就是容平氣的調性;而它的樹,據說樹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綠色的;吳茱萸又長在它的樹梢頭。綠色的一棵樹、長在樹梢頭的果實,臊味又重……大概這樣可以確定它是鑽到肝經去的了。入肝經的容平之氣,就可以打掉肝經裡頭的一些不好的東西。

當然,它的作用點不是只在肝,以肝臟為中心軸的整個消化系統它都還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陰病,也治得到腎功能衰竭。

吳茱萸這個藥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中國人,九九重陽要登高對不對?登高的時候要把吳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這個東西實在是好,古時候的神仙故事說,有個神仙叫費長房,有一天跟他徒兒說:「你們家快要大禍臨頭,你們在九月九號那天要趕快從家裡逃走、到山上去,然後,身上綁吳茱萸、登高喝菊花酒。」這個徒兒照做了,當天回到家裡一看,唉唷!果然家裡的什麼豬、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來了,他們在山上用吳茱萸把它擋下來了。

這個故事其實是有「相當正確」的「象徵符號」意義的,怎麼講啊?吳茱萸這個藥,最厲害的就是「破陰濁之邪」,或者要說「袪濕濁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勢,是從上往下壓的。

陰氣、陰濁的濕痰這種東西,本來照道理說是會往下掉的。可是,有時候這些東西也很厲害,它會沿著身體往上爬,它在身上爬著爬著,當這些陰邪,包住、纏住你的陽氣的時候,就會出現吳茱萸湯證。

陰濁之邪這樣爬上來的時候,如果我們用吳茱萸這味藥,一吃下去,它就立刻把這些東西跟身體分開、然後往下打掉,是很強的一味藥;同時又可以順便通肝經。

但「通肝經」這個效果,我不要特別去強調它,因為吳茱萸不是補藥,它是破陰藥、專心破陰的破陰藥,所以吳茱萸的副作用,例如吃了之後眼睛發乾、人燥燥的……這是常有的,我們接下來會講到。但,即使有這些副作用,它的藥性還是真的太好了。

附子會比較走氣,吳茱萸因為它味道重,所以作用在陰的部分就特別多。

吳茱萸湯的辨證:不是熱也會煩

你如果要以用藥的路數,來看吳茱萸通肝經這件事的話,你說一個人有頭頂痛,這是厥陰頭痛對不對?用烏梅丸、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這些都是厥陰藥,用了都可能有效,你說「那這時候到底要用什麼?」看症。如果你是頭頂痛又胃酸上逆,這是吳茱萸湯;頭頂痛又「肚子很餓,可是飯到面前又覺得不那麼想吃了」,這是烏梅丸;頭頂痛又手指冰冷、脈弱到快要把不出來,這是當歸四逆湯。這些都是入厥陰的藥方,使用上我們抓主證就可以了。

吳茱萸湯證的主要結構,是「濁陰上逆」這件事情,濕冷濕冷的東西在中焦這裡,從肝堆著堆著,堆到脾胃去,這個濕濁之氣在這裡盤踞著之後,陽明病的這個消化軸會出問題。

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濕冷的東西堆積在這個地方,你不吃的時候,陰邪它平常不作亂──陽邪很會到處跑,陰邪不太會──所你不吃的時候它不作怪,一吃東西了,身體要消化這些東西,陽氣就動了,當陽氣要動的時候就不行了,陽氣被這些濁陰之氣綁住、壓住,動不了,所以就只好把食物吐掉了。

吳茱萸湯的這種特徵,通肝經這個就不用講了,比方說我們桂林本講到「肝臟結」的時候說的兩脇痛、脈沉而結,肝臟的脈已經沉下、去而且糾成一坨,這個用吳茱萸湯沒問題。腋下痛、大便難,這個是我們之後會教到的條文,也不太有問題。

我要說的是,桂林古本卷十一裡面有一條講的是少陰病的吳茱萸湯證,它是什麼主證?嘔吐、拉肚子、手腳冰冷而煩躁欲死,「一個人煩到不行」,吳茱萸湯證的這個特徵,實在是很好用!一個人熱盛會煩,這個我們都知道對不對?可是你不要忘記,一個人的陽氣被陰邪所糾纏的時候,更會煩!所以前面有學喝了桂枝湯「反煩不解者」要刺風池、風府對不對?這是陽氣無能擺脫陰氣的糾纏,這個時候更加會煩。辨證點方面,少陰病的那個吐、利或者手腳冷都還沒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煩躁欲死。

但,病人可不會直接跟你說「我煩躁欲死」哦,他會說「我痛苦得要命!」、「我覺得我快不行了!」,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滾掙扎、坐立不安,這些都要認得出來。

如果一個少陰病的病人的主證之中同時有「手腳冰冷」加「煩躁」,你不必管他有沒有吐、利、頭痛、有沒有大汗,吳茱萸湯開下去,幾乎都會對。如果不是感冒,而是雜病的話,這個「手腳冰冷」加「煩」的辯證點,也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

我覺得我自己都好會製造吳茱萸湯證,有人在攻擊張仲景這一條,說:「吳茱萸這個藥,是厥陰藥,『少陰病』有什麼好煩躁欲死的?這為什麼要算到少陰病?」我說,以我製造吳茱萸湯證的方法來講,它的確可以算到少陰,怎麼講呢?要製造這個少陰病的煩躁欲死要怎麼製造?你只要剛感冒的時候,還在桂枝湯、麻黃湯證的時候就吃腎氣丸,馬上拉到少陰,這個病的陽邪跟陰邪都糾結在一起的時候,你的人就只好在床上掙扎翻滾、煩躁欲死啊!很好製造的。所以基本上拉進少陰或是拉進厥陰都是可以的,腎氣丸三陰都入嘛。

如果是體質本來就濕氣很重的、痰飲很多的人,得了少陰病,真武湯能去水、四逆湯能去寒,可是這些湯都不去濕痰!殘餘的濕氣、痰飲,在少陰病的時候,往往會發成吳茱萸湯證的。

卷十一之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這個也很重要,嘔吐這個東西,比如說小柴胡湯的主證,有嘔而發熱、嘔而心煩……但是為什麼要特別講到「嘔而胸滿」呢?其實我們可以說嘔吐這個動作,是會損耗人的胸中大氣、傷胸陽的,這個人的陽氣本來就已經被陰濁之邪糾纏不清了,一吐之後,陽氣更少,陰濁之邪是不是更能竄上來?所以吐完之後,不但不鬆反而更緊,雖然我這樣講,有一點曲解原文,原文是「以胸悶為主,兼且嘔吐」的意思才對,但這樣「看吐了之後更胸悶」,就蠻好抓吳茱萸湯的主證了。

卷十一之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那個「涎沫」是我們有時候乾嘔的時候湧上來的那種酸酸、鹹鹹的大量的口水,那個口水就是吳茱萸湯證啊!如果你平常就是會乾嘔的時候,嘴裡一堆這種口水的人,那這根本可以說在體質上就是吳茱萸湯證的體質。

有些人的這個「吐涎沫」,是在那個人不是很有意識的狀態下,可能是睡醒了之後整個枕頭上一大灘口水的,這是吳茱萸湯證。再加上頭痛的話,主證就更好抓了。

這種種的陰濁之氣包裹住陽氣的問題和症狀,種種加在一起,現代人的疾病能打到多少?很多喲。

一般的頭痛,可以用袪風、通經絡的藥去治對不對?但是吳茱萸湯證的頭痛,袪風、通經絡沒有辦法。

吳茱萸湯證頭痛的這個陰濁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臟的陰實挖掉,這個頭痛才能收掉,它的特徵是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偏頭痛長年不癒,你可能要問他「痛起來什麼感覺?」他如果說「痛得我好想去撞牆!」想撞牆是「煩躁」,這就可以用吳茱萸湯了;「痛得我坐立不安!」這也可以,只要有那種煩躁的感覺夾雜在裡頭,就可以。

或者是,問他「會不會頭痛的時候想吐?」如果會,就最好,那這就是很完整的吳茱萸湯證了,頭痛和泛噁心都會在一天之內出現的,打很就很準。也可以加一點半夏。主證差不多這樣抓。

但各位要知道,這種頭痛,如果去看西醫,普拿疼拿來當糖吃也不會好啊!止痛藥吃到最後都要止痛藥上癮了,但頭痛還是不會好。以治療路數來講,這不是西藥碰得到的領域。

之後我們再講吳茱萸湯的推擴的時候,下體痛、痛得坐立不安,這男人、女人都有可能啊,有「坐立不安」就可以用吳茱萸湯,是這樣抓主證的;陰濁之邪跟陽氣糾纏的時候,人就是會有這種感覺。

各位學的時候,先拿吳茱萸湯治頭痛、嘔吐、治少陰病,等到練熟了,認得出這個「煩躁欲死」的調調和輕重程度,治其他的雜病,也就會順手了。

像我小的時候,記憶回溯到我大概兩、三歲的時候,我現在是飯後一根菸,小時候我非常開心的事情,是每天晚上吃完飯以後,大人一定會幫我準備一瓶養樂多,吃完飯灌一瓶養樂多,多得意啊!覺得自己好像是王子一樣、養樂多是我的「貢品」。

……結果,我四歲的時候就鬧偏頭痛了!然後,我奶奶就從路邊找那種他們信得過的郎中來幫我看,那個老先生就說「你這個是頭風!頭受風!」所以就開了那種很辛辣的散風藥,吃了不知道多久,也都沒有好。我現在回憶起來,才知道那樣的小王子,得的是吳茱萸湯證啊!你把我當頭風醫,在那裡散風散了半天!醫術不足啊,果然是時方派的。吳茱萸證的治療,在經方領域之外、在其他藥味之中,很難找得到可以替代吳茱萸的藥或方。

我再大一點之後,不太頭痛了,但那個頭痛一直都沒有斷掉,時有時無;再到後來就變成很嚴重的肝陰實,個性超級鬱悶、動不動就嘔酸水。

肝陰實跟嘔酸水這件事,如果你看過某一些心理諮商團體,他們會帶你做一種呼吸法,讓你躺在那裡,然後嘴巴跟鼻子同時吸氣吐氣,那種呼吸會讓人把壓抑的情緒散出來,你就可以看到:做這種呼吸的人,呼吸呼吸著,躺在那邊口水「嘩啦」地吐出來、吐不完。其實那個就是肝陰實的吳茱萸湯證的口水,情緒累積太多變成肝陰實,情緒到後來會具象化成有形的東西。

這,要吃吳茱萸湯疏肝。吳茱萸湯的這個肝陰實的狀況,你說現代人多會製造吳茱萸湯證啊?情緒壓抑的人很多的唷,包括壓抑到瘦不下來的肉肥(『水肥』是真武湯、防己黃耆湯)。

如果這個證是來自於寒冷的東西,養樂多我只是舉個例子,現代人喝的高山茶、生茶葉,每天喝到像上癮一樣,結果變成偏頭痛都治不好、又老反胃,這就是寒到了、寒濕堆在那裡。這個東西,以體質而言,其實牽涉到肝跟胃的陰實,這種頭痛、想吐,你以為不是什麼大病,普拿疼當糖吃就算了,沒效也可以有點安慰……不是的,因為這是關係到肝、胃陰實,這基本上就是肝癌跟胃癌的體質,堆久了就肝癌、胃癌、或者長腦瘤了!所以最好從這時候就開始調理,我們要治療胃癌的時候,吳茱萸也是很重要的一味藥,我們之後會再講。

〔小布整理〕

陽明篇筆記吳茱萸湯與吳茱萸(二)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

假少陽,真厥陰

吳茱萸湯這個湯的狀況是這樣:因為肝有陰實,常常會把肝的陽氣逼得浮越出去;所以現代人有許多一般中醫不太會醫的毛病,到頭來都是吳茱萸湯證。

比如說高血壓的暈眩,不能說絕對是肝陰實;但很多高血壓是肝陰實的高血壓,這種高血壓的暈眩,是吳茱萸湯。

而一般治療暈眩,是用溫膽湯之類的方劑,走少陽的去痰藥之類,去治療內耳平衡的問題對不對?但有時候,少陽藥就是沒有用,因為那個患者整塊少陽的病都是假的;是因為肝陰實,所以濁痰被逼上少陽。

那種暈眩症,你說張仲景的書裡寫說「顛眩、吐涎沫」是五苓散,這沒有錯,張仲景講的沒有錯:苓桂朮甘湯的暈、澤潟湯的暈、腦虛的暈……今日臨床都還是遇得到的。

但是現在的人肝陰實的太多了,所以很多都變成假的少陽痰飲,實際上都是厥陰病吳茱萸湯證,吳茱萸湯可以治到這個東西。頭暈得非常劇烈難忍的時候,至少我們要記得還有這個湯證的可能。即使把脈或是問證狀沒有極度精確的辨證點,但如果是脈偏沈弦的調子、病人常年都吃得很生冷、昏起來很受不了、會反胃……生活史問仔細一點,多多少少可以幫助我們去看出這個湯的使用機會。

歷代中醫在用了它以後,就覺得:雖然不能直接說它是一味除痰藥,可是很多治痰藥都治不好的病,一用吳茱萸湯就好;於是就把它稱為「除痰仙丹」之類的。當然,它並不是一味絕對在除痰的藥,除痰只是順便。

《神農本草經》中的吳茱萸

  吳茱萸這味藥,我們來看看《神農本草經》是怎麼說它的。

  《神農本草經》:

●吳茱萸中品:一名藙.味辛溫.生川(山)谷.溫中下氣.止痛.欬逆寒熱.除濕血痺.逐風邪.開湊(腠)理;根:殺三蟲。

它說吳茱萸,一名「藙」,我一開始讀的時候,還以為「藙」是「茱萸」這兩個字的諧音,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個字,是古時候的人因為這個東西非常辛辣,所以用這個字來代表它的味道。

這個東西還有另一個寫法,吳茱萸的樹,他們寫成「樧」,看起來很猛啊!我想這些有破陰效果的藥裡面,這個聽起來好猛呢。肉桂是寫作「梫」,有「侵略」的力量;吳茱萸叫作「樧」,力道可想而知了。

我覺得〈陽明篇〉蠻好玩的,教到的幾味藥,都是金氣、容平之氣特別強的,像是茵陳蒿、吳茱萸、連翹,都帶有這個特質。

辣味特別重的這味藥,有什麼功能呢?

溫中下氣、止痛。我們之前有講過,這味藥不是補藥,但是它很能夠把這個陰濁之氣掰開來、往下打。

可能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條文後面有說「得湯反劇者,屬上焦」,這是在說,吃了吳茱萸湯之後,反而吐得更厲害,這代表了讓人吐的痰飲不在吳茱萸的作用範圍,這味藥是比較從中焦開始往下打的。而適用小半夏湯的那個痰飲,位置比吳茱萸湯的作用點要高,所以打不到,即使被吳茱萸扯下來一些些,也是更多痰飲砸到胃裡。

但,如果是中、下焦的陰邪,吳茱萸就很好用了。

把這個陰邪破掉了之後、往下通了,我們說「不通則痛」,所以止痛的效果也相當好的,止什麼痛?很多種哦!從頭到腳都有。臨床上抓主證就是了,

咳逆。咳逆就姑且算它是因為痰飲往上浮,吃了吳茱萸之後痰飲降下去了、上衝的氣也降下去了,這個肺也就輕鬆了。

寒熱。至於說「寒熱」……說起來,我過去看《神農本草經》的「寒熱」這兩個字的時候,都疏忽啦。怎麼講呢?從前看《神農本草經》的「寒熱」,直接想到的就是小柴胡湯的這個「往來寒熱」,發燒又不發;或是一般感冒的先惡寒再發熱。直到最近讀書,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所以,過去教過的某些藥有「寒熱」這兩個字的,恐怕要再回去重新更正。

吳茱萸的這個「寒熱」,講的是身體裡面,「陰邪跟陽氣糾結在一起拆不開」;它會把這個寒熱交爭的現象分解掉,於是說它治寒熱。

其實這也不只吳茱萸這味藥……會發現自己的這個錯處,是因為最近在備課的時候,準備到「連翹」這味藥:

連翹也治「寒熱」,而那個寒熱,注解《神農本草經》的人都很能講,因為連翹的寒熱,可以引用到《黃帝內經.靈樞》裡講的一個東西,說人「為什麼會生瘰癧」的,《靈樞》說那一半是腎水的問題、一半是心火的問題,水毒和火毒糾纏到一起之後,會變成瘰癧,所以《本草經》才要說它「治寒熱鼠瘻瘰癧」──歷代是這樣子在看連翹治淋巴結塊的。所以,「分開」寒熱,是具有「金氣」的藥的效果。淋巴雖然可以算到少陽區塊,但它的病機,卻不是「往來寒熱」的少陽病。如果各位在複習功課、看到從前教過的藥的時候,關於這個「寒熱」的解釋,可能要從另一種角度,把它重新訂正一下。

除濕血痺。血分裡的濕濁之氣,當然不是只有吳茱萸有效;但是血路不通、有濕寒之氣,這個吳茱萸的確是厲害。

很多人的腸道就是這樣。吃太多冷的,被凍結成這個「濕血痺」的狀態,所以才一直便秘。吳茱萸湯下去之後,大便通了,還有果凍一樣的痰一起排出來。

  逐風邪。雖然它不是一個發表的藥,可是對於肝經被風邪塞住,它的效果的確是很好的。腠理間的風邪,它也很行,但這就連到下一句了:

開腠理。我想我們人,腠理會不開,多多少少是被什麼東西瘀住,要說痰也對、說油也對、多餘的組織也對;如果是生活中壓力很大的人,那種組織的沾黏,中醫叫作「筋結」,也算是一種「肝陰實」。

開腠理

吳茱萸開腠理的效果能不能體現在吳茱萸湯?好像一時半刻沒有那麼清楚的效果,如果體質、脈證脗合,吃長期,可以發現吳茱萸的確是可以開腠理的,以吳茱萸湯而言,吃久了,「肉質」會變,硬肉會變軟肉。長年生悶氣而瘦不下來的人,有時候要用這個辦法。不過這並不是一個我敢跟初學者推薦的辦法,因為這味藥還是有危險性的。

另外,比如說有吳茱萸的溫經湯,它的主證是嘴唇乾(但不一定會口乾)而手腳心發熱,我們說嘴唇這個東西是人體的切面,切面是要算在腠理的、算少陽區塊。所以,之前講柴胡龍牡湯的時候,有說到柴胡龍牡湯治嘴唇長瘡對不對?腠理之中有熱氣的時候它會有用。那麼,溫經湯可以治到這個嘴唇乾、可以讓水上來,以這個角度來講,它是可以開腠理的。

不過,另外要講一個可以開腠理的方,就是當歸四逆湯的加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附子湯。我平常在開這個湯的科中的時候,都是當歸四逆湯一罐克,因為大棗不夠,所以加30克大棗、再加30克生薑、30克附子、30克吳茱萸,想一想有點太燥,所以再加30克阿膠反佐,這樣子配成一罐。我的表妹,她雖然沒什麼名氣,但好歹也是混演藝圈的,我覺得她是一個「非常超然於物外」,也就是不知上進的一個演藝人員,像她那個學妹蔡依琳都在翻跟斗、吊鋼索了,她還是動都不動一下,每天去上班,就像公務員打卡,有通告叫她去就去一去,一點也不奮鬥的。反正她有個收入很少的長期鐵飯碗,好像是一個大陸做的、我懷疑「是不是有統戰的意味?」的節目,好像叫做「天涯共此時」的台灣地區的主持人。這個節目的名稱感覺起來也很暗藏玄機啊,這是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的第二句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講說我們分隔兩地、沒有辦法在一起,只好共同分享天上的一輪明月,聽起來……是不是很有兩岸要統一的意思啊?那個詩也蠻有意思的,後面它就說「因為找不到你、見不到你,我只好努力地去撲到床上睡覺,這樣就有可能在夢中與你相見……」沒有E-mail跟MSN的唐朝人,這種事還挺瀟灑的啊。

我的這個表妹,她剛進公司的時候,就跟同一個經紀公司的大炳他們混得很熟,大炳也是嘴巴很賤的一個人,我表妹不知道在國外是吃什麼長大的,有點壯壯的、肌肉有點厚厚的,是肉肥、不是水肥,大炳每次就笑她是「金鋼芭比」。我看她也覺得是有點太「魁」了,上節目也不好看,沒辦法穿中國式的衣服,穿唐裝像七爺八爺,於是我就說「我們來燃燒一下脂肪吧,好不好?」然後我就開了當歸四逆加萸薑附湯,因為要消肉,一罐中又加了二三十克的雞內金,結果吃了沒多長時間,金鋼芭比真的變窈窕淑女,肩膀的線條出來了、體態也柔和了。所以,「肉肥」這件事情,果然是需要「開腠理」的,光是當歸四逆湯可能是只能燒到脂肪而已,能夠讓肌肉的紋理變得有所不同,吳茱萸開腠理的效果還是可以肯定的。

從前許助教的弟弟,也是肉肥,平常我算人是算「隻」的,他那要算「坨」的(其實算『隻』也不正確哦?),肌肉鼓得好可怕,好像人都不太能動了。他也吃過一陣,沒效;後來曉得他有在吃生冷,請他生菜生水果冰飲料暫時戒了,才開始有效的。

但是,講到這個,我現在也是一股寒意啊!因為我現在上課已經被很多人嫌說我每次都在「鄭聲」,重覆的話老是繞回來又講一遍。這個故事我現在講了,等到我們教到〈厥陰篇〉的時候我如果忘了,又講一次,就丟臉了。我看到我們業界的前輩,很多人都在丟這個臉,我看得都怕了,比方說倪海廈的人紀班,教到第四、第五梯課,有學生就在碎碎唸了,說:「已經是不夠好笑的笑話了,什麼小徒弟打翻竹簡……老師還要講到第四遍!」台下的同學一半都已經木口木面、笑不出來了;而,笑不出來的那一半,更加詫異的,是有一半的人還在狂笑!他說:「這真的是『信徒』啊,為了照顧老師的自尊,所以提供罐頭笑聲。」我覺得被人這樣講真是好慘啊,我不想像這樣,但,我想我大概是逃不過,因為自己的記憶力就是這樣散散的,所以恐怕教著教著,又要鄭聲啦。

吳茱萸的作用位置

之前我直接說吳茱萸是一個入肝經的藥,其實歷代對於這個說法,還是有一些爭論的,怎麼講呢?吳茱萸這個藥,主要就是降陰濁,你要說它針對的是哪條經,其實也不能說得那麼確切。可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如何證明吳茱萸能夠入肝經?

當然肝經這一條經過的地方,有很多病是用吳茱萸會有反應沒有錯。

另外就是,張仲景的「廣義的」厥陰區塊,吳茱萸可以入得到,所以所謂的肉體的心臟所存在的夾縫,我們說心包、膏肓的區塊,吳茱萸是可以的。

因此,古時候叫猝心痛,有時候也稱為真心痛,今天說的心絞痛,如果我們去看古時候治療這種病的藥方,很多都是有吳茱萸的,吳茱萸它的確可以清到膏肓區塊的痰。

加上剛剛說的開腠理的效果來說的話,最近因為各位跟我自己都開始吃五石烏頭丸,五石烏頭丸就是有吳茱萸的一個破陰的藥,吃了之後,有些人就覺得胸腔或是腠理之間「有什麼被打通了」、「忽然痛一下」,這樣的感覺還是會出來的。

這樣的一種效果,讓它變成中藥裡頭相當特別的一個存在,有些人的吳茱萸證,吐酸水……常常搞不定,袪痰的藥吃多少都沒有效,單一味吳茱萸做藥丸吞著吞著,反而就醫好了,會有這樣的狀況,所以吳茱萸這個藥,在這種事上是特別地有效,它的整個路數,跟其他種的治痰藥是相當不一樣的。

殺三蟲

吳茱萸的根,它說殺三蟲,吳茱萸根是蠻厲害的驅蟲藥,雖然不是中醫的驅蟲藥的主流,但以效果來講是蠻好的:

比如說,晚上睡覺的時候會令肛門發癢的蟯蟲,一碗酒泡一些吳茱萸的根,然後把那碗酒分兩次喝掉,這樣蟯蟲就好了,效果相當地好。

如果是肝裡頭的寄生蟲、肝吸蟲之類的,拿現在劑量,大概一兩半的吳茱萸根、一撮梗米、三個雞蛋白,再用一兩半的蠟做成蠟丸,每次用稀飯湯、或米湯吞30顆,這也是有效的。

不過,講這個也是有點不知所謂,因為我們現在也買不到吳茱萸根了,我們現在買到的都是果實種子,所以,這樣講講就好了。

如果要用吳茱萸的種子來殺蟲的話,主要是針對一些比較寒性體質的人的寄生蟲的病。比如說我們在〈厥陰篇〉會正式講到寄生蟲,張仲景的開藥法,處理蛔蟲的話,比較常用的是烏梅丸,而且烏梅丸你也不太能說它一定是「某味藥具有殺蟲的效果」,可是它就是能讓那個蟲待不下去,它不給這些蟲能夠生存的環境──是這樣的調性。

烏梅丸適合的體質,是寒熱錯雜的體質,如果這個人你看起來只是像四逆湯證那種冷冰冰的體質的話,直接用吳茱萸反而好用,體質很冷的蛔蟲的症狀,四逆湯加吳茱萸比烏梅丸還好用,直接用現在藥行買得到的這味藥就可以了。

臨床配伍雜談

吳茱萸的使用,歷代中醫在比肝臟的病、吐酸水、胃酸上逆,像吳茱萸跟乾薑、黃連一起用,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套路。如果這個人的體質是很寒的,就乾薑加多些,黃連就用一點點當反佐就好;如果這個人的體質是偏熱的,黃連多一點,吳茱萸、乾薑當反佐,大概是這樣子用。

至於說一個人身體裡面積了很多冷東西,吳茱萸在破陰方面的效果,尤其是針對消化軸,是勝於附子的。

所以有的時候體質很虛寒造成的某種拉肚子,中醫說的有一種叫五更瀉、天亮之前拉肚子,通常來講五更瀉是一定要用一些補腎的藥了,藥方裡面可能會有補骨脂、五味子……但是,另外要補脾胃的暖度的話可以放肉豆蔻,如果要把陰寒之氣破掉的話,吳茱萸也可以加,所以,肉豆蔻、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這樣的一個結構,在處理五更瀉的時候還是不錯的。

  吳茱萸用來治療水毒的話,整體的水毒、一大片的水毒,那還是附子劑比較有辦法,補腎陽是附子、補脾陽是乾薑……這一類的東西還是比較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是水毒上攻形成痰飲,吳茱萸還是很強的,比花椒還有力量的。

如果只說「痰飲病」,大家可能不太容易聯想到什麼實際狀況;我如果再退一步講,各位可能就了解有哪些例子了:

我們之前有教到一些解酒藥,比如說葛根芩連湯可以讓人喝酒不容易醉,或者是如果已經宿醉的話可以用三黃瀉心、黃連解毒湯之類的,但那時候講到的解酒藥,都是解比清酒更烈的,紹興、高梁、白乾、威士忌這種酒精度偏高,比較濕、比較熱的酒。

但,還有一路酒是「濕寒」的啊,比如說啤酒。喝啤酒的解酒藥就是吳茱萸,因為烈酒的話,酒氣往上,可以用汗解、用分消濕熱法;啤酒的話,吃吳茱萸就會從尿解,尿裡面會又是吳茱萸味、又是啤酒味,然後就解掉了,所以比較濕冷的飲料類造成的痰飲,這個路子還是很好用的。像美國電影不是常有女明星說「吃這個雪球蛋糕會直接肥到屁股去」嗎?體質還算蠻敏感的我姪女,最近也在說:「吃生菜,會直接掉進厥陰變吳茱萸症!」

像前一次,和陳助教他們唱卡啦OK之後,又和小黃助教去續攤玩通宵,喝了幾罐啤酒。結果,我就開始肛門那裡怪怪的,好像要發痔瘡。一般這種發炎嘛,總想到是「濕熱」,可是,吃了些分消濕熱的藥,卻也不見好。而睪丸附近,隱隱有一點抽痛抽痛的……我後來才想:會到睪丸,難不成是厥陰病?於是吃了些吳茱萸湯,一兩天就痔瘡也好了、睪丸抽痛也好了。那時才又想起:都說人體下腹腔免疫機能是厥陰在管,原來連痔類的直腸發炎,都可以是因為厥陰受邪,免疫功能低落,才發起炎來的哦?

同樣的道理,吳茱萸它的走厥陰肝的效果,女人下體的一些病,或者是男人疝氣的方,我們先不用力講了,通常疝氣用吳茱萸加烏頭效果是非常好的,將來〈厥陰篇〉會教到,到時候我們再一起整理。

女人如果是下體寒,有一些塞進去暖子宮的藥,也是用吳茱萸的,不過我想各位也不愛用塞藥,所以就別講了。

不過,像是月經痛這種問題,病因是子宮「寒」的還是多,所以月經痛的時候的基本用藥結構,比如說:吳茱萸1錢、肉桂1錢、當歸3錢、香附4錢,這個結構對於現在女生的月經痛,反而往往比較有效一點,因為現代人的毛病都偏到這邊來了。男生疝氣、下體的一些病也是。

我是覺得,下體的這些感染,比方說女生的子宮頸糜爛,這幾年遇到的,通常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之類的東西可以醫得很好。當然,這恐怕不是古來女人的體質,但現在的女人變成這種體質了。厥陰肝經這個東西,根本就管到肚臍以下整個身體的免疫機能,厥陰肝經寒到了,下腹腔免疫機能低落到不行、細菌亂長,這時候一定要以通厥陰肝經為主、要用熱藥。

如果各位覺得醫術上不能確定的話,可能你也可以先去給外面的醫生看,陰道、子宮頸那個地方糜爛、癢、煩躁……外面醫生黃芩開了沒有效,黃連開了沒有效,龍膽草、黃柏都開了還是沒有效!這時候你就知道這個病的來路是怎麼樣了。一般來講,清熱的藥有清熱的藥的路數,龍膽瀉肝湯還是有破陰實的效果,也有有效的時候,不是要全面否定它。但今天教不到這個。

只是現在很多人都已經跳到當歸四逆加萸薑附或者是吳茱萸湯這邊的路數了,這件事我們至少曉得一下。

〔小布整理〕

陽明篇筆記吳茱萸湯與吳茱萸(三)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

降壓

吳茱萸降濁氣跟痰飲,我想在臨床上面比較可以帶到的病,是「腦水腫」,如果一個人的病症是腦水腫的話,那個方子裡面有吳茱萸的話會有效非常多,當然還可以加別的藥,比如說穿山甲,或是治暈眩的天麻、勾藤……或是降水的像生半夏、蚯蚓乾都可以加,降腦壓的代赭石要同用也可以;但是,有吳茱萸,這個效果會更好。

這樣的藥物搭配,尤其對小孩的腦水腫,特別有效。

從這個角度來看,青光眼、眼壓高的時候,用到吳茱萸的機會也是非常多的,降眼壓很快的結構,比方說附子理中湯,加單味的吳茱萸;或者把附子理中湯換成苓桂朮甘湯加車前子也可以。路數沒有什麼一定,但是有了這味藥,就好用。

一般我們今天說的結膜炎、角膜炎,我們一般都是用菊花等散風散熱的藥為主。可是今天放眼望去,好多得結膜炎、角膜炎的,都是吳茱萸證!肝太寒了,所以肝裡的陽氣被逼得上逆到眼睛了。當然現在外面會說是「病毒感染」對不對?但實際上,體質造成的還是很多,要把這個肝陰破掉,陽氣才能收回來,所以眼睛的病用吳茱萸也是有的。

我有一個學姊,來上中醫基礎班的時候,眼睛得這個病,她記得「肝開竅於目」這個理論,於是就吃加味逍遙散退肝火,結果愈吃愈嚴重;我搭她手一把脈,肝脈死沈死沈,請她改吃吳茱萸湯,一吃就好了。眼晴發炎,有麻杏甘石證的,有葛根證的,有痰飲病的……一個方子一個方子學過來的時候,如果大家辨證點都有記起來,臨床上就不會覺得很頭大;但你如果想靠一什麼專病專方來治,恐怕沒有辦法全包。

吳茱萸的危險性

吳茱萸這味藥,在古時候的藥書裡講它的「炮製」,都是很費工的:要用水一遍一遍地煮、然後再泡醋,一直到它的味道已經洗得很淡了,才敢拿到藥行去賣。

因為它的炮製,工程是可長可短,所以我們今天在藥行買到的吳茱萸,很難確定它炮製到什麼程度:它的藥性是比較接近生吳茱萸?還是藥性已經比生吳茱萸溫和十幾二十倍了?

所以各位如果要用吳茱萸的話,我的建議是,最好找一家藥行的吳茱萸,然後記住那個味道,試出藥效最佳的用量。以後差不多就用那個等級的吳茱萸,如果你藥行換來換去的話,有時候用這個藥,會出事。因為它是破陰效果最強的幾味藥之一,相對來講,它有危險性。

如果是「不對證」的時候,而又用「生」吳茱萸,差不多用到3錢,就有人肝臟、脾臟都破裂、溶掉了,它破陰的效果有這麼強的。

我目前為止是用生元的,還蠻喜歡的,因為炮得也不毒了,但辣味、藥性都還在。

……我跟陳助教在生活裡是常被人家嘲笑的,有朋友會說:「某某藥行的藥比生元便宜啊,而且品質也好啊!」其實我說生元,只是因為我只熟這一家,並不是外面沒有好藥材。所以,如果你要嘲笑我孤陋寡聞的話,不如直接告訴我哪裡有好東西,我會開開心心地去買的。我只是因為跟他們交情比較好、從小玩大的,混得比較熟,買得多了,對品質就比較熟,倒沒有要特別說他的藥材一定比每一個別家都好。

雖然吳茱萸用錯了會破肝、脾,但一般來講在症狀對的時候,吳茱萸是非常恢復肝功能的藥,可能是因為現在人的體質,肝如果不好多數時候都跟肝陰實有關,因此用吳茱萸的機會就變得比較多了。

  我自己用吳茱萸,到今天也不敢用到當歸四逆加萸薑附湯的「二升」,張仲景的劑量,一升,一飯碗的吳茱萸,重量有到現在的二兩半以上。

我目前自己用吳茱萸一次的極限是一天二兩半,再往上我也不敢,不過可能是因為體質還算合,副作用也幾乎沒有。不過喝吳萸湯,有時頭痛會先更劇烈一下下,然後才開始好轉;通常會感覺得出「有東西從頭上被拉下來了」的感覺。

我姪女就說:「以前吃補藥,都多多少少覺得『補不太進去』,像是吃安慰劑;可是,吃過吳茱萸湯之後,就會感覺得出『補進去了耶!身體變好了耶!』這件事。」破陰實的吳萸啦、生附啦、蟲類藥啦、牡蠣殼啦……用在虛勞體質的人,有時是一種必要的前置步驟。

一般而言,一天八錢的話,其實對很多同業來說,已經算很多了。

經方的研究者之中,對吳茱萸使用的劑量,的確有一個小小的爭論:

「到底是一次用多好?還是少量慢慢用好?」

為什麼有這個爭論呢?因為吳茱萸這味藥,吃了是會把人燒乾的。吃得口乾舌燥、爛眼睛、流眼屎、腸子發乾、氣散氣虛……都會有的。

因為有上面提到的副作用,所以有些人會認為:吃這個藥,只要你對證,還不如一次就30克開下去,馬上把他醫好以後就不要再用了。拖著拖著這樣慢慢燒,人家也是難過──有這樣的看法。

但我想,可能以後吧。如果我們開藥能開得再更精確一點,可能到時候吳茱萸會比較敢用。現在是先確定「對證」的,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範圍裡使用它,以這樣作為一個開始的話,這味藥還不會太難用。

如果吃了會眼睛乾的話,可以再加一些藥反佐就好了,不過我話還是要說清楚,要.對.證,不要沒有吳茱萸證還一直吃,因為這個藥的燥熱之氣一直沖著,如果這個人沒有陰實體質的話,他的元氣都會被散掉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它是一味很燥很燥的藥,現在吃了吳茱萸之後,大便通了的人反而比較多。因為腸子裡都是濕冷的東西,腸子都不會動了,吃了吳茱萸反而腸子會動,體質不一樣。

這個在〈陽明篇〉(宋本在《金匱要略》)也有條文:

趺陽脈微而弦,法當腹滿,若不滿者,必大便難,兩胠疼痛,此為虛寒,當溫之,宜吳茱萸湯。

胃脈又弱又沈弦的,便秘的患者,把個脈就分得出來了。如果中醫要證明「肝主疏泄」這句話,這一條倒是一個臨床佐證。

由陰實而陰虛的胃腸病

我們說吳茱萸是一個治療陰實的藥,我們一直講「陰實」、「陰實」,有時候看到一些看起來像是陰虛的病,大家可能會想「這是不是能用吳茱萸?」,但是這個東西在今天也要重新洗牌了。

比如說有一種胃炎,稱為萎縮性胃炎,胃在萎縮,誰也曉得是陰虛對不對?通常我們看到萎縮性胃炎,都是用炙甘草湯、麥門冬湯……以養胃陰為主。

可是,其實,今天的萎縮性胃炎,有很需要用到吳茱萸的地方。怎麼講呢?

這個萎縮性胃炎,在中醫的臨床上,近年來大家認為它的起因多半是「消化軸瘀血」。消化軸會瘀血,多半是寒。所以一開始這個人是吳茱萸證,然後變成消化軸瘀血,這個胃才跟著變成處在「大黃蟅蟲丸證」的胃,然後就萎縮掉了。

這樣子的情況,你再加滋陰藥去灌溉它也沒有用,要用吳茱萸湯或者吳茱萸這味藥,加上破消化軸瘀血的,我們在教大黃蟅蟲丸的時候教了不少啊:什麼五靈脂加人參……等等,把消化軸瘀血化掉,然後這個萎縮性胃炎才會恢復。

那你說:「我怎麼知道他的萎縮性胃炎是因為寒還是熱性的?因為標準版的萎縮性胃炎是熱而陰虛啊!」這很簡單,吃了冷的、或天冷的時候,比較會發作的:西醫跟你講萎縮性胃炎,病人卻跟你說他不能喝冰的,這樣就好了。

所以有人胃癌之前先是胃陰虛的症,讓人覺得疑惑:癌病不是「陰實」嗎?怎麼陰虛也會生癌?這個部分的轉法曉得一下,就沒什麼疑惑了。

另外就是,心下痞,我們一般心下痞是以熱症為主,用瀉心湯的機會多,但,有沒有寒的?有。所以這也有用到吳茱萸湯的時候,你只要把吳茱萸湯證相關的條文所描述的症狀想得再輕微一點,有點想吐、有點覺得胃悶悶的、頭脹脹的……那個時候常常會掛到吳茱萸湯。

當然性器官的病,用到吳茱萸湯的時候是很多的。

還有很多腸胃道不通,都是濕氣、寒氣,才令腸胃道動不了。

乃至於有些這樣體質的人,得了陽明病大承氣湯證,燥屎都已經摸得到塊了,他吃了大承氣湯,燥屎就是不下來、不動,這種時候,大承氣湯要加吳茱萸,這樣它才動得了。

比這個還要更嚴重的,才用到巴豆劑的熱下法。

外治方

因為吳茱萸它是一味這麼熱的藥,所以它還有幾個延伸的用途:

比如說,吳茱萸可以拿來做藥膏。

做藥膏的方法,是拿一份的吳茱萸打成細粉,加上重量或容量上是吳茱萸的十倍的凡士林,把凡士林加熱到滾燙滾燙、變液體了以後,把吳茱萸放下去攪,渣濾不濾都沒關係,攪勻了放冷以後,就是「吳茱萸膏」,這個治什麼?

治各種濕濕、爛爛、會流水的瘡,陳助教聽到,就說:「香港腳!」對,這有希望。因為民間有一些香港腳偏方,比如說「光腳在太陽曬得很燙的沙地上走一圈,香港腳就會好」,你就知道這個病其實可能是陰濁之氣造成的。當然還有其他的病根,我就聽過香港腳的病根是那個人「很愛動怒、性子急」。

這一類濕濕、爛爛、皮膚會癢的病,吳茱萸膏就好用了。

另外,吳茱萸它這麼熱,我們說有一些藥,做的是「引火歸源」這件事。吳茱萸粉調醋糊在腳底板,那是把熱引下來的常用方法。

如果是平常要吃三黃錠的那種熱性的流鼻血、熱性的血壓高(其實血壓高還不見得虛要分熱性、寒性),都可以拉得下來。

還有就是,嘴巴破、喉嚨痛,如果你扁桃腺爛掉了、喉嚨痛,剛好你少陰、溫病都不太會搞的話,那就吳茱萸塗腳底板,引火歸源,這個熱拉下來以後,你的喉嚨也會不痛很多。

吳茱萸除了拿來貼腳底板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好貼,拿差不多一、二錢的吳茱萸粉,拿一調羹左右的黃酒、紹興酒,調成糊糊的,貼在肚臍,神闕灸,一天換一次。

一整天的時間都有熱藥放在神闕上面的話,能夠治療的東西就蠻多的囉。

比如說一個寒性體質容易嘔吐的人、小孩子肚臍受了風而肚子痛、受了涼的下利、一般的胃痛(因為我們今天台灣人的胃痛也是冷得多、熱得少),它能夠打通這些地方。

吳茱萸貼在肚臍上,是「某種病」的特效藥。那就是西醫說的「麻痺性的腸梗阻」,腸子梗住了不通,用吳茱萸貼在肚臍上面的話,差不多40分鐘就會通了,效果上算是蠻好的。

其實,叫做「麻痺性」,可能你會問我:「西醫說的麻痺性叫什麼?」、「我們家躺著一個腸梗阻的病人,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麻痺性』?」

我是這樣想:先不說吳茱萸這味藥,我們如果講吳茱萸湯的話,吳茱萸湯治療的很多主證,如果你去西醫那邊驗的話,他給你的病名前面常常會加幾個字,比如說「神經性的」什麼什麼。為什麼叫「神經性」的?非常可能是因為他們驗來驗去「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吳茱萸湯在治療的這整個體質,是西醫看不到的領域,不知道這個體質的來龍去脈的時候,他只能告訴你因為你的腸子的神經有問題,所以它現在忽然停機了。

如果你要說經方的臨床,那就還是抓主證嘛,有的腸梗阻是承氣證、有的是大柴證、有的是吳萸證……從前教過的主證群,回頭翻翻書就是了。如果是貼臍法,本身危險性就不很高,你不要給我貼到大承氣湯證的人身上去就好了。

神經性幽門梗阻、神經性嘔吐、神經性腸梗阻、甚至還有神經官能症,神經官能症也是肝陰實啊,鬱悶到極點開始有幻覺,這也算。所以西醫叫做「神經性」的消化軸疾病,吳茱萸湯就特別有效。

貼神闕,如果是男生的話,就開心啦!什麼陽萎、早洩都超級有效,貼在神闕它就從肚臍鑽進去,直接去通肝經,力道很強的。

至於說癲癇病的人,這也是痰飲上逆對不對?貼肚臍、貼神闕,他的痰飲也會被降下去,癲癇就會不容易發作。當然,小孩子的流口水、拉肚子,也都相當好用,所以如果家裡面你覺得小孩是體質比較偏寒的,加上他的病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開藥開起來覺得很難開的話,可以捏一小坨吳茱萸給他貼貼看,說不定過一段日子,這些怪病也就少一些。

副辨證點

這是我們對於這個藥物的一些認識,我想在今天這個時代,用到它的機會也是很多的。《傷寒論》裡關於吳茱萸湯的這幾條條文,都是好「經典」的,希望大家回去之後能夠複習一下,熟悉這些症狀的排列組合,我想這是非常非常要緊的。

何謂臟結?師曰:臟結者,五臟各具,寒熱攸分,宜求血分,雖有氣結,皆血為之。假令肝臟結,則兩脇痛而嘔,脈沉弦而結者,宜吳茱萸湯。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頭頂痛我們知道是厥陰頭痛,腦子裡面的頭痛我們也說是厥陰頭痛,症狀上來講的話,覺得頭昏、頭脹、嘔吐、嘔酸水……這樣來講,開吳茱萸湯的效果就會非常好;如果沒有很合的話,可能會沒效。

那麼,寒症來講的話,剛剛講到萎縮性胃炎、寒症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陰實的胃下垂,這些吳茱萸湯都會有用的。

高血壓的昏,當然脈是跳得比較弦而遲,是一個比較冷、比較陰的脈。不要繃得很有力的你也用吳茱萸,那可能就有點偏掉。

暈眩的話,之前我們也有講,現在很多暈眩的病,其實是假少陽、真厥陰。

消化軸的病的話,只要西醫講到的是「神經性」的什麼什麼的話,先看有沒有少陽病(少陽也可以是神經性,例如腸躁症);若是少陽都排除了,用我們這次講的方法,也都是很好用的。

如果要說腹證的話,吳茱萸湯證的人,比較標準的腹證是胃這個地方比較發冷一點;有些人是敲他的胃的時候會聽到水聲,手腳偏冷。

脈的話是偏沈、偏遲。你說會不會弦呢?其實很難說,因為如果這個人是濕氣太重的體質的話,反而肝脈就不弦了。

說來後代的很多方劑,都是吳茱萸湯這個方變化出來的,吳茱萸湯對於現代人的胃酸上逆,是很有治療效果的,當然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胃酸上逆,西醫也有制酸劑可以吃啊?」

可是我會覺得,胃酸上逆,還是吳茱萸湯好用,怎麼講呢?雖然以療效來講,它是一個「超級制酸劑」,可是以結果來講,它又會讓這個病人「很有胃口吃飯」,它沒有制酸劑會讓人的胃變得不夠有力量的這個問題。以這一點來講的話,吳茱萸湯是非常好用的。

我們說吳茱萸湯的這些推廣作用,雖然我們說它是從肝開始作用的,可是它的這些嘔吐、痰飲,其實就差不多整個消化軸它都管了對不對?將來我們在少陰病看到吳茱萸湯的條文,卷十一之30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我之前好像開玩笑一樣講「感冒的時候吃腎氣丸就可以製造這個少陰病了」對不對?實際上它可以包括到很多別的東西,可以是生死關頭唯一能救人一命的一帖方子。

比方說「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的少陰病,臨床上是什麼時候見到?尿毒症、腎衰竭!症狀合的時候,吳茱萸湯可以把那些毒一下子都清下去,它是可以治療到那麼嚴重的腎病的!這個方、這個條文,並不是那麼地輕描淡寫的,它的力道是很了不得的。

吳茱萸湯因為關係到痰飲比較多,所以它的脈,有時候也會有滑脈,可是,我想張仲景在講吳茱萸湯的時候,除了「臟結」跟卷九之97條之外,脈並沒有講得很多,我想脈沒有講得很多也是對的,因為吳茱萸湯不見得是什麼脈,抓症比較容易。

這樣講了這麼多,主要的功夫還是在這些主證的排列組合,臨床上可能還是會有失手的機會,比如說頭痛用吳茱萸,結果發現沒什麼效;或者是煩躁用吳茱萸,結果沒有什麼效,它有辨證上的難度,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對於這個很重要的方劑要好好地做一個正面的認識。

吳茱萸湯與小半夏湯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在卷九之67的條文後面,有一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的這個方劑結構,它是吳、人、薑、棗,有人參、生薑、大棗,這個方劑也是經方裡頭一個很典型的薑、棗的作用不關係到營、衛的一個方;我們說棗入營、薑出衛,這個效能基本上是在有甘草的狀態下才會這樣運作的,所以這個方裡,生薑做生薑的事,大棗做大棗的事。

生薑放到六兩,我們在今天如果用吳茱萸湯治嘔吐的話,通常生薑都要放得比吳茱萸重,因為降逆止嘔,還是生薑好用,如果你分不清楚這個人是吳茱萸湯證還是小半夏湯證的話,吳茱萸湯加半夏也沒什麼不可以,吳茱萸湯加半夏是打頭痛常用的一個結構,因為加了之後,上面的痰清得還快一點,所以是可以合用的。

你想,吳茱萸是這麼燥的藥,所以用人參跟大棗來顧護脾胃之陰、津液,這是有道理的。

生薑用這麼重,把水毒逼開,跟吳茱萸協同作用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如果吳茱萸湯吃到後來人會發燥的話,香港的譚述渠用什麼來救?用真武湯。用真武湯把水轉上來,因為真武湯證跟吳茱萸湯證往往都是同一個人的體質,真武湯可以把水升上來,用來處理吳茱萸湯的副作用。

我們有學中醫,常常一開始學的時候,會以為附子是很燥熱的藥,可是其實大家吃附子劑到今天也有一些經驗了,附子不配乾薑,其實沒有多熱的;但是相反地,吳茱萸很燥熱,附子反而可以救到吳茱萸造成的「燥」而消掉那個「熱」,所以這個也稍微知道一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裡頭……吳茱萸湯入了胃裡頭,吳茱萸往下面推對不對?生薑是沒什麼方向性的,往上也推、往下也推,但吳茱萸主要是中軸往下扯,如果這個人的痰飲,是比較飄浮在上段的地方的話,吳茱萸湯就打不到,不但打不到,生薑用得那麼多,反而它會激惹到這些痰飲,讓這個人吐得更厲害。

這個地方,宋本只寫到「得湯反劇者,屬上焦。」它沒有寫到用小半夏湯,所以研究宋本的學者,有不少人對這一條有不信任的感覺。這是因為「難道張仲景是要我們故意去開錯藥、用吳茱萸湯探一探路嗎?」可能會有這種懷疑,覺得難道沒有直接辨認出痰飲在上焦的方法嗎?

或者有人會刻意去替張仲景圓這個話,說「他其實是要讓我們知道,還有別的痰飲……」之類的,但是,我個人的經驗是覺得,有的時候的確用吳茱萸湯探個路,比較簡單,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很高明的作法。

比較完善的做法是連同小半夏湯的辨證點一起看,看它們兩個之間有哪些副證可以構成辨證點上的差異,這個是比較完善的做法。

我自己的經驗是,有一次我吐,吃吳茱萸湯以後更吐,然後就吃小半夏湯好了。那個時候我的吐,是痰飲裡的「溢飲」:手腳吹了風,然後覺得手腳裡頭這痛那痛的,這個在張仲景的書裡是大、小青龍湯在管的,散在四肢的痰飲。這些痰飲,我三四天沒理它,然後它開始往裡面凝聚過來了。這個從四肢流回來的痰飲,它的確是在比較「上段」的這個地方覆蓋在這裡,不是胸痺,是痰飲。它在消化軸比較上面的地方,那個時候我因為想吐而吃吳茱萸湯,結果更吐!再吃小半夏湯,就好了──這樣的一個經驗,我想張仲景說的「屬上焦」也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懸浮在什麼地方,但的確吳茱萸湯就是打不到。

因為我自己有這個經驗,所以這一條我讀起來覺得蠻親切的,並不會覺得很不能理解、或很不能接受。

〔小布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4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