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男性左腹绞痛 >> 正文 >> 正文

妇科的各种痛症可以这么治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19-12-18
妇科的各种痛症可以这么治

I导读:妇科痛证,是指妇科经带胎产中的各种疼痛症状而言。对于其诊断,主要是分辨痛因、部位和性质,还要分析患者平素的饮食、起居,体型之肥瘦,体质之强弱,发病的季节和疼痛的时间等。沈老为上海妇科名医,对于本病的诊治讲述的十分详细!

漫谈妇科痛症的辨证论治

作者/沈仲理

妇科痛证,是指妇科经带胎产中的各种疼痛症状而言。

妇科痛症的诊断,主要是分辨痛因、部位和性质,还要分析患者平素的饮食、起居,体型之肥瘦,体质之强弱,发病的季节和疼痛的时间等。即在运用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的基础上,配合妇科及实验室等检查,认真地、全面地探索痛证的主要依据和病变所在。

痛证有冷痛、灼热痛、隐痛、胀痛、刺痛、阵痛、抽痛(掣痛)、坠痛、吊痛(牵引痛)、剧痛(绞痛)、?痛(绵绵作痛)以及小腹痛、少腹痛、时痛时止等轻重缓急不同性质的疼痛。如冷痛即为寒痛,多属实寒,也有阳虚冷痛;灼热痛多属实热或湿热,也有因伤阴血燥的虚热痛;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属虚寒;胀痛、阵痛多属气滞积聚;刺痛、吊痛和时痛时止多属血虚气郁;抽痛、剧痛多属血瘀气滞;坠痛多属气虚;小腹痛多属子宫部分病,少腹痛多属子宫、附件及盆腔部分病。也有二、三种的痛证同时出现。

妇女痛证的发病机理,与各科的痛证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妇人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气机。肝气郁结易滞,不通则痛;或因血瘀阻络,瘀阻胞宫、胞脉而作痛。痛证的病因,一般分为寒热两大类。寒则收引拘急,热则红肿壅滞,都可引起疼痛或胀痛,但以寒痛比较多见。而寒痛中又以寒凝气滞或气滞血瘀为多见。

妇科痛证的治疗,在妇女以血为主和以肝为先天的理论指导下,重在养血柔肝,疏泄肝气,通利血脉的法则为主。现将妇科经、带、胎、产、杂病中的痛证其辨证论治特点分述如下:

一、月经病的痛证

1.月经病的痛证,以经行腹痛为常见。

月经期来潮和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为其主证,严重者可见腹部剧痛而致昏厥等症。

临床观察,本病以虚中夹实者多见,如寒湿搏于冲任而作痛,或血虚气滞化热而作痛。认为寒因痛经的特征是小腹冷痛,或两侧少腹抽痛,以及少腹坠痛、酸痛、绞痛,舌质淡,脉迟缓,或弦细。热因痛经的特征是小腹胀痛,腹内觉热,舌质红,脉弦或弦数。

治疗方法:如因感受寒湿者,治以温经散寒法,采用温经散寒汤,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等十二味。

按: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宫。”《本草纲目》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胡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用,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并可根据其受寒的轻重,疼痛的缓急,兼症的主次加减应用。如受寒重者,加吴茱萸、桂枝之类;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若属热因痛经,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化热,以致火郁血热,阻于冲任二脉而作痛。

实证者,多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伴有乳房胀痛,或乳头痛,苔薄、脉沉弦。治以和血疏肝,理气止痛法。采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败酱草。虚证者,多见经行腹痛绵绵,或经后腹痛不止,舌质暗红,脉弦细带数。治以养血疏肝,清热止痛法。采用红酱金灵四物汤。药用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金铃子、五灵脂、乳香、没药等十味。上述二方之止痛特点在于败酱草,李时珍曾说:“败酱草治血气心腹痛……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再配以红藤之清热消肿,五灵脂之散瘀止痛,用于治疗热因痛经有明显的疗效。

2.经行头痛,又称经临头痛。

有经前经后头痛之别。其痛在头额或两太阳处,轻微的胀痛,或头顶痛,甚则头额角的剧烈疼痛,连及脑后。本病实证多属肝阳偏亢,化风上扰巅顶所致。《难经?四十七难》:“人头者,诸阳之会也。”惟风可到,必其肝阳气盛,则头脑为之疼痛。肝为藏血之脏,肝体阴而用阳。由于肝血以供养经血,以致肝阴见衰,则肝用(阳)必有所偏盛,于是化为风阳而上升,而致经行头痛。虚证多属阴阳两虚,水不涵木所致,其痛在脑后,脑后为督脉经所过,证属肝肾两亏,督脉经虚。督脉属肾,肾生髓,上行入脑,正如《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于别项。”又见《素问·奇经论》:“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故经行头痛,以经前痛者,多属肝经风阳上亢;经后痛者,多属肝肾虚损,水不涵木。

治疗方法:经行头痛属于肝阳上亢,或伴血压偏高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应治以平肝潜阳,或清肝泻火法。采用天麻钩藤饮。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肝火偏亢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苦丁茶,甚则加用羚羊粉,或重用水牛角,山羊角亦佳。

如属肝肾两亏,头痛连及脑后者,治以滋肾柔肝,熄风止痛法。方用杞菊地黄丸(改用汤剂)合石楠白芷苦丁茶汤。药用生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石楠叶、白芷、苦丁茶。此为笔者经验方,用石楠叶之苦辛入肝肾二经,有祛风止痛之功,专治头风头痛,配以苦丁茶之甘苦性凉,有散风热、清头目的作用,两药合用,从而起到调理阴阳,平肝止痛之效。

有于经前或经适来时头痛者,病因瘀血内阻,引起冲任二脉失调,血流不畅,络脉壅滞,上至清窍不清,多见偏头痛,痛如锥刺,经畅行则头痛减轻以致消失,舌边瘀斑,脉弦紧。治以活血化瘀、疏肝止痛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生白芷、蔓荆子。

3.经期乳房胀痛,乳头痛症。

一般在经前,两侧乳房胀痛,甚则结块。兼有乳头痛,或乳头作痒,经后消失,周而复始。从经络的循行,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如因血脉不和,或肝血不足,则肝气不得疏泄,下达冲任,而反上逆,故于经期前乳房胀痛和乳头痛。治以和胃通络,疏肝理气,则其痛自除,可用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如见乳房肿胀甚者,加全瓜蒌、蒲公英、薜荔果、路路通之品;乳头痛、或刺痛不能近衣者,加丹皮、王不留行、地龙;乳头作痒者,加服龙胆泻肝丸有效。其中薜荔果即木馒头,本品酸平,有温阳补精,活血消肿和通乳的作用,故有直通乳房,消散胀痛的特效。

4.经行腰痛。

症见经临环腰痛,经后消失,也有经停后带多,而继见腰痛。病因为肝肾不足。腰为肾之府、肝气不得下达,带脉拘急。带脉系于腰脐之间,环腰一周,宜驰缓不宜拘急,急则引起腰痛,俯仰不便。治以补肾和肝,缓带脉之急。方用傅氏宽带汤:药用白术、巴戟、补骨脂、人参、麦冬、杜仲、熟地、苁蓉、白芍、当归、五味子、莲子等。利腰脐之间气,重在补益肾阴肾阳。健脾缓肝,则带脉通利而腰痛亦平,为本方用药之特点。

5.其他如经行身痛,治以养血活血,散寒通络法,补之以景岳舒筋汤,疏之以蠲痹汤。

经行口舌碎痛,名曰经行口疳,有属心火、胃火之不同。心火旺者,治以养阴清心法,方用清心莲子饮加马勃;胃火炽者,治以滋阴清胃,方用玉女煎加大青叶。均可外用野蔷薇花、野菊花适量泡汤漱口,外抹锡类散或珠黄散。

经行足跟痛者,多因肾亏骨弱,方用景岳大补元煎为主方。如属肾阴亏者,加龟板、牛膝;肾阳亏者,加金狗脊、鹿角霜。

经行肛门坠痛者,为肠中热结肿胀,方用东垣润肠汤加红藤、七叶一枝花,以解肠中热结。

经行吊阴痛者,以经产妇和更年期的妇女多见,为冲任之脉衰,肝脉络阴器,肝血不足,气失疏泄所致,方用金铃子散加鸡血藤、制首乌、小茴香、蛇床子,以养肝血,疏肝气,络脉濡润,其痛自止。若为输卵管结扎后所引起的,自觉阴道内吊感者,重在温养肾精,方用河间地黄饮子加鹿角霜(胶)、紫石英、菟丝子、韭菜子、川椒之品,或加用淡菜、海参、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肾补精,通补奇经,故《温病条辨》保胎论中有通补奇经丸一方甚佳。

二、带下病的痛证

症见带下增多,带色黄白相杂,或赤白带,或脓样带。伴有小腹隐痛或坠痛,腰骶酸痛,即今称为急、慢性子宫颈炎。经妇科检查确诊以后,进行中药治疗。对慢性子宫颈炎者,治以清热化湿,凉血止带法。采用完带汤加马鞭草、土茯苓、白芷炭。笔者常配用马鞭草以活血化瘀,利湿止带,必要时配合外用药,以加快治愈。

急性子宫颈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大都于产后或子宫颈损伤后感染所致。笔者认为本病为湿热或湿火蕴聚,损伤带脉、任脉。急性发作时,治以清热解毒、化湿止带。采用马鞭蒲丁汤,药用马鞭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黄柏、知母、白薇、乌贼骨。

急慢性盆腔炎,多见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或剧痛拒按,以及月经失调。急性发作者,症见发热为主,带下色黄,或有臭味,或呈脓带。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用银翘红酱解毒汤。药用金银花、连翘、山栀以清热解毒;红藤、丹皮、赤芍、桃仁、苡仁以清营化瘀;败酱草、延胡索、金铃子之止痛。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者迁延而成。本病常在经期前后,症见少腹一侧或两侧隐痛或胀痛,白带增多,兼有结为癥瘕之疾。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瘀化则带止。方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伴有癥瘕者,方用《金匮》桂枝茯苓丸。以上均为临床常用而有效之方剂。

三、妊娠病的痛证

妊娠痛证,主要为妊娠腹痛。由于肾气不足,脾虚气滞。所谓腹乃脾之分野,脾肾阳虚,则温运失常,以致虚气内阻,胎气不安,故见妊娠腹痛,轻者一阵隐痛,重者腹中?痛。舌质淡白,脉沉细,或细弦。治以补脾安胎,顺气止痛法。方用《金匮》当归芍药散。笔者常用东垣乌药汤。药用当归、甘草、乌药、木香、香附加生白术、桑寄生。本方用乌药为君,入脾肾以顺气止痛,再加白术、寄生以安胎元。妊娠腹痛,如因内热而引起者,采用景岳泰山磐石散;因气郁者,加青皮以疏肝气。以上均为治疗妊娠腹痛之良方。

四、产后病的痛证

产后痛证,又称“儿枕痛”,分娩后,由于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下腹疼痛;或产时失血较多,胞宫失养所致。症见腹痛隐隐,其痛喜按,按之痛缓。治以养血止痛法。方用《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以温阳润燥。兼见瘀血者,加失笑散。若因恶露不下,少腹疼痛拒按者,用生化汤以祛瘀止痛。产后身痛,是指产后气血不足,或因感受风寒引起,症见周身肢节疼,屈伸不利,手足发冷,苔薄、脉濡细。治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法。方用《良方》趁痛散加鸡血藤、秦艽以濡润筋脉之气。

此外,如妇科手术后肠胀气而腹部胀痛者,可用扶正理气汤,药用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枳壳、青木香、厚朴、大黄以养正祛邪。肠梗阻或严重肠胀气者,方用粘连松解汤,药用大黄、枳壳、厚朴、芒硝、桃仁、炒莱菔子、木香、赤芍。以上二方服后,均有缓解疼痛的疗效。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医话》,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本文作者/沈仲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短脚”和“阴阳脚”的正骨手法

短脚”和“阴阳脚”的正骨手法

骨盆旋移综合症的病因、病理:病因多由骨盆诸关节发生扭伤、挫伤,引发关节错位所致。

临床体征:

(1)阴阳脚:

病人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放松双足,表现一侧外旋(称为阳脚),是髂骨后旋错位是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称为阴脚),是髂骨前旋错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按中医定位法,内为阴,外为阳)。

(2)长短脚:

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踝间中点与脐、鼻中点成一直线,术者将其足做背屈,如两足跟不等长,即为“长短脚”。是由骶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错位,致使骶髂关节上、下错位,或由腰骶关节的“侧摆式错位”,导致腰轴与骶轴侧弯引起的。脊柱侧弯亦会引起“长短脚”,故应做进一步检查“腰三角”和“骶三角”:病人俯卧,术者测量其双侧髂后上棘与骶尾关节等腰三角形,若左右边不等长,即为骶髂关节错位,患侧的骶髂关节部多有压痛,结合X线照片诊断和确诊;若此三角形左右边等长,局部无压痛,应检查髂后上棘与各腰椎棘突降的等腰三角形,以鉴别长短脚是否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椎侧弯所引起的。

侧卧牵抖复位法:

同时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

患者取侧卧位,“阳脚”在上,“阴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站其背侧。以右下肢是长脚又属阳脚者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脊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脊前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做好牵抖姿势(双手握紧右踝上部)准备,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用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助手发力向下牵抖1一3下,使关节在动中复位;患者翻身(体位同上述),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脊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既向下,又向后旋而达“复位”。第二助手用手使劲抵住骶骨。“长脚”用力轻.牵抖1—3下;“短脚”手法力重,牵抖3—5下。其他手法参阅胸腰椎正骨手法。

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点、仰头者)上述手法可综合应用,由于骶髂关节内面的凹凸不平状,尤在急性外伤后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重,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粘连时,复位难度增大。必要时,可先做局部封闭后,用较重的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全性复位。此时,手法后应卧床休息2-3天。

(1)“侧卧牵抖冲压法”

适用骶髂关节混合式错位,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病者取侧卧位,“长脚”在上,“短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根据“阴阳脚”选定站立位置,例如右下肢为“长脚”又属“阳脚”者,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嵴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双手抱握长脚踝关节上部,作好牵抖姿势,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短促发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目的,此谓“松懈手法”,用力轻,重复2~3下;患者翻身,体位同前,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嵴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左手向下,右手向后),将髂骨即向下又向后旋的而达复位目的,此谓“复位”手法,用力重,重复3~5下。患者改为俯卧位,检查骶骨及双下肢情况,若双下肢同时牵抖2~3下,此为“整理”手法。如果仍有长短脚未纠正,应注意检查腰椎(或全脊柱),发现错位部应加以治疗。

(1)腰骶关节错位的正骨推拿手法:

腰骶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先用摇揉腰法调理改善脊柱侧凸,用侧卧摇板法纠正L5~S1椎间旋转式错位,用牵抖冲压法复正滑脱式错位。应认真按骶骨错位类型选择定点,例如,骶骨旋转致髂后上棘左、右两侧不等高(阴阳脚),用直接冲压法时,定点选后突的骶髂关节部。骶骨侧摆致两侧髂骨不等高(长短腿),定点选在后突或侧摆的腰椎棘突上,另手按于向上移位的髂后上棘部。髂骨“点头”用双向分压法;“仰头”定点选在后突隆起的腰骶关节部,做直接冲压法。定点方向选准,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复位后作“强壮手法”和“痛区手法”,软组织筋结德弹拨、拿捏,点穴法,内脏病者加“捏脊疗法”。

②屈髋屈膝旋髋按压法:

此为中医传统手法之改进方法。适用于骶髂关节转转式错位,利用股骨的杠杆压力,对髂骨作定向按压,以纠正“阴阳脚”。先放松“阴脚”屈曲作4字状,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4~8遍缓解肌痉挛后(4字试验阳性传阴性),术者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作屈髋屈膝伟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重复旋髋活动2~3下,两髋旋向外屈位时,助手固定“阴脚”大腿部,术者双手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3下;“阳脚”复位时,不用作内收肌群手法,屈膝屈髋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下方向,将患者膝不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3下,随即向下牵拉,此法可重复2~3遍。

③俯卧牵抖冲压法:

适用于纠正骶骨“点头、仰头”。患者俯卧床上,胸前垫软枕,用摇腿揉腰法调整腰椎侧凸后,再用牵抖冲压法。“点头”者,只用1个高枕垫于下腹部,术者双手交叉分别按于第3~第4骶椎和第2~第4腰椎间做双向“分压法”;“仰头者”,上腹部和髋部各垫枕1个,将后突的腰骶部悬空于2枕之间,术者双手重叠按于后突隆起处。助手用轻力先牵抖“长脚”2~3下,再稍重力牵抖“短脚”3~5下,双脚等长后,随术者口令两人同时用中等重力牵抖双脚2~3下,手法完成。“点头”者,可再选用抱膝滚动法或提腿撞击法。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点、仰头”者)上述手法可综合应用,由于骶髂关节内面的凹凸不平状,尤在急性外伤后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重,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粘连时,复位难度增大,必要时,可先作局部神经阻滞或针刀松解治疗后,用较重的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全性复位。此时,手法后必须卧床休息1~2d。

如何看出椎体.骨盆偏歪:

骨盆偏移导致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引起人体左右体态不对称。其表现如下:

1:头型不正或脸型不正。

2:额纹单侧下垂散乱。

3:双眉不等高,一侧眉心出现纵向皱纹。

4:双眼不等大。外眼角不等高。上眼皮一双一单。下眼皮单侧出现眼袋。

5:鼻唇沟不对称或单侧消失。

6:鼻孔不等大,或孔型不一样。

7:双耳不在同一高度。

8:下颌骨两侧不平等。

9:双肩不等高,双臂不等长。

10:双侧锁骨不等高。(应排除有直接外伤史)

11:双侧胸背厚度不相等。

12:双侧乳头不等高,双乳不等大。

13:腰带不在水平线。向前弯腰时,背部,特别是肋骨与腰部左右高度不一致.

14:双侧臀围线不水平。

15:双侧骨盆上缘不等高。

16:双侧腰眼不等高.一深一浅.一大一小。

17:双侧腘窝线不水平。

18:量比双腿不等长。左右鞋跟磨损不均匀。

19:习惯性单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损伤。

20:自然仰卧位时身体向一侧偏歪。

21:俯卧位时双侧臀部不等高,严重者或久病者可出现一腿粗一腿细。

22:自然坐位时,习惯性向一侧偏歪。或出现非病理性斜颈。

23:直腿屈体,手向下伸,深度不一.

简单测试法:

1:大拇指尖分别和其他四指指尖相对,扣成内圈成圆形,术者同样手型于患者相扣。轻拉,分别测试。容易拉开的。相对应的颈.胸.腰.骶椎有病变。

2:用拇指指尖由患者掌背中指推按至腕横纹,如有疼痛。表示相对应的椎体出现病变。

3:双脚并拢。轻闭双眼,原地踏步30-50次.哪只脚先离开原地者,表明此侧有问题.

4:食指掌骨由远端至近端,分别代表:颈.胸.腰.骶.等部位.分别按压.痛点处既相应椎体有病变.

5:身体向前弯曲时腰痛----第一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弯曲时腰痛----第二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转动时腰痛----第三腰椎偏歪

身体向后弯曲时腰痛----第五腰椎偏歪.

整个腰部都不敢活动-----第四腰椎间盘突出.

身体的十大“止痛开关”,放到朋友圈,大家一定会感激你!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疼痛时,总是习惯性的去打针吃药。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些天然的“止痛开关”,可以帮我们止住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的疼痛。 

一、落枕脖子疼

吹空调或者开窗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脖子受了寒,第二天起来脖子就会落枕,脖子僵硬疼痛,疼痛难忍,不能扭头、低头。

开关在哪:后溪穴,掐按小指根

这个时候,你可以掐按你的小指指根下方内侧和外侧的凹陷处,可以以指甲用力掐按,但是注意不要掐破了。

左边脖子疼,就掐按右侧的小指指根,右边疼掐按左侧的,掐按的同时慢慢的活动颈部,有利于快速缓解落枕。

二、腰扭伤疼痛

剧烈运动时、搬东西时,甚至跟人说话猛地扭身的时候,都有可能造成腰扭伤,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较少运动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更容易出现闪腰等情况。

开关在哪:攒竹穴,点按两眉头

这时候,可以点按两个眉头处的凹陷,以指尖垂直点按两个眉头,同时慢慢的活动腰部,一般点按一次就会获得明显的好转,可以一天点按2~3次。

三、剧烈头痛

受风感冒而突发剧烈头痛的时候,我们可以掐按手腕处的凹陷处。

开关在哪:列缺穴,掐按桡骨茎突

在我们平常看中医号脉的地方,有一块高起的小骨头,这个就是桡骨茎突。

当剧烈头痛的时候,可以用指尖(但不要用指甲)点按桡骨茎突下的凹陷,力度要有疼痛酸胀的感觉,维持点按3分钟左右,可以有效的缓解头痛。 

四、胃痛

因为吃了冷饮、吹了冷风、吃的不恰当等引起胃疼的时候,可以掐按大腿外侧。

开关在哪:足三里穴,掐按大腿

掐按点在膝盖向上四指宽的位置,可以用手指或者用梳子背、笔尖等寻找这个位置最痛的点。

找到后用力按压,力度以有酸痛感为宜,维持这个力度3分钟左右,可以快速的缓解胃痛。

也可以用手指适当用力拍打此处,直至出现红色的痧点,同样可以起效。 

五、牙疼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牙齿部位的疼痛,有可能是牙齿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神经性的疼痛。

牙齿本身的问题,我们要尽快寻求牙医的帮助,而如果不是牙齿本身的器质性病变,我们就可以掐按虎口来快速止痛。

开关在哪:合谷穴,掐按虎口

指尖要对准虎口部位肌肉隆起的最高点下手,而且要从侧面对着骨头垂直用力掐按,维持力度3分钟左右,可以有效的缓解牙疼。

六、胸痛

很多有心脏病的人,在激动、寒冷、饮酒、吃得太饱的时候,有可能会造成心脏病发作,而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

开关在哪:极泉穴,抠腋窝

用手指插入左侧的腋窝中,适当用力地抠按腋窝中,可以有效的快速缓解心痛,可用于心脏病的临时急救。

七、抽筋腿疼

很多人都有过腿抽筋剧烈疼痛的经历,抽筋发生的时候怎样急救呢?

开关在哪:承山穴,点按人字沟

揉按位于小腿肚子正中点1分钟左右,即可有效缓解抽筋疼痛。

八、痛经

很多女性都怕大姨妈来的那几天,因为到了那几天小腹和后腰就会没着没落的疼痛,甚至有人疼得只能躺着。

开关在哪:太冲穴,掐足背

可以通过点按足背来缓解疼痛。具体位置是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可以用指尖垂直点按这个位置3分钟,然后再换另一侧继续点按3分钟,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小腹部和后腰疼痛的感觉。

九、足跟痛

穿了一天高跟鞋,到了晚上足踝肿胀、足跟痛是很多人的困扰。

开关在哪:颧髎穴,点按面颊

点按面颊,脸部正中位置、颧骨下面的凹陷处,以笔头或者牙签钝的一头垂直点按此处,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维持3分钟,然后再点按另一侧,可以有效的缓解足跟痛。

十、肩膀疼

由于长期使用电脑,或者经常抱孩子,而导致肩膀疼痛,甚至成了冻结肩,肩关节的活动大大受限。我们可以点按小腿外侧靠近膝关节的一个止疼点。

开关在哪:阳陵泉穴,掐膝盖下面

这个位置在膝关节下方,你能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就是它下面的凹陷处。

如果左侧肩膀痛,我们可以用力掐按右侧的小腿,右肩痛掐左侧小腿。直至有酸胀感,维持3分钟,同时慢慢活动疼痛的肩关节,可以有效的止疼,同时扩大肩关节的活动度。

黄煌: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难题非常多,其中量效关系是最难的,也是最难说清楚的。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因为中医最说不清楚的就是用量。黄煌教授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原则讲解的麻黄量效关系,给临床医生用药用量打开了思路。

张仲景用麻黄也有大量小量之分。大量的麻黄发汗,大青龙汤治疗无汗烦躁,麻黄用到6两,除了发汗以外还可利水,麻黄的利水作用也非常好,如越婢汤,一身尽肿,全身肿时麻黄用6两,6两的量是非常大的,按照1两等于3克的保守标准来换算的话,6两就是18克麻黄,但现在我们用麻黄都没有用到这个剂量。

我也看到过很多报道,大剂量使用麻黄以后,很多浮肿就消退了。据说这次流感有很多人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麻黄有5分,用2~3克不起作用,就是要大剂量使用。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当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感冒,发烧不退,西医没有办法,请山东老中医刘惠民,刘惠民看到主席体质非常好,就用大青龙汤,两剂病愈,主席非常高兴。

小剂量麻黄张仲景怎么用?他用来治痒。如桂麻各半汤,麻黄只能用1两,合6:1的比例。这个张仲景是有讲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这些汉朝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为什么?求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看看,那里的两个甬道中心线一直到西南才相交,也就是说这个甬道搭得非常直,塞在甬道里面的石块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汉朝工匠们的高超的技艺。

同样,我们能从量上看出经方的精妙之处,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对用量不是很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元旦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