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医,人人自安,存乐堂跟您聊点靠谱的中医知识。
腹部压痛反应
1、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痛越重者病越重。
2、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症,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症。
3、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4、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5、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称小结胸,为痰热互结所至;胸脘腹皆硬满疼痛,手不能近者,称大结胸,为痰水相结所致。
6、不管男女患者,若脐下至曲骨穴有一条筋如纯,以指按之不解者,为淋癃之候。
7、按腹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者,为瘀血。
8、腹部局限性肿胀,按之疼痛者为损伤或疮疡;表皮发热,按之局部灼热烙手,疼痛拒按者,多为内痛;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痛甚者为食积;痛在脐旁小腹,按之有块应手者为血瘀。
9、脐之左右两侧有压痛者,多为血瘀。
10、心下有疼痛胀满感,立位时有压痛,见于多种胃病。
11、脐左方至脐下有抵抗压痛,是体内有瘀血的重要腹症之一。
腹诊与推揉方法
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也可敲打胃经,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爱出现这种症状的,多是有事儿总闷在心里的人。这种人肠胃时常会出现问题,或痛、或胀、或腹泻。他的痛点在较深层的地方。
有的人肚子痛点很多,能用“推腹法”推开的多是暂时的气结,还有用此法推不开的,通常这是气滞时间很长,已经有瘀血阻滞其中了。这时,可查看痛点压在何经的通路上,只要敲打和按摩大腿上这条经的穴位,就可帮助打通瘀滞。在敲打和按摩时也可同时在腹上痛点针刺或拨罐。还有的人,肚子软软的,按压哪里都不痛,但是仍然会觉得腹中闷胀不舒,这通常是中气不足,气血过少造成。
还有人胸窝下用手一推,咕咕有水声。开始时水声很小,推的地方还有些痛,这是“浊气裹水”,越推水声越大,打了几个嗝,或放了屁以后,整个肚子就成了水声一片。这时是把死水给推活了,很快就可以从膀胱排出了。这种浊水你不将它排出,它可以长期停在胃肠之间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行。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喝水呢?是因为本来就有水堵在胃肠之间,下不去,如再要按西医的倡导,每天喝几千毫升的水来排毒,那就先水中毒了。所以喝水能排毒也可中毒,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好。
二、腹病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内科:胃脘疼、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溏泄、腹痛、腹胀、失眠、手足寒凉、中风后遗症等。对肝硬化引起的腹胀有很好消导作用。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儿科:腹泻、便秘、食积、奶积、遗尿、惊风等。
伤科: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等。
三、揉腹操作方法:
预备势:
在保暖的前提下,脱衣松裤,正身仰卧在床上,最好能够枕在矮枕上,全身放松,凝神静虑,调匀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第一式:
按摩心窝部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接并按在心窝部位(即胸骨下缘下柔软的部位,俗称心口窝的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21次。
第二式:
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脐下耻骨联合处(即小腹下部毛际处),再以两手中三指由耻骨处向两边分开,一边按摩一边向上走,两手按摩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循环做共21次。
第三式:
推按腹中线部位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式:
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五式:
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六式:
推按左侧胸腹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21次。
第七式:
推按右侧胸腹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21次。
四、注意事项:
1、揉腹开始前一般要求解开衣裤,以直接揉摩为宜。以正身仰卧为主。
2、揉腹时必须凝神静虑,动作轻松、柔软、缓慢的的运动,不能用拙力,保持呼吸匀畅,切忌闭气着力。摇转上身时不可过快过急,揉腹后应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3、每次揉腹以30—40分钟为宜。
4、揉腹期间,由于胃肠臑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肠鸣音)、
气、腹中温热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须作任何处理。
5、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揉腹。
四、揉腹效验:
1、腹部温热:一般认真作到第六到七遍时会感到腹部温暖,这是内气汇聚的表现。
2、胃肠蠕动有声:坚持揉腹,动作熟练后慢慢每次都会出现胃肠蠕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别人也能听到你肚子“汩汩”的声音,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的表现。
3、头脑清爽愉快:会感到明显的头脑轻松,疲劳感一下子消失,因为揉腹可以使中焦气健运,清气上升,头脑轻松。
4、排除宿便:揉腹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现,这是内气汇聚攻冲宿疾、排出胃肠毒素的表现。
5、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壮医农氏腹诊
农氏腹诊农氏认为,人体胚胎的形成是通过脐带连接母体的“咪花肠”(胞宫),同时“咪花肠”也是婴儿汲取营养的唯一通路,是人体龙路脉络的汇集点,所以,农氏腹诊法主要通过脐部和腹部的血脉跳动情况诊断妇科疾病,认为全身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在脐周龙路脉络上反映出来,检查脐周龙路脉络的变化可以诊察疾病。因此,农氏腹诊法主要也通过按压脐周龙路脉络诊断疾病。
农氏腹诊法有着较鲜明的诊断技巧与特色,一以肚脐中心划“米”字作为腹诊定位基础。正中线上方主心、胸、肺等病变;正中线下方为胞宫点;正中线左右两侧为肾点;上方两侧为火线,主两乳、项部、眼部等病变;下方两侧为膀胱,男主精,女主经血,脐左侧为血路,右侧为黄水道。二以两胁下肋骨呈八字作为脏腑定位依据。八字右侧属肝,八字右侧中点与髂前上棘中点的连线,可分上、中、下三点,为肝点;左侧属胃;正中两乳头下方的胁部两点属肺。农氏腹诊的方法包括患者的体位以及医生的布指,寻脉、按脉三个步骤。
诊腹脉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医生面对患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手中指按压脐部,观察脐部龙脉跳动的节律、强弱及浮沉。再以左手四指依次按压脐部周围相应的反应点,观察龙路脉络“勒”(血)的流动及其相互关系,并体验脉象,认为脉象变化与所主病证关系异常密切。农氏腹诊也认为,正常脐脉不浮不沉,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往来自如流利,四周的小血管向脐部来回弹动,节律强度一致。若脐脉出现异常,可见一些疾病。脐部左侧为血路,若妇人血脉由上往下行流顺利,不返回,为行经期。脐部右侧为黄水道,若脉不跳动,为黄水怪病;若右侧脉动而左侧不动,为血结于上;若左侧脉动而右侧不动,多为黄水毒引起病变。脐部脉浮乱,则为妇人月经失常,多为经期先行;脉紧有力,为内热或痛经;脐部脉跳顶指,脉流往不到点,与周围血管不交通,多见于腹部疼痛。两条火线脉数有力,为热毒内炽,属阳。胞宫点、双侧膀胱点不跳,为血脉不通,多见不孕。胞宫点左右两条血脉代表两条月经线,若两条线来回流动节律一致,则为月经正常;若一侧正常,另一侧快,主月经失调;若既往月经正常,现两侧均停止跳动,则为停经,有受孕可能。脉人上而不往下,多为白带过少。双侧膀胱点软如水样,为白带分泌过多。
腹诊
中医用手触摸按压患者腹部,了解腹内脏腑异常变化和全身状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于按诊范畴。其临床目的,在于了解腹部皮肤凉热、腹壁肌肉软硬度、腹部胀满、压痛、
肿块等情况,以及脐间动气(脐周动脉搏动)充盛与否,为疾病的辨证分析提供依据。
1、理论根据和部位划分
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故腹诊可以判断脏腑病变和全身状况。
2、方法
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3、基本内容
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1)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2)诊腹壁肌肉软硬度。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3)诊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4)诊腹部压痛。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5)诊腹部肿块。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6)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是了解肾气充盛与否、诊察全身状况的重要方法。诊察时,应密布三指(食、中、无名三指),按切脐之上下左右动脉搏动情况。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四至,绕脐充实,为肾气充盛。按之躁动而细数,上及中脘(脐上4寸处),为阴虚气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为肾气虚败。按之搏动明显,为内有积热。按之搏动微弱,且空虚无力而局部冷,是肾阳不足。按之搏动明显,局部灼手,症虽寒颤、肢冷、下利,是真热假寒;按腹两旁热,脐旁四周久按却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是真寒假热。
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尤其强调四诊合参,腹部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一部分。所谓腹部按诊是医生运用手之触觉,去切按病人的腹部,运用触、摸、按、推、叩之手法,以诊察人体腹部脏腑病变的一种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需要掌
握。
1、腹部分部按诊在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腹位于身体前部,其性属阴,内藏脏腑。由于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分属于不同脏腑,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清.俞根初云:“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一般来讲胸骨鸠尾穴以下凹陷称心下,脐上二寸(以同身寸计算)为下脘穴,脐下二寸为气海穴,以下脘至气海之间为直径划一圆周,其圆周之内称为脐周;脐周以上到心下为胃脘,脐以上称为大腹,包括左上腹,右上腹,胃脘;脐周两侧为左右腹;脐周以下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切按腹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具体如下。
(1)按心下:心下为胃脘所居之处。心下痞满按之濡,不疼痛者为脘部痞满,若堵塞而喜热饮为胃痞,给予泻心汤之类加减;饮食所伤者给予保和丸加减。心下痞满而有振水音者为痰饮,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心下按之痛,喜按,喜热饮者,为虚寒性胃脘痛,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之。
(2)按大腹:大腹部胀满疼痛,喜按,叩之鼓音,为腹气不通,大建中汤加减;大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气,可用五皮饮加减治之。
(3)按胁下:胁下硬满疼痛,用大柴胡汤或大陷胸汤加减。胁下胀满,便溏或便秘者,按之无压痛,为脾失运化,升降失调;便溏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便秘者用温脾汤加减治之。
(4)按少腹:右少腹疼痛,拒按,为肠痈,用大黄牡丹汤加减;两少腹作痛,按之痛甚,为妇女胞宫之病变,用小建中汤加行气止痛之品,少腹部疼痛,有瘕者,用橘核肾气丸加减;少腹部疼痛,无明显压痛,多为妇女月经不调,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之。
(5)按小腹:小腹拘急疼痛,尿频、尿急、尿赤者,为湿热下注膀胱,用八正散加减治之;小腹胀满尿少者,用五苓散加减治之。
此外,腹部疼痛剧烈,拒按,痞满燥实俱有者,予以承气汤之类加减。腹部积块要分清?瘕积聚,凡痛有定处,按之不移,有形可征,多病在血分,为?积,给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凡按之痛无定处,时聚时散而无形,多属病在气分,为瘕聚,给予行气温散之品。
因此,在临床上,凡是腹部的病证,一定要及时触按,查其病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综合,四诊相参,才能确定病所,明了疾病性质,了解病邪轻重,做到定性、定位的正确诊断,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2、中医腹部按诊可与现代医学触、叩诊结合进行
中医腹部按诊的内容丰富实用,通过按诊可知腹部脏腑的病变及病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现代医学物理检查也讲究望、触、叩、听,其触诊叩诊亦用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当然还要结合各种医疗器械及化验检查来作辅助诊断。临床上,两者结合使用,更能全面认识腹部的疾病。如:中医胁下硬满疼痛要与肝、胆、脾、胰等脏腑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肝胆同在右胁下部,当右胁下硬满疼痛时,若胆囊区有压痛,墨非氏征阳性为胆囊疾病;肝区叩击痛,按摸有?块者为肝脏疾患。左胁下硬满疼痛,胰脏部位有压痛,转侧疼痛不减轻者多为胰腺炎;若脾脏病变则左下腹有包块,触之痛。若胁下痛不硬满者,此为结肠曲的病变。一般来讲,大腹部疼痛要与腹膜炎、肠粘连、肠梗阻等进行鉴别;心下痛多为胃之疾患;胁下痛要与肝、胆、脾、胰、结肠炎等进行鉴别;少腹部疼痛要与附件炎、阑尾炎、结肠炎、痢疾、疝气、泌尿系感染等相鉴别;小腹疼痛要与膀胱炎、子宫炎症进行鉴别。总之,中医腹部按诊与现代医学触叩诊结合起来应用,就能做到认识疾病更准确,诊断疾病更正确,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腹部按诊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的诊察方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整理其内容,使其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存乐堂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