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女性下腹部绞痛 >> 正文 >> 正文

中医针灸其它疗法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21-11-10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所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四种:

(一)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

(二)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正,肚大而圆,口、底较小,其状如腰鼓。

(三)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

(四)抽气罐

近年来,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也有用特制的像皮囊排气罐,其规格大小不同。新型的抽气罐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又不易破碎,是现代应用较多的拔罐工具。

二、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3.滴酒法: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花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花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需注意棉花浸酒精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酒精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5.架火法: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蛊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应拔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或酒蛊内,用火将酒精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以上拔罐法,除闪火法外罐内均有火,故均应注意勿灼伤皮肤。

(二)煮罐吸法

此法一般选用竹罐。即选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的挟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三)抽气吸罐法

此法用抽气筒套住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

以上诸法,一般留10~15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多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四、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一)留罐

留罐又称坐罐,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二)走罐

走罐亦称推罐,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三)闪罐

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四)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五)留针拔罐

留针拔罐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痛经、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穴位贴敷的机理,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技术颇有相似之处。通过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对于衰老、稚弱、药入即吐患者尤为适宜。

一、贴敷药物

(一)药物的选择

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因给药途径不同,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又具有以下特点:

1.常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以引领诸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没药、肉桂、细辛、白芷、姜、葱、蒜等。

2.多选气味醇厚、力猛有毒之品,如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巴豆、斑蝥、蓖麻子、大戟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药性或熬膏使用。如:以醋调和,能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以酒调和,则有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以油调和,可润肤生肌。常用的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二)药物剂型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临床中有多种剂型可供穴位贴敷使用。如膏剂、丸剂、散剂、糊剂、泥剂、膜剂、饼剂、熨贴剂等,其中膏剂又分为软膏剂、硬膏剂。

二、操作方法

(一)选穴处方

以辨证选穴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选择病变局部或阿是穴、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治疗小儿流涎等。

(二)贴敷方法

贴敷药物之前,先对腧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敷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其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于穴位上,再以艾火或其他热源温熨药物。

贴敷穴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水疱,皆属于正常反应。

(三)换药

一般情况下,每隔1~2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到3~5天换药1次。换药重新贴敷时,可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即可再贴敷。若贴敷部位已起水疱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无菌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三、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急性病,如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腰腿痛、乳癖、鼻渊、口疮、遗精、阳痿、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蛇串疮等。此外,还常用于治未病。

四、注意事项

除遵循针灸施术注意事项外,运用穴位贴敷法还应注意:

1.久病、体弱、消瘦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以及孕妇、幼儿慎用毒性药物。

2.颜面部、糖尿病患者慎用发疱药物。

3.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以免烫伤。

4.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和观察贴敷皮肤反应。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医院就诊。

5.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固定贴敷药物

其它针法

一、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现代称为“放血疗法”。三棱针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左右,针柄稍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的针具。

(一)操作方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速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复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二)适应范围

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三)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5.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二、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皮肤针法源于古代的“半刺”、“毛刺”、“扬刺”等刺法,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现代又发明了一种滚刺筒,是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广、刺激量均匀、使用简便等优点。

(一)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三种。

(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三种。

(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叩刺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3.操作

(1)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2)滚刺: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二)适应范围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三、皮内针法(附:皮下留针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有“静以久留”的刺法。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肤以长时间的刺激,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内针的针具有两种。一种呈颗粒型,或称麦粒型,一般长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一种呈揿钉型,或称图钉型,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前一种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而后一种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针刺部位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一般多选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一)操作方法

皮内针、镊子和埋针部皮肤严密消毒后,进行针刺。

1.颗粒式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0.5~0.8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固定。

2.揿钉式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

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其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为3~5天,最长可达1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日为好,以防感染。在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二)适应范围

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疼痛等。

(三)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以防感染。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