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就形成了针灸治疗腰痛的专篇《刺腰痛论》,代表了当时中医对腰痛病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观点的认识。
我们知道,腰痛可以是主要或唯一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如现代医学之感冒、流感、胃肠疾病、肾小球肾炎、肾俞肾炎、肾输尿管结石等、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因此,使用艾灸治疗腰痛,需根据病证主次因果,如通过艾灸无医院进行检查。
1就近取穴
我们通常使用艾灸治疗腰痛,可就近取穴,选用局部疼痛点,或在局部痛点周围寻找热敏点(如命门、腰阳关、腰俞,肾俞、志室,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等穴位附近)。
例1:腰痛艾灸气海腧附近排湿A君,腰痛几年。通过按摩手法探查腰痛点,在气海腧附近找到一个点,按压非常酸痛。用艾条探查,在该点有较强吸感,但A没有感传。后又走督脉上探查,在命门、腰阳关均由较强吸感,但仍没有感传。
后定点在左气海腧痛点艾灸,10多分钟后,在右边腰部出现大片水珠。开始以为是出汗,但擦去后仍在同一部位出现,而其他部位没有出现。后改在腰阳关定点灸,就没有出现排汗情况。因此猜测是在排湿。
艾灸3小时后,A君感觉腰痛有所缓解。后没有继续灸,后继效果不明。
例2:腰痛艾灸大肠腧B君,长期腰痛,在大肠腧附近找到痛点。问其大便是否正常,回答是常年大便不成形。艾灸大肠腧,热先是传到同侧环跳穴附近,接着传到大腿,整个胆经一侧全部都很热。接着传到小腿,一直到脚后跟。艾灸后腰痛减轻很多。大便不成形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例3:腰痛艾灸八髎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女性腰痛,艾灸八髎穴附近,均由较好的效果。艾灸八髎穴另一作用是解决妇科问题。因此推测这部分的腰痛与妇科病有一定关系。
C君,艾灸八髎穴后,热先是传到整个腰部,然后沿着两个大腿传到小腿。传热量极大,不是按照经络传导,而是包裹着两条腿。艾灸后腰痛缓解。
2在腹部取穴
我在学无为灸之前,第一次体会感传的穴位是关元穴。因为在JT叔叔的《伤寒论慢慢教》中,讲到为什么关元穴是补肾第一大穴,是因为关元与两肾是相连的,并举了艾灸关元能传热到腰部的例子。
学习了无为灸之后,发现肚脐到中极一带,均由可能会发生热透传到腰部的情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只要热能从腹部透到腰部并到达痛点,均有良好的作用。
《灸绳》中周楣声老先生专门提到了阴交与中注有较好效果。周老说:
在下腹及脐旁诸穴中,特以阴交与中注,对腰骶痛的功效优异。凡正中痛者以阴交为好,或左右中注同取;如系侧腰痛则以同侧中注为好。
《灸绳》案例1这个案例,周老独灸阴交,热传到脚部,又回缩回阴交,并向上传至头顶。又复传至脚部。感觉是用一根艾条,一个穴位,把全身都灸通了。这也说明,不要拘泥于“穴位-病症”对照表。只要能找到入口,身体就会把能量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张×玉,男,43岁。慢性腰痛,脊柱变形。近月先感下肢无力,两腿沉重,寒冷过膝,渐而卧床不起。平素也有发作性头晕的毛病。为之单灸阴交,其感传过程如下:
第1次,熏灸阴交,着灸后约10分钟,灸感向下行至中极附近,即分为左右两支,向腹股沟及股内侧行进,左右两侧均停止于膝关节下方,1小时后停灸。 第2次,感传路径如前,双侧灸感均自小退内侧下至大趾尖,再渐次及于其余4趾。 第3次,灸感下达趾尖后,又逐步向上回缩,再至阴交。停留约2~3分钟,又分别向两侧腰部扩展,环腰在14椎处汇合,又立即稍行分开,沿足太阳经第一行上行,止于肩胛骨下方。 第4次,灸感仍从阴交绕向14椎,向上从肩胛骨内侧上行,由项后至头顶。停留于百会处。头顶正中之热感约有蛋黄大小。停留约10分钟再下抵睛明。 第5~6次,路径与前同,速度增快,由睛明分向左右地仓。再向后至颊车。再左右分行走向项后,进入足太阳第一行之旧路,下至臀后,在尾骶两侧进入股外侧下入左右5趾尖。 第7次,自阴交上头由背下至趾尖后,再回传向上至阴交。在绕向后背向上至大椎附近时,又左右分向两上肢外侧由手臂先至中指尖,再及于其余4指,再逐步回缩至项后,复行上头。循旧路由颊车转入足太阳第一行,而下行抵足。至此全身上下已经贯通。 第8~12次,全身上下循行路径仍与前同。下肢功能已基本恢复,腰痛消失,头目清爽。一年后腰痛及下肢无力未见复发。
《灸绳》案例2
周老还举了一个没有灸感的案例。做为初学者,碰到没有发生热的感传的人,有时候会越灸越心虚。明明自己手感很好,但患者一点感传都没有。换了几个有手感的穴位,仍然是这样,有时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手感有问题。其实灸感有多种,包括非热感传。下例是周老治疗的一个没有热感传,只有压重感的案例。
冯×俊,男,成年。腰痛,第三四腰椎轻度凸出,运动受限。痛剧时则发热(38~C上下),血沉32毫米/1小时,未拍片。至阳压痛(+)熏灸,灸感久不下传,改灸阴交,灸感仍未见发生,但觉灸处压重感十分明显,诉说好像有一块石头放在肚子上,但腰痛已减大半。止痛时间约为6小时。第二次压重感仍如前,止痛时间较第一次为长。嘱患者每日自灸,十日后,因疼痛基本消失,运动可以自如,乃自动停灸。
3远端取穴
在实操中,取穴可远近结合。远端取穴,比较抽象,不象就近取痛点或者在腹部对侧取穴这么直观。远端取穴需辨经络路线,因此需要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灸绳》中,也有许多远端取穴治疗腰痛的案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灸绳》案例3
用大椎治腰痛,可以激起经气在全身流行。
文×,男,成年。腰股酸痛麻冷,下肢无力。吹灸大椎,灸感沿脊柱下传至第5腰椎后,即分为两支,经由两下肢外侧而抵两足。当到达趾尖后即向上回传,仍至大椎。再由大椎向两臂外侧扩展,到达指尖后又行回传至大椎处,再向头部扩展。头皮皆有感应,又回至大椎处,再向下传。如此在全身循行3周,感应方渐见减弱。当时全身轻快,症状接近消失。8小时后症状又见回升,仍用原法3次而停灸。
《灸绳》案例4周老说:
古法有神仙灸,或张仲文灸腰痛法,即在左右膝关节内外侧横纹头四处同时着灸,以治腰腿肢节拘挛。曾对之进行验证,试用10余例,证明膝内侧横纹头及内膝眼与全身关节之间确实存有联系。双侧同用的功效大于一侧单用。而外侧横纹头与外膝眼的作用则不甚显著。
薛×忠,男,成年。腰痛,脊柱侧弯,双下肢酸软无力,运动受限。拍片证明为第4、5腰椎结核,长期应用抗痨药未效,乃用灸疗配合,其经过如下: 第1次,在左右膝关节内外横纹头同时熏灸,四火齐下,及大约在15分钟后,觉有氤氲之气向上扩散。继而腰部出现热感,及蚁行感,由强而弱。停灸时感轻快。 第2次,先灸左右膝关节外侧横纹头,至20分钟感应尚未见发生。随即加灸内侧横纹头,约5分钟后,各种感应又出现。停灸时,腰部可以俯仰。 第3次,先灸左右膝关节内侧横纹头,5分钟后各种感应皆如前出现。随即再加灸左右外侧横纹头,感应未见加强,也未减弱。当时又停灸内侧横纹头,感应虽未停止,但大大减弱。 第4次,单灸一侧膝关节内侧横纹头,感应也能发生,但显然减弱。随即再加灸对侧,感应立见增强。 以后即左右膝关节内侧横纹头同灸,前后共10次,症状缓解。
小结:
腰痛是较为普遍的症状。特别是办公白领,常年坐着使用电脑,非常容易出现颈椎问题。而一般出现颈椎问题,腰部也先后会出现问题,此所谓“同病相连”。
对于亚健康型,多年的非急性的腰痛,正是初学者练手的好机会。一是能否气至病所,指征非常明显。二是灸完腰酸痛是否缓解,会有明显的反馈。三是属于多年非急性病症,即使灸得不对,也不至于延误病情或起到副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vxfbjt/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