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1
患者男82岁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腹疼痛不适,阵发性,程度不剧,医院查B超提示阑尾包块。
CT表现
手术经过
病理结果
CASE2
患者,女,83岁
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扪及右下腹肿块,约鸡蛋大小,触之较硬,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未予重视。1天前患者自觉右下腹疼痛,呈间歇性绞痛,无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不适,至我院急诊就诊。
本院B超提示:阑尾根体部增厚伴头部囊性包块样改变合并周围系膜粘连:首先考虑阑尾炎伴头部囊肿形成(化脓性改变?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其它)
CT表现
手术经过
病理结果
CASE3
患者,男,85岁
患者3天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在家中出现腹痛,右下腹为主,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起初程度一般。疼痛在休息后缓解不明显,起初未重视,但上述情况未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我院B超提示:右下腹回盲部巨大囊实性包块:考虑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粘液源性肿瘤待排)。
手术经过
病理结果
概述
阑尾黏液性肿瘤属于上皮来源Ⅰ型,不同于肠型腺癌(H型)。
·以往分为良性的囊腺瘤及恶性的囊腺癌,年WHO增加了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属难以分类、交界性或难以明确生物学行为的肿瘤类别。
·发病年龄11-90岁,发病高峰年龄61-70岁。
·黏液性肿瘤有一个从粘膜增生到瘤变再过渡为LAMN,最后癌变的逐步演变过程。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防术前及术中肿瘤破裂种植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影像表现
(1)右下腹近回盲部与阑尾或盲肠关系密切的、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的囊实性肿块,以多房为主,其内可见分隔,囊壁多毛糙、部分连续性中断、可见钙化及少许实性壁结节。阑尾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性瘤实性成分较少,囊壁、分隔薄且较均匀增厚,阑尾黏液腺癌较多实性成分及囊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轻-中度强化。
(2)阑尾增粗,当阑尾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致阑尾管壁增厚、阑尾扩张及管径增粗,病灶横径15mm可作为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阈值,且阑尾炎可继发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增粗型不同级别的阑尾黏液性肿瘤难以区分。
(3)PMP(腹膜假黏液瘤):表现为腹腔内多房囊状液性低密度区,增强病灶囊壁及分隔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腹水多呈轻-中度强化。当腹腔及肝、脾周围多发类圆形囊性转移灶、囊性淋巴结转移合并腹水时,CT平扫容易漏诊转移灶,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形态及强化方式与原发灶一致。
参考文献:胡雨,阮志兵,郑星,瞿金环,罗弦胡雨,阮志兵,郑星,瞿金环,罗弦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5(01)10./cma.j.issn.-X..01.
鉴别诊断
1.阑尾炎性病变
·单纯阑尾炎阑尾增粗、形态存在,黏液较少,密度较低,根部可有肠石,但囊内及囊壁不会有钙化。脓肿临床表现为高热、白细胞明显增高等症状;阑尾壁水肿增厚明显,无壁结节,增强后明显环形强化,周围渗出明显。
·结核等炎性病变可以伴腹水,腹水密度低,无分隔条絮样强化,无腹腔种植转移,结核冷脓肿多无钙化,与阑尾不相连。结核慢性期钙化明显,伴有淋巴结钙化、肿大及干酪样坏死;阑尾黏液性肿瘤不累及淋巴结,发现淋巴结异常支持结核或其他肿瘤。
2.右侧附件来源囊性肿瘤
·肿瘤特别大或破裂时对于来源的判断有时候比较困难,需要仔细观察肿瘤实质成分与回盲部及子宫附件的关系,必要时可进行三维重建,正常形态阑尾或右侧卵巢存在,对于疾病的排除有重要的价值。
3.阑尾黏液囊肿
·阑尾黏液囊肿是指阑尾出口梗阻,导致阑尾腔扩张并黏液聚集所形成的囊性占位性病变,一般阑尾根部可见粪石嵌顿而非肿瘤性软组织,病变较小,一般直径2cm,囊壁均匀较薄、光滑,一般不超过3cm。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