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江:病人至上的纯粹医者
跟诊时间:年5月31日
跟诊专家:首都医院
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于春江
跟诊记者:吴海侠庞书丽
摄影记者:李丹
在我国颅底外科领域,首都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于春江教授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颅底显微外科实验室,完成了十余种颅底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手术水平全国领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医院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的医师在现行的医疗体制内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于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六病区主任,在目睹许多患者为了得到最好的医疗不惜在北京等上一两个月后,深感老百姓看病实在是太难了。“病人太多了怎么办?医院。”为了让更多的患者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年,于春医院的职务,与石祥恩、栾国明两位教授一起创医院。以“博医、博教、博研”为宗旨,有着独特经医院在于春江的领航下,成立六年后就挂牌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为首家纳入重点高等院校科研医院。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颅底专家,于春江是许多患者最后的希望。记者在跟诊中,就感受到了这位老教授的专业以及他“永远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从医理念。
好口碑让患者慕名
医院坐落于香山脚下,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外,距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建院14年来,医院总手术量达3万多例,80%以上为难度最高级,围手术期死亡率连续3年平均值低于0.5%,达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即使位置偏僻、路途遥远,仍有许多患者慕名来此求医。于春江的患者就来自于全国各地,而且几乎都是因为他的良好口碑而来。
患者小伟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今年上初二,头疼了一个多月,小伟的父母不太放心,带他医院进行检查,得不到诊断后,医院找于春江。
听完小伟父母介绍病况,于春江把目光转向了小伟:“左边的耳朵响吗?面部有没有麻木的感觉?”小伟都表示没有。
对小伟进行详细的询问与简单的检查后,于春江转过身,目光在片子上游走,并不时用笔在脑桥、脑室等处圈画,分析其异常之处,指出确实有点问题,但问题不大,也不是特别急。因为小伟的脑部片子拍得不全且没有不同时段的作比较,于春江并没即时下定论,而是向小伟父母解释:“是一种良性病变,我们不能完全确定有没有问题,不过即便有问题也是囊肿一类,发展得很慢。这肯定不是瘤,而且在脑子外边,没大事儿。”
关于治疗方案,于春江认为小伟的头疼症状较轻,且睡眠、肢体活动等方面正常,还是以观察为主:“观察其实也是一种方法,咱们做个影像回访,一年后复查片子拿过来,如果(脑部)本身这样,不用管,如果有变化我们再考虑处理。不要让孩子有负担,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他特意叮嘱小伟的父母,病历上记录了几个问题,要保存好以便今后对照。
小伟的父母得知孩子没有大问题,便心情放松地走出诊室。据他们介绍,小伟的伯母在医院成立的第一年就在这里看过病,是于春江做的手术,如今恢复得很好,所以他们也带着孩子过来求诊。
从陕西榆林来的朱患者也是因为听闻于春江的医术好。41岁的他从去年起出现头懵的症状,原先只是偶尔发作,近四个月,发病却变得更加频繁,看东西的视野也开始变小。医院,患者做了脑部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脑部存在鞍区占位,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囊肿。
在询问和检查患者的一些详细症状后,于春江把患者的两张片子仔细看了一遍,向他解释:“存在鞍区占位,不过拍的片子还是太少,在鞍区的这个东西是囊肿还是颅咽管瘤目前不能确定。治疗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手术。您是准备好治疗了还是需要再考虑?”
“我来找您就是考虑治疗,就是看用哪种方案。”患者早就做好了让于春江治疗的准备。
于春江给患者提出了两种手术方案,一是鼻腔镜经蝶手术,二是开颅手术。他用笔在患者的片子上比划,解释到两种方案的优缺点:经蝶手术的好处在于不需开颅,可以把囊内瘤物去除掉,不过囊壁这一块还留在颅内,复发几率比较大;开颅手术,其实也不可怕,从额前这进入到鞍区,可以把囊壁切除掉,复发几率小。
患者的妻子关心手术的风险,于春江表示,手术风险不是特别大,因为肿瘤在鞍区,而且看上去边界还算清楚。
因为对于春江的信任,患者和妻子并没有太多犹豫,当即就表示接受手术。在随后的交谈中,于春江才知道,他是其他患者介绍过来的。他的一位朋友也是于春江主刀做的颅内肿瘤切除,效果很好,所以推荐他找于春江就诊。
于春江曾说:“一两个病例说明不了什么,一两年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有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终其一生为病人着想,才能建立真正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他的行动为这一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脑科疑难病患者最后的希望
医院的首席专家,于春江的患者大多把他当作治疗的最后希望。在手术上,于春江至今已完成各种颅内肿瘤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斜坡肿瘤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90%,大型听神经瘤手术0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96%,面神经保留率达95%,手术水平全国领先。而且,面对各种脑科疑难病症,于春江总能清晰明了地做出诊断,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王女士的医院过了69岁的生日,因为颅底的软骨肉瘤,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他已经做了3次开颅手术、1期化疗、31次放疗,最近一次手术就在不久前的4月底。
据王女士介绍,最近这次手术后刚出院,父亲的状况还好,但没三两天就开始头疼,从一开始的头前部疼到后脑勺也疼,而且因为颅底和鼻腔被打通,颅底的软骨肉瘤似乎往鼻腔方向生长,致使鼻子流血水、呼吸困难,目前父亲只能靠止疼药和安眠药维持睡眠,一个多星期也就睡了一个来小时。看着父亲饱受痛苦折磨,正医院却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她特地来医院找于春江咨询。
“才八九个月就已经做了三次手术?它会长这么快吗?”患者的病情让于春江感到有些吃惊,他转过身去,仔细地观察着片子。这时,学生把王女士带来的一张化验单递给于春江,上面显示,肉瘤的细胞活跃度指标已经到了50%,而对于这种细胞来说,超过3%就已经算是比较活跃了。
“那边医生说相对来说还切的比较干净,但是切不干净了。放疗做了31次,大夫说不能再做,因为已经到边界了。现在它长这么快,我们都很害怕。”王女士对父亲的病情忧心忡忡。
放疗用过了,化疗也用过了,肉瘤还是发展得如此之快,这让于春江思忖了好一会儿。最后他还是建议给患者做化疗:“像这种瘤长得比较快的病人,要是碰上合适的药物,反应会比较好一点。医院神经化疗科有个张俊平主任,你找她看一下,她在国内神经瘤的化疗领域水平很高。”
王女士担心父亲身体虚弱,受不了化疗带来的反应。
于春江解释到,化疗用的不一定是细胞毒性药物,有对患者反应不强烈的药物。“最关键的是,我觉得这么短的时间内再做一次手术,真的是对病人不太好。目前肿瘤占位的情况不是特别明显,但细胞代谢太快,我们先看有没有药物能抑制一下,如果还是长,那再找我做最后一次手术。”
考虑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正合王女士的心意,她连连称是,对于春江的方案表示赞同。
王女士走后,于春江向跟诊记者介绍,来科室的很多患者都是这么一个特点,在其他地方做过两次、三次手术,最后还是复发。而面对各种疑难病症,于春江总是会给患者想办法,尽力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曾经有一位在奥地利经商的华裔患者,因为脑肿瘤找到于春江医治。检查发现,患者的脑肿瘤在颅底区,这个位置毗邻脑部重要结构,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禁区,肿瘤全切除颇为困难。更麻烦的是,患者的肿瘤不仅大,而且形状不规则,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脑内重要组织和视神经,导致失明甚至生命危险。也正因如此,奥地利的医生不愿为患者治疗,他们只能跟患者一家表示很“Sorry”。
这位几近绝望的患者最后经人介绍来北京找到于春江。于春江没有推脱,在仔细考察患者的病情后,他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手术治疗方案,并于几天后成功地为患者切除了脑肿瘤,切下来的瘤子最大直径差不多有8厘米了。患者恢复一医院复查,头部影像片出来后,奥地利医生拿着术前、术后两张片子一对照,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说:“中国医生,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所谓纯粹的医生,就是完全为病人的利益着想,把病人疾病的治疗放在第一位。”多年的外科生涯,并没有让于春江的从医理念受专业所限。在他看来,外科医生也只是比内科医生多了一种治病的手段,而无论是哪一专业的医生,都必须去掌握一个病的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给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
年轻的白姓女患者右耳耳鸣近一个月,听力下降,医院做的MR检查结果为: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突向内听道内,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不排除外听神经瘤。
于春江看完患者的片子和检查结果,告诉她:“这个诊断很明确,我们叫神经鞘瘤,简单来说叫听神经瘤。这个瘤子已经长到了1.5厘米,你这么年轻,这个瘤还会长,长大了以后你的小脑半球就会受压迫。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面神经的保留,所以要早点做手术切掉。”
“这就要手术吗?伽玛刀做行吗?”患者对开刀的手术还是比较害怕,她更愿意接受当地外科医生向她推荐的伽玛刀手术,因为听起来无创伤、更安全。
“我建议本病例不采用伽马刀治疗。”听说患者想通过伽玛刀治疗,于春江当即表示反对,“对于面神经保护来说,照射剂量小了瘤子除不干净,照射剂量大了会损伤面神经,而迟发的面神经损伤不可逆。你这么年轻,面瘫、嘴巴歪了以后将不太好治疗。”
患者并不知道伽马刀也会损伤面神经,于春江给她进行了科普:伽马刀是一种射线,从不同方位选择性地集中到病灶上,使肿瘤组织受放射线照射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如果面神经损伤,它将是迟发性损伤,短期没有问题,但之后会出现问题,比如放射性反应。“而通过做手术可以直接切掉瘤子,万一留了一小片,它也不会再长,我们有很多类似的既往病例在观察随访中无明显增长及复发。”
“于教授您可以亲自给我做手术吗?我是专程慕名而来。”患者比较关心手术的安全,她希望于春江能为自己的手术保驾护航。
“没问题!”于春江爽快地答应了,淡定利落的谈吐里透露着高度自信:“实际上同一科室的主任也做得不比我差,但你如果非要我做,我也没问题!”
在之后的采访中,于春江也谈到了他对这位患者治疗的考量:伽马刀其实是岁数大了才用,比如说是60岁的老太太,那可以考虑。但对于一个30岁的年轻姑娘,一定要考虑她的长期治疗效果。用伽玛刀后很可能导致姑娘以后面瘫,对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很大影响。
于春江总是这样为患者考虑,获得了许多患者的赞誉。其中一位巨大型垂体瘤腺患者,医院,寄希望于手术切除。来到医院后,于春江认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于是反复向患者解释与劝导,使得患者接受药疗后不仅两个月就痊愈了,并且节省了一大笔钱。患者后来在寄过来的感谢信里写道:“医院的医师惟利是图,只知道赚钱!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医院也有很多像于春江教授这样病人至上、丹心仁术的好医生。”
“一个好医生一定是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能搞放射的就只顾着给病人放疗,这就错了。要永远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看你医生自己会什么。”于春江说。
授衣钵,建学科
“嘀——嘀——嘀——”。随着心电监护仪发出持续的、有规律的提示音,一台肿瘤切除手术正在医院7号手术室中进行。出完门诊的于春江此刻正坐在手术台边,左手拿着显微尖镊,右手拿着显微吸引器,透过高清手术显微镜,探入患者脑部,靠近三脑室后的肿瘤所在处。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16岁的男孩,检查发现,他的第三脑室后部出现占位性病变,很有可能是生殖细胞肿瘤,但不排除为其他疾病。从行颅脑MRI片子来看,无论是前后、上下还是左右看,肿瘤都处在脑部的正中间,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主治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是通过右额角开颅探到侧脑室,再到三脑室,从而切除三脑室后面的肿瘤。
通过显示器画面,记者可以看到于春江正一步步向着肿瘤所在处进发。很快,他就通过脉络裂缝通到肿瘤位置,完成了手术中的关键一步——显露肿瘤。手术的余下部分将由医师曲彦明继续完成,他是于春江在医院的第一位博士生,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在十几分钟前,于春江还刚刚指导完他另一位学生的经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手术:患者也是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位于鞍内、鞍上并侵袭海绵窦,部位深,与垂体、下丘脑、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双侧海绵窦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高的难度和危险性。
“放手不放眼。”这是于春江带学生的一大理念。他不仅会在手术中进行观察和指导,还会进行术前会诊与术后查房。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治疗全程跟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脑外科是一个精而专的领域,作为学生,首先要真真正正地喜欢这个专业,扎扎实实做研究,在临床中积累经验;另外就是需要有一个好老师,有的年轻医生放手他去做手术时,往往心里没底,但后面站着一个好的老师,他就踏实了。所以说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医生。”如今的于春江已经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医院院长闫长祥就是他一手培养的学生。
这几年,除了教学,医院的学科建设与研究。一方面,他着力于把医院重点学科——神经科学打造完整,譬如,目前有针对脑肿瘤疾病治疗的颅底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外科和颅咽管瘤专业组,有针对脑血管疾病的脑血管外科和血管介入科,有针对功能神经疾病的癫痫中心、功能型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另一方面,他还通过积极与权威基础科研单位的合作,结合自己几十年临床治疗的难题和感兴趣的科研课题,为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这一切的关键是什么?是人。”于春江清楚地知道,医院想要生存发展,只能靠医疗服务质量,而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
年,凭着过硬的医疗质量和临床研究水平,医院被正式纳入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教学体系,正式挂牌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科研立项、研究生带教、医疗人员职称这些问题也得到更为妥善的解决。
“下一步,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创立之初,医院的目医院,成为中国的梅奥,至今为止,于春江的这一目标也没有改变过。
编审:罗辉
于春江,首都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首任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首任三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并被誉为“专业委员会元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现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二十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关于神经肿瘤相关课题的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篇。SCI收录文章60余篇,获部、市、局级科技进步奖13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专长:垂体瘤、听神经瘤、岩斜区肿瘤及各种复杂疑难颅内肿瘤的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全文属“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人民好医生组委会联系
rmhys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