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是薄智云所创,主要是在腹部取穴(腹部经络分布有任脉,肾经,胃经,肝经,胆经,带脉),大部分穴位还是在十二正经里面,主要是薄老将十二正经中的几个穴位联合一起使用,组成新的名称,比如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主要的作用是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等等的功效。倘若没有接触过腹针,便会往中药的附子、肉桂等方面考虑,当初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便是如此。
薄氏腹穴分布区域相对局限,穴位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临床的中还是加用正经的穴位,但是,根据薄氏腹针理论,每个薄氏腹针穴位就是一个拥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立体”穴位,也就是说,一个穴位,刺激的深浅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同一个穴位,根据针刺的深浅,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则调脏腑。除开中间“调节经络”的这个层次与经络系统关系密切以外,根据薄氏腹针特殊的取穴理论,在腹壁浅层,还分布着一个类似“神龟”的全息影像,用于调节外周系统,专门针对“筋骨”病痛。这种方法被称为“定位取穴法”,是腹针疗法中的重要取穴方法。
腹针的优势在哪里?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个人认为腹部就像是人体的一个枢纽,保持上下之间的一个平衡,让其该升则升,该降则降,枢机条畅,百病无所生,个人在用中药材的时候也会经常将养护脾胃之药考虑其中,脾胃养好后枢纽运转,保持相对的平衡运动。1、取效快(脐周)腹部作为先天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储存着我们先天体质的大量信息。同时腹部又是人体脏腑器官最多最集中,经过与集聚交会的经脉最广泛,分布于此的腧穴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利用腹部的经络来调控人体的脏腑机能其路径最短,效应亦最快最直接,医者通过脐腹部施术,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医者临床上辨证精,取穴准,组方合理,调治恰当,即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2、安全“腹部深似井,背部薄如饼”,故在腹部进行针刺治疗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落藏归元针针刺的深度只扎在皮下脂肪层,深不过肌层。这是落藏归元针针刺的有效层次,不会伤及器官。3、无痛腹壁肌肉和脂肪均比其它部位厚,且没有大的神经和血管分布,所以腹部的疼痛感比较模糊和迟钝,故针刺时常感觉不到疼痛。落藏归元针强调:“刺至病所”,就是把针刺到特定的部位,便可达到治疗的目的。不像传统针灸的“气至病所”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要求操作者手法轻巧,可以采用套管进针快速进针,更加确保无痛。4、简单易学本疗法取穴少,只需十余穴,且定位和进针容易,手法简单,使用落藏归元针只要求定位、方向以及深度准确就能扎出来疗效,不需要提插捻转等手法。5、疗效明确落藏归元针是针灸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凡是传统针灸能够治疗的疾病落藏归元针都可以治疗,另外落藏归元针调补的作用特别突出,对一些正气不足,过度虚损,久病体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各种慢性病,以及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骨性病,妇科病,男科病,更年期综合症都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落藏归元针不但对于各种急、慢性病效果很好,在美容美体塑形,养生保健行业发展空间也是巨大的。基本的处方有那些?根据薄氏腹针理论,在腹壁深部,还有一个专门针对内脏系统调节的体系,该体系来源于后天八卦,被称为“八廓辩证取穴法”。以神阙为中心,离火、坎水、坤地、兑泽、乾天、巽风、震雷、艮山等分布在上下左右等8个不同的方位,具体各个方位所在的穴位深刺,则能分别针对心与小肠、肾和膀胱、脾和胃、下焦、肺和大肠、肝与中焦、肝与胆和上焦的病变。①天地针: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有配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②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其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③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和外陵。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④调脾气:双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⑤风湿点的疏泄: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定位取穴时上风湿点与肘部相对应,下风湿点相当于人体膝部。采取浅刺调节肘、膝部的局部病变。循经取穴双上风湿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风湿点位于四个廓区,所主脏腑与人体腹腔内的内脏相对应。深刺上、下风湿点在调节脏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在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1)、八廓取穴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扬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另外,治疗由于肾水亏损,肝阴不足引起的阴虚诸症,在调补任冲脉的同时,配双上风湿点,可柔肝养血,平衡阴阳,化解诸虚火上扬之症。(2)、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辨证不当可给病人造成不利,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个人习惯性的将“天枢穴”也加入治疗中,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直刺1-1.5寸。做艾疗的时候也是将天枢与神阙穴一起合用,可以考虑作为一个养生保健的处方。腹针的适应症是那些?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较大地依赖于人体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但由于其操作以腹部为主,故使其治疗病种亦有所受限,其适应证主要为内因性疾病,即以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等。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4、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腹针的禁忌症是那些?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目前发现腹针治疗疾病的范围。分享案例3例妇科病
减肥
与规培殷丹师姐共同完成
(在科期间,通过加用腹针治疗,发现腹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疗效理想,倘若同时配合董氏奇穴效果更加)
妇科病
结语:针灸是中医学中相伴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洗刷,始终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栩栩如生,绽放着它的光芒。腹针是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与我们传统的中医学息息相关,是以中医学为基础,指导开展腹针。腹针是与时俱进的,很多新穴也是需要我们很多人去发现的,从而更好的治疗疾病,通过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去完善治疗疾病的方案,让更多无毒无害的针灸治疗成为一种时尚,应用到更多的临床科室,成为一个辅助手段,多渠道的治疗疾病。
我们医务工作者的目的很单纯,都是为了将疾病治愈,给患者一个健康的身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不论是学习哪家的学派,归根结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病治好,尽管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不一样的,都终究会是殊途同归,都会回到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安忆默与你医路相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