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号那天,我接到老婆打来的电话,让我赶紧回义乌看病。”昨天,医院病床上打点滴的老杨说,就在那天,他才知道自己莫名出现的腹痛,很可能是中毒了。
祸起用了20几年的锡壶他将祭祖剩下的黄酒倒了进去事情源起家里一只用了20多年的锡壶。
网络资料图
今年过年期间,老杨一家要祭祖,于是拿出了自家酿的黄酒,祭祖完毕,他将剩下的八九杯酒倒入锡壶。
“以前,多下来的黄酒第二天就被我喝了,这几年酒驾查得厉害,我喝酒少,盛在锡壶里的酒倒了可惜,就被我老婆拿来当料酒,每次烧菜时放一点。”老杨说,一家人吃了1个多月,3月底,三个人都开始出现阵发性的脐周绞痛。
“肚子痛起来真要命,我儿子更厉害,还呕吐、腹泻好几回。4月1日,医院看病。”老杨说,一开始怀疑是消化道的问题,以为是肠胃炎,还怀疑是阑尾炎,后面都排除了这些可能性,第二天当地医生再次为他们做了血液检查,显示儿子和妻子的血铅指标竟然高达微克每升,属于铅中毒。
在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普通人的血铅高于、儿童高于,即可确诊铅中毒,老杨一家三口的指标都接近,需要马上住院排铅。
医院没有药物,院医院职业病科主任李国辉,安排老杨一家转院杭州。
锡壶铅含量超标多倍4月8医院,老杨一家正进行第三天的排铅治疗。
“要彻底排出体内多余的铅,需要4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出院休息一段时间后,老杨一家还要来住院3次。”李国辉主任说。
让老杨一家中毒的锡壶,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在他们确诊为铅中毒后,锡壶也被送去检验,结果发现重金属铅超标多倍。
锡壶的材料主要是锡铅合金,而且铅含量很高,使用锡壶盛液体,无论是酒还是水,铅会慢慢溶解到液体里。
杨大伯不禁疑惑,这把锡壶已经用了将近20年,以前他也拿锡壶盛酒喝过,一直都没事,为什么这次会中毒?
李国辉主任医师解释,以前用锡壶盛酒,短期内就喝掉了,可能症状不明显。但这次不一样,酒在锡壶里盛了一个多月,长时间盛放,期间溶解到酒里的铅含量也会增高。而杨先生一家每天烧菜使用锡壶里的料酒,虽然每次加的量不多,但长期微量积累,导致体内铅含量慢慢增加,最终导致铅中毒。
“铅是自然界蕴藏在地壳中的一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可通过吸入、进食和皮肤进入人体。铅在人体内有个蓄积的过程,所以,早期的铅中毒,人体可以毫无症状,等到有症状了,往往已经中毒比较深了。
”铅中毒最典型的症状是腹痛,通常是脐周的部位,因为铅会导致人体的小肠麻痹,此外,还会引起贫血、肝功能异常、溶血等反应,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功能受损,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和正常呼吸。
他曾接诊过一位蓄电池厂的工人,也是铅中毒住院,最后呼吸肌乏力,只得靠呼吸机维持。
李国辉主任医师说,人体自然排出重金属的量十分微小,95%的铅会沉积在骨头里面,半衰期20年,不采取措施,单是迷信民间的排铅食物,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排光。
一般人血铅含量超标,可以通过驱铅治疗,让血铅指标恢复到正常值。经过几天的治疗,杨先生一家目前病情稳定,如果后续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就可以出院了。
烧银元宝也有可能导致铅中毒不明原因多动、腹痛要查查血铅李国辉主任平时与各类职业病患者打交道。
除了用锡壶盛酒喝导致铅中毒,还接诊过好几位与冥纸、银元宝有接触史的患者,一查,也是铅中毒。
“这些患者有的是冥纸、‘银元宝’加工厂的小工,有的是专门清理焚烧后祭品垃圾的工人,还有集中扫墓的普通百姓。”李国辉说,祭祀用的银元宝可能含铅,焚烧后黄色的灰就是残余的氧化铅,由呼吸道吸入后就可能铅中毒。
李国辉主任提醒,平时要让孩子少接触含铅的塑料玩具、颜料等,一旦出现多动、腹痛等症状,又查不出病因,一定要重视,医院做个血铅检查。
预防铅中毒要注意三方面
如何预防铅中毒?李国辉主任总结了几点预防措施:
1、防止铅中毒应该在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下手。不要把报纸等印刷品包食物;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洗净,能去皮的尽量去皮;尽量选用无铅化妆品、染发剂等。
2、不要在汽车往来多的道路附近散步,因为汽车尾气和道路周边的土壤中就有大量的铅存在。
3、膳食中应包含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蛋类、瘦肉、家禽、鱼虾、黄豆和豆制品等应占1/2以上。
4月11日
二月廿六
明日天气:阴有时有阵雨17℃~24℃
联播快讯InternationalDomestic1、最近宁波的天气有点“疯”昨天热出新高度昨天,市区的最高气温达到28.4℃,而余姚更是达到32℃,刷新宁波入春以来的最高气温。是不是感觉还没来得及穿春装,就要跨进夏天了?你想多了,入夏的脚步并没有那么顺利。明天开始受降水和冷空气影响,气温会逐渐下降,4月14日最高温21℃,4月15日跌破20℃。
猜你喜欢?你的肺功能好不好?用一根火柴就能知道!
?冰箱有异味?一块馒头片就解决!这些除味方法,天然又健康!
?早餐喝什么最适合你?看完这篇恍然大悟……
来源:杭州日报、浙医在线、中国宁波网、宁波气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小编说:重金属中毒无小事,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点个警醒的大拇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