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引绵水上山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获得土地自主权的人民群众,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首先集中到改变境内干早缺水的生产条件上,大早逼民大治,先后在年、年、年等大早年的威逼下,从绵河不同高程取水,兴起三次大规模引绵水上山活动,坚持不懈地改变着临水受早的生产条件。
年兴起的引绵水上山活动
年遭遇大早,且秋早尤甚,秋季降水量仅18.1毫米,山田墙情流失,严重威胁冬小麦播种。是时刚刚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县委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带领全县人民担水种麦。时任县委书记傅积意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参加北关村担水种麦。在担水途中,傅积意等县委领导不断听到群众的议论:“担水流大汗,开渠也是流大汗,反正都是流汗,担水流汗流不尽,开渠流汗还有个指望哩!”县委领导听到群众的议论,顺应民意,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分别在绵河左右岸,以不同的方式首次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展开了大规模的引绵水上山活动。
绵河左岸有北张村和铺上两村合作兴建于年的人民渠(今人民灌区西干渠前身),渠自绵河庄旺村下引水至北横口,全长6公里,渠宽0.8米,深1米,浇地余亩。在担水种麦中,人们看到人民渠灌溉的土地,水足墙好,适时播种,出土的小麦绿油油,而担水播种的小麦大面积不见出土,激发起群众接长扩建人民渠的愿望。地处“人民渠”下游的北横口、南河头、石疙垯、润沟、长岗、罗庄、石棋、南固底、北固底、威河西、冶里、南防口、东高家庄等十多个村庄,相互串联、协商,欲联合拓宽接长“人民渠”。他们的行动得到县委的支持,随即成立“人民渠”接长办公室,由县水利科副科长冯瑞才任主任,科员田沛林任副主任,韩毯子(石棋村人)等为成员,各村选派一名村干部领工,根据各村受益面积摊派用工与粮款,实行包段施工方式,兴起“人民渠”接长施工高潮。从年10月1日至年3月,发动余人,持续两年零五个月,完成第一、二期工程,通水至东高家庄。
绵河右岸有微水、南河头、石圪垯和翟家庄等村合作兴建于年的民主渠(此为最初建成的民主渠,境内称之为底线民主渠),渠自甘绵汇流处南横口对岸翟家庄村西引水至微水,渠长9公里,宽2.5米,深1.2米,浇地余亩。在左岸拓宽接长人民渠开工后,民主渠下游村庄改建接长民主渠的呼声很大,县委听取群众的意见,遂派出测量人员,将渠线抬高3米,从南横口与南张村之间接水至北王庄,规划渠长42公里,可浇地1万余亩(此渠境内称中线民主渠)。县委组织受益村庄余人,施工不到2个月,在基本完成渠道开挖任务之时,得知民国间南横口村马作霖曾组测完成一个《绵右渠工程初步计划》,遂派人深入到南横口村调查了解情况。其儿子马全靖,儿媳许喜秀深明大义,献出图纸。
消息一传开,干部群众反映强烈,许多人讲:“前人敢搞这么大的工程计划,难道我们就不能把它变为现实吗!”县委从马作継组测的工程《计划》中受到启示,从群众的呼声中进一步坚定了开大渠、广浇地的信心,遂将情况向石家庄地委进行了汇报。地委书记梁双壁与军分区领导,同县委书记傅积意井陉原县委书记傅积意,从革命战士到治水功臣、干部楷模!、县长路玉明、副书记董明道、副县长石重三等一起,亲赴娘子关、苦泽关(两地均在山西境内)察看引水口水源,沿途观察山势地形,详细分析引水上山的可能条件,使地、县领导的思想趋向统一。县委果断做出兴建绵右渠的决定,并宣布已开工的“民主渠”停工,遂将原班人马调至绵右渠工地,以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于年3月8日由县统一组织展开创建绵右渠的活动。
创建绵右渠声势浩大,县成立绵右渠施工司令部,以军事化编制指挥施工。由于灌区工程涉及井陉、平山、获鹿与矿区等“三县一区”受益,始由石家庄军分区副政委施正福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三县一区”指派领导担任副司令员与副政委,井际县任职成员执行第一线指挥。根据施工需要,下设政治处、参谋处、供给处等三个处。政治处兼有办公室职能,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参谋处兼有安全保卫职能,主要负责劳力支配与技术指导;供给处负责物料供应与生活管理等。民工以团、营、连编制,初以高级社分团、营、连,自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后,以社、队组编团、营、连,根据社队大小与施工需要,人员兼有合并与穿插。
为了便于施工指挥,指挥部建立8个工区,作为指挥部派出机构,分段指挥施工。公社成立前,各村由村长带队。公社成立后,公社书记与大队长带队施工,时称“一帅四将出马”,即县、社、队三级,书记为帅,政(行政一把手)、青(青年团书记)、武(武委会主任)、妇(妇女主任)为将,带领群众引水开渠。
在时间安排上,以农时季节确定上人多少,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形成集中突击(时称“大兵团作战”)与专业队施工(农忙时留专业队攻克重点工程)相结合的施工方式。夏秋季节,对隐洞、渡槽、倒虹吸等重点建筑物,组织专业队常年施工,以保证艰险工程不误工期;冬春集中力量突击施工,数万人开赴工地,搭工棚,住山洞,啃窝头,顶严寒,冒风雪,艰苦奋战。
分发自编抬筐
创建施工,白手起家,一无所有,县委曾组织捐献活动,全县共献树木棵、料石余立方米,各种工具3.8万余件,厂矿企业、机关学校捐资万元,石家庄市各兄弟单位捐款1.3万元。同时,群众自带工具、自理食宿参加施工,全县捐献物料及资金共达万余元,占第一、二期工程总造价.9万元(是时造价未计入用工)的44%,为绵右灌区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施工需要石灰、水泥、料石等建筑材料与火药、引芯等爆破材料,群众先后自找资源,就地取材,在工地建起水泥厂、火药厂、石灰厂、石料厂、荆编厂、铁厂、木厂等,共生产石灰余吨、水泥吨、料石14万立方米,自制引芯14万余根,自编抬框、自煅锤、錾、镐等工具78万余件,解决了工程部分用料和工具,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拱券渡槽施工需要大批撑木和架板,负责物料供应人员,四处求援,分头租借,先后从铁路部门借来枕木,找厂矿企业借来杉杆架板,创造条件完成施工任务。特别是在史家沟渡槽施工中,桥高22米,长50米,跨度15米,仅搭架就需木材30余立方米,搭架所用木材以及吊装倒链,全从四处借来,顺利解决了渡槽施工的架木与吊装机具。施工中,群众自带锹、镐挖渠,抢锤打钎开山,肩扛驼驰运料。是时经济与技术条件无力兴建难度较大的建筑物,坚持选线“宁绕十里山,不钻一里洞”;“宁绕万米坡,不架一座桥”,“劈山成渠,不做砌垒”,绕山开沟不防渗,简易通水。
创建施工,没有掘进隐洞经验,对绕不转的山头多劈岭开槽而过。先后劈山峡17公里,占总干渠和右干渠第一期工程总长的68%。
在渠首工地上,遇上由水中矿物质凝结而成的皇姑石(又称绵羊石),色黄质柔,遍岩石孔,锹、镐刨不动,炮轰冒白烟,施工十几天,只划破几块山皮。面对软硬不吃的皇姑石,承担开挖任务的米汤崖施工营桃林坪施工连停工谋策。连长陈富瑞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黄药包爆破敌炮楼,他召开诸葛亮会分析说:“放炮冒烟不开石,是因为石孔多,透风跑气,炸敌碉堡三面凌空能行,难道就炸不开这皇姑石吗?”大家散去,已经深夜12点,他睡不着觉,天还不亮,他就去敲开商店门,用自己的2尺布票(是时凭布票购布)买来白布,用针线缝成针眼粗细的布袋,装药插捻,封闭在炮眼内试验,结果药力仍未发挥出来,虽未试验成功,却对大家启发很大,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用白布装药虽比将药直接装进多孔的皇姑石炮眼里密封些,但还是透气,咱何不找竹筒装药再试。”果然试爆成功,经过十多天的鏖战,在软硬不吃的皇姑石崖上,终于打开了总干渠第一道关口。
劈开黄姑石建起节制闸
地处阴坡的冷栈工地,终日不见太阳,行人过此,盛夏之季亦感阴森可惧。栈顶有滴泉,水透石层顺崖而溏,开工正逢初春,积冰未化,人未上山先打颤。在这里施工的民工,穿着补丁衣,吃的窝窝头,脚蹬布纳鞋,腰系绳索爬上冷栈抡锤打钎。钢针换了一根又一根,光冒火星不进眼。他们遇上的是火钢岩,民工的手震裂了,好不容易打成的眼,又被滴泉灌满,炮眼打多么深,水灌多么满,纸捻不能用,大家就用苦管穿捻防水,可是进度还是落在其他工段的后面。司令部调兵遣将,从各团连精选了84名神锤手,到冷栈会师,使之成为开凿绵右渠有名的“群英会”。在打钎比赛中,台头营台头连许黑狗井陉许黑狗曾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等亲切接见的绵右渠排险英雄、许日章创出在火钢岩上8小时打眼12.6米的打针高纪录,被誉为“赛风钻”和“打钎能手”。神钎手会师冷栈,保证了工程按期完成。
大官山直岩陡立于绵河右岸,隔河难于靠近,承担劈山任务的北平望施工连民工赤身跳进初春依然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架起浮桥,借桥来到大官山下。山陡如削,无立足之地,连长杨喜奎带领几名精壮青年,从邻山绕到大官山顶峰,打下铁统,将大绳的一端挂在铁统上,自己带头系绳下崖,抢锤打眼,爆破开出平台,继而开出能立足的陡岩小路,带领全连民工,步步纵深扩展,将大官山劈成人工山峡。
大愣山,又名五龙山,五条龙山岭聚首蜿蜒屈伸,渠道要从五岭腰间通过。初春三月,山上积雪依然未化,且岩石斜插,不能立钎打眼。
斜插的山石相互隔离,放一炮仅开半截立石,工程进度缓慢。台头营担负攻坚任务,他们创造出打抬眼,放小炮开面,人工挖炮洞、放大炮的开山方法,一炮开石余立方米,工效翻番,3个月完成开挖任务。
百花山,一座鹰嘴头型山岭伸向绵河,台头营拦腰削平山岭,开出深达40米的山峡,引
流而过。开工初始,峡道较浅,出渣容易。
腰系保安绳激战大官山
随着工程的进展,石峡一天比一天加深,炮后山石松散,掀动底部山石,上面活石下滑,施工十分危险,且出渣需肩扛石块,脚蹬人工垒成的石阶攀岩运石。石阶仅有一脚之路,一步滑行,就会掉下山崖。全营民工不畏艰险,奋战天,穿过百花山。
许黑狗
坚持“宁绕十里山,不打一里洞”,也避不开无法可绕的陡峰山障。这一时期共打隧洞57个,总长1.6万余米。开始,采用进出口同时掘进,加快穿山任务。可是在每一洞口的施工中,洞内工作面小,站不开人,每洞口日掘进只在1米左右。台头施工连许黑狗和许日章等,对待不同的岩石摸索出梅花排眼和横直布炮等掘进法,并灵活变化直斜炮眼,将开凌空面与剥石相结合,使人工掘进隐洞有两个动口日进2米提高到6米,这一方法在全工地推广后,加快了隧洞掘进速度。
洞进度加快后,随着随洞进深,炮烟排不出,为了缩短排烟时间,在没有通风设备的情况下,大家又摸索出灶式排烟法,即在洞口砌筑烟肉,用土坯和石块将风道砌伸洞内,爆破前灶内点火,爆破后借冷热空气对流作用,将炮烟迅速排出,争得了掘进时间。同时,井陉三矿组成援建小分队,自带电风钻帮助施工,加快了隧洞掘进速度。
坚持“宁绕万米沟,不架一座桥”,也避不开深涧大沟挡路。跨沟建桥就地取材,用石块砌垒实腹式渡槽。在总干渠跨越百花山腊石沟砌垒渡槽,将基石压碎,民工编出顺口溜:“七号桥,八号桥看着不行向里挪”,不得不挪入里掌架小桥。采用绕涧转山架小桥的办法,跨越数百条沟谷,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未完待续)
本文转自井陉县水利志(新华社出版)主编李其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zxfbjt/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