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去世的消息刷爆网络,大家都表示震惊,不敢相信。确实,一直以来,李咏都是阳光正面的形象。之前也一直没听说他生病的消息,突闻他因癌症去世的消息,真的让人难于接受。
李咏老师一路走好!
癌症有时真的让人防不胜防,疾病不知哪天就找上门,但我们也不要因此悲观自弃,该预防的去预防,该筛查的去筛查,该治疗的去治疗,不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降低患癌的风险,尽最大可能去筛查去早期发现癌症;不幸得了癌症,尽最大努力去治疗,争取最好的结果。
癌症是什么?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又似乎知道那么一丁点,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真要认真问起来,压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癌症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不然也不会一谈癌就色变。人们对某样东西产生极度恐惧,要么是对其太了解,知道它的可怕之处,要么是根本不了解它,对其缺乏基本认识,人们总是敬仰或害怕未知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因为缺乏了解,所以反倒不害怕,所谓无知者无畏。谈癌色变正是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确实有让人害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对癌症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人们往往只知道癌症的可怕之处,却并不知道癌症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
想要谈癌不色变,要从认识“什么是癌症”开始。
肿瘤按照它的性质可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交界性肿瘤。
大家要牢记一点,所谓的癌症是普通民众对恶性肿瘤的一种通俗叫法,如果可以的话,不妨抛弃癌症这个通俗叫法,跟着医生一起称为恶性肿瘤,这样概念就更清晰了,不容易弄混。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其名称后面都一定会带有癌或肉瘤字样,比如淋巴瘤,尽管没有癌肉瘤字样,但它可不是良性肿瘤,没有所谓良性淋巴瘤之说,它是名副其实的恶性肿瘤。又比如白血病,它可不是一般的病,尽管没有癌字,它是真真正正的恶性肿瘤,当然老百姓会俗称它为血癌。听起来似乎还是有点乱,其实肿瘤的命名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必细究。在具体细节上,建议普通民众不要只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遇到此类问题一定要咨询肿瘤专科医生,千万不要想当然地望文生义错判病情而延误治疗。
1.必须彻底戒烟。这真是老生常谈,你听烦了,我也谈厌了。吸烟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必须坚决戒除。不吸烟的人要劝阻周围吸烟的人,拒绝二手烟的伤害。
2.不喝酒或偶尔少量适度喝酒。白酒等烈性酒则要尽量避免饮用,能不喝尽量不喝,实在要喝,一定要控制量,偶尔少量饮用。
3.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怎样才算超重?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即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指数18.5~24.9属正常健康体重,低于18.5为低体重,25~29.9为超重,大于和等于30为严重超重或肥胖。
4.坚持运动,避免久坐。久坐缺乏运动,带来超重肥胖问题,增加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发生风险。建议每工作1至2小时,起来活动一刻钟。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以上运动,每周至少分钟运动。
5.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群,晚睡熬夜司空见惯,短期内看不出伤害,时间一久,问题就来了。建议成年人每天要保证6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当然视具体情况可略有调整,关键是不要熬夜。另外,睡眠不要开灯。
6.避免不合理的饮食,要均衡饮食,不偏食,五谷杂粮、肉类蔬菜水果都要食用,要避免和减少吃垃圾食品,包括街头油炸类食品。
7.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的品种、颜色都要多样化,每天最好五种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吃得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增加肠癌风险。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饭保健康。
8.肉类摄取要适量,以鱼肉等白肉为主,少吃猪、牛、羊肉等红肉。避免或尽量少食用加工肉品如香肠、火腿培根、咸肉、腊肉等。
9.饮食规律,杜绝不吃早餐,不暴饮暴食。饮食不过量,不吃得过饱。
10.不要以饮料代替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最理想。
11.不要吃得太咸,限制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
12.避免饮食饮水过热过烫。过热的食物或饮料或茶水,不要急着喝,喝热饮不要用吸管,吸管吸入的水容易直接吸入咽喉烫伤黏膜。
13.尽量分餐,不要共用碗筷毛巾等餐饮和生活用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以减少或避免幽门螺杆菌等的感染。
14.避免过劳,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15.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不要憋小便。
16.避免多个性伴侣,勿滥性,尽量减少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等不安全性行为,尽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头状病毒的传播。
17.减少或避免职业性致癌环境的暴露,采取必要的职业暴露保护。
18.避免日光照射过度。晒太阳要适度,过犹不及。
19.远离焦虑,学会减压放松,不要长期处在焦虑和精神高压之中。
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盘水肿视力减退,是脑瘤颅内压增高“三联症”。
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要特别警惕口腔癌。
回吸性涕血。
阵发性刺激性干咳、血痰。
重症肌无力。
进行性吞咽困难。
进行性加重的上腹部疼痛、呕吐、呕血或黑便。
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便频、腹泻或便秘,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常有便意、肛门坠胀感)、便血。
腰背酸痛、腹痛、黄疸、消瘦。
右上腹痛,右上腹包块、黄疸
乳房无痛性并进行性生长的包块、乳头改变、腋下肿大淋巴结。
接触性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其是绝经后。
腹胀、下腹部包块、腹水。
血尿、腰痛、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
无痛性肉眼血尿。
尿频尿急、排尿不尽、不断、费力等。
睾丸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无痛性淋巴结增大、酒精痛、盗汗、发热、体重下降、皮肤瘙痒。
不明原因骨痛、无外伤病理性骨折。
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癌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但要注意的是,症状表现只是参考,医院进一步检查,而不是仅仅根据症状表现就认为是得了某种癌症,那是不可靠的,会增加不必要的烦恼和焦虑。不过,如果出现以上这些较为典型的表现,你还不重视,则可能错失诊治时机。供参考。
一、肺癌筛查:
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筛查发现的肺内结节,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的随诊和处理方案。
二、乳腺癌筛查:
一般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20~39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40~45岁,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45~69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70岁或以上,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三、宫颈癌筛查:
21~29岁的女性:筛查从21岁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常规或液基巴氏试验筛查。30~65岁的女性:每5年一次HPV检测加巴氏试验作为筛查,或每3年进行一次巴氏试验。
四、前列腺癌筛查:
年龄≥50岁,预期寿命≥10年的男性,在获得前列腺癌筛查潜在益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相关信息后,与医务人员一起商讨并在分知晓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五、食管癌筛查:
符合下列①和②-⑥中任一项者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①年龄40岁;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③有上消化道症状;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⑥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检查,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六、胃癌筛查: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Hp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
七、结直肠癌筛查:
45~75岁:结肠镜检查;或CT结肠成像;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八、肝癌筛查:
高危人群(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龄40岁以上,建议考虑每半年筛查一次,国内多数专家建议联合血清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zxfbjt/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