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波,冷杨名,周任红,刘晶晶,王洪昌
特发性双侧前庭病(IBV)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获得性双侧外周前庭功能减退性疾病,最早由Baloh等提出。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持续不稳感,尤其是在黑暗(或弱光线)和/或站立行走于不平整的地面上时;其他症状包括头动或身体运动时的振动幻视感(oscillopsia)。除了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外,IBV患者不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与其他可能导致平衡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无关。该病的诊断高度依赖病史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既往研究对IBV的前庭功能评价技术主要集中在冷热实验和旋转实验。近来,随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等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IBV的认识逐步深化。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确诊的IBV病例,探讨其临床特征,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01--12就诊于我科的眩晕病例,均具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被采集完整的病史,并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纯音听阈、声导抗、冷热试验、VEMP、vHIT,以及动态平衡仪检查中的感觉整合试验(SOT)。所有患者均行内听道及桥小脑角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蜗后病变。
IBV的诊断参考文献:①持续的不稳感;②冷热试验反应低下或无反应,和/或cVEMP无反应;③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④没有听觉或前庭功能障碍家族史;⑤无噪声暴露史、头部受伤或暴露于毒性药物史;⑥无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老年性听力损失除外);⑦标准神经学检查未见异常,前庭功能障碍除外。
冷热试验:冷热试验采用的是红外视频眼震系统(VisualeyesVNG,MicromedicalTechnologies,美国)进行检查。患者平卧位,头部下垫30°枕,左右耳分别用冷刺激(24℃)和热刺激(50℃)的气体交替灌耳。每次灌耳后测量诱发眼震的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按照传统的Jongkees公式计算半规管轻瘫(CP)值。如果CP值大于25%,则认为反应低下侧存在单侧前庭功能降低。双侧前庭功能低下的判断标准:左右耳冷热刺激后的SPVmax均小于6°/s,或冷热刺激后的4次SPVmax总和小于20°/s。
vHIT:vHIT采用ICS脉冲系统(GNOtometrics,丹麦)。受试者戴一副轻便的护目镜,面壁而坐,面对前方1.0m远的墙上小视靶,用以指示凝视目标。检查人员站立在受试者身后,以突然、短暂、不可预测的方式转动受试者的头部。测试水平半规管时,检查者以小幅度(5-15°)、高速(-°/s)分别向左、右水平方向转动头部,同时嘱受试者始终注射视靶。再注视扫视(refixationsaccades)分为隐性与显性,如果扫视速度大于50°/s,则记为扫视阳性。本研究中,以水平vHIT增益<0.8且出现扫视阳性,则认为vHIT结果异常。
VEMP:参考文献方法,采用Eclipse系统(Interacoustics,Eclipse,丹麦)分别进行颈性VEMP(cVEMP)和眼性VEMP(oVEMP)检查。cVEMP可用于评估球囊和下前庭神经功能,受试者坐在椅子上,向对侧扭头,以紧张胸锁乳突肌,在同侧胸锁乳突肌的上1/3处放置电极,在前额放置一个接地电极,在胸骨锁骨连接处放置一个参考电极。oVEMP用于评价椭圆囊和上前庭神经功能,进行oVEMP测试时,记录电极位于两侧眼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0cm处,参考电极放置于记录电极下方1.5-2.0cm处,接地电极置于眉间。单耳给声,在对侧眼眶下缘记录oVEMP波形。电极安放过程中注意清洁皮肤,极间电阻<5kΩ。使用插入式耳机施加声音刺激,刺激声为Hz气导短纯音,上升/下降时间1ms,峰时持续时间2ms,刺激频率5Hz,叠加次数次,记录窗宽50ms。刺激结束后识别波形,如波形可识别,则标注及记录相关参数。
SOT:采用动态平衡仪(NeuroCom,美国)进行SOT测试。该检查在6种感觉条件下进行。SOT1:睁眼站立于静止平板,且视野固定;SOT2:闭眼站立于静止平板;SOT3:睁眼站立于静态平板,视野随动;SOT4:睁眼站立于随动平板,视野固定;SOT5:闭眼站立于随动平板;SOT6:视野和平板都随重心进行随动。该项检查测试患者在异常感觉环境中应用视觉、前庭、本体信息维持平衡的能力。SOT1~6各条件下分别有各自得分,以对应正常值范围。此外还有SOT综合得分,为上述6种条件下的加权平均分(仪器设定18岁以上健康人得分为72分以上)。
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本中心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20例,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导致的双侧前庭病17例(继发的疾病包括梅尼埃病12例、药物性双侧前庭病3例、迟发型膜迷路积水1例、鼻咽癌放疗后双侧前庭功能低下1例),纳入临床分析的IBV患者共3例。
典型病例报告
例1 女,68岁,因活动时视物晃动半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动或行走时视物晃动感,光线暗时不敢正常行走,上述症状持续半年无缓解。无视物旋转样发作、听力下降、耳鸣、头痛及偏头痛病史,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患者纯音听阈检查示双耳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示无自发性眼震,凝视实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及视动试验正常。冷热试验示双侧冷热刺激后SPVmax均小于7°/s,总SPVmax为11°/s;双耳cVEMP和oVEMP均未引出可识别波形;vHIT示双侧水平方向甩头均为阳性,双侧增益分别为0.12(左侧)和0.23(右侧)。SOT检查中SOT4~6均出现3次跌倒,综合平衡得分33分,感觉分析示前庭觉、视觉得分低于正常,本体觉和视优势得分正常。诊断为IBV,嘱按照Cawthorne-Cooksey进行前庭康复治疗,1.5个月后随访,头晕障碍量表(DHI)得分从78分降至51分。
例2 女,52岁,因走路不稳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于头动(走路、摇头时)出现视物晃动感,无听力下降。既往史无特殊,否认外伤史,无耳毒性药物史,否认长期服药史。患者纯音听阈检查示双耳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冷热试验示双侧冷热刺激后SPVmax均≤2°/s,vHIT检查(图1)示水平方向甩头均为阳性,增益分别为0.13(左侧)和0.19(右侧)。SOT检查(图2)中SOT5~6各出现2~3次跌倒,综合SOT总分为35分。cVEMP检查(图3a、b)左耳未引出可识别波形,oVEMP(图3c、d)双侧引出,两侧非对称率正常(0.06)。内耳-内听道及桥小脑角MRI未见异常征象。诊断为IBV,嘱行前庭康复治疗,1个月后随访,DHI得分从83分降至65分。
例3 男,50岁,因突发眩晕发作后7个月伴不稳感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旋转感,持续数分钟,神智清醒,伴恶心呕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不明,治疗后未再出现视物旋转感,后出现持续头昏感,自觉行走不稳。既往史无特殊。纯音听阈检查正常。冷热试验(图4)示双侧冷热刺激后SPVmax均小于5°/s,总SPVmax为15°/s;加做微量冰水试验,双耳0.4mL灌注未诱发出眼震,1.0mL冰水诱发左耳极微弱右向可疑眼震,度数为1°/s;cVEMP双耳和oVEMP右耳均未引出可识别波形;SOT检查中SOT5~6各出现3次跌倒,综合平衡得分为48分,感觉分析示前庭觉、视觉得分低于正常,本体觉和视优势得分正常。内耳-内听道及桥小脑角MRI未见异常征象。诊断为IBV,嘱行前庭康复治疗,口服倍他司汀及银杏叶制剂。2个月后电话随访诉平衡不稳感改善,快速头动时头晕好转。
讨论
IBV的诊断是双侧前庭病(BVP)诊断体系中的一部分。BVP并非疾病实体,而是基于前庭功能状态做出的临床诊断。临床上的BVP或IBV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前庭功能评价技术的进步,该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nxfbjt/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