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很多人选择举家出游。利用难得的假期旅行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也不要疏忽了出行健康哦!
下医院专家们的介绍,当心这七种易发疾病,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筑起一道健康防护墙。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而绝大多数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和胸闷憋气。
其诱因一般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手术后或大出血休克等。年龄上,四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中年男性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因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市民来说,长假旅游更要注意安全。
心血管病科主任王树京提醒旅游途中,一些游客情绪往往比较兴奋,身体过于劳累,或是因为客观环境变化太大,比如气候剧变、饮食起居严重扰乱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办法:坚持服用药物,注意劳逸结合,控制饮食,发现不适尽快就医。
腹泻
腹泻是最常见的旅游疾病。市民在家,饮食习惯相对比较固定,肠胃也习惯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一旦外出游玩,特别是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游客,都习惯点上几个当地特色菜,而且要和在家饮食习惯差别越大越好。
饮食的突然巨大反差,往往使肠胃一时接受不了,最终导致腹泻发生。另外,在家时大家都比较注意饮食卫生,而出门在外,要么因为条件不允许,要么因为贪一时口福,饮食卫生往往会降低标准,最终导致病从口入。
脾胃病科主任邓美玲提醒腹泻一旦发生,要及时就诊或者服用一些医治腹泻的药品。饮食上,腹泻发生后,最好先禁食8至12小时,清一下肠胃,也让肠胃休息一下。然后,食用一些“清流质”饮食,比如米汤、无油肉汤、果汁、过滤的菜汁等,但尽量不要喝牛奶,也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太热或太冷的饮料、添加香料的食品或脂肪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泻得实在厉害,甚至出现了肠胃痉挛,可以用热水袋敷一下腹部,可以缓解痉挛状况。如果没有热水袋,可以用厚实的塑料袋代替。
预防方法:身边备一些酒精棉球,对碗筷消毒。美食面前要记得“点到为止”,不喝生山泉水。
花粉过敏
花粉之所以会引起人体过敏,主要是由于花粉颗粒携带了能引起过敏的抗原决定簇。花粉过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打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眼、耳、上腭痒,可伴有呼吸困难或荨麻疹、湿疹。
五一黄金周,正是山花烂漫季节,出门赏花也是游客最爱做的事,而此时也是人们最易患花粉过敏症的季节,因此出游时要防备花粉过敏。
皮肤病科主任张宝信提醒有过花粉过敏史的市民,五一出游最好少“拈花惹草”,风大的日子,最好连“隔岸观花”的事情也不要做。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此地,如症状较轻,可自行口服苯海拉明、息斯敏或扑尔敏,或者外涂。一旦出现哮喘症状时,医院诊治。
预防办法:有过敏史的人,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或是过敏性皮炎、湿诊这一类的病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去闻花草;外出郊游时最好戴上帽子、口罩和穿长袖的衣物,尽量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带上脱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息斯敏等。
海鲜过敏
这几年,海岛休闲游越来越热,到海边吹吹风,晒晒太阳,回到酒店后,点上一桌海鲜,再喝上几口冰镇啤酒,简直爽到极点。
可是每年长假后,医院就诊的游客为数不少。症状多为身上有红块块、某些部位(脸部、腿部、胳膊)起疙瘩并伴有瘙痒症状,严重的甚至全身出现红斑,并奇痒难忍。
皮肤病科主任张宝信提醒不少过敏体质的人对海鲜也过敏,而喝酒时血液流动加速,更容易使过敏现象加快、加重。甚至一些平时吃海鲜没什么问题的人,喝了酒后,也会出现过敏现象。
预防办法:不图一时之快,管住“嘴”,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诊。
阑尾炎
绝大多数游客出门旅游时都有这样的心态:希望在有限时间内多玩几个景点。这样做的后果是,把自己搞得很累。而异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有时让游人不适应,这些都是引起阑尾炎的诱因。
外一科主任高维军提醒阑尾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早发现早就医,危险性是很小的。但如果不在意,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阑尾的解剖位置在右髂前上脊与肚脐的中外1/3连线处(下图红线处),
当上腹或脐周数小时或24小时固定右下腹部有按疼和反跳疼及腹肌紧张,之后开始有乏力,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时就应该考虑阑尾炎。
预防办法: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卫生。并根据天气状况随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如果发现有腹痛、胃痛、发烧等阑尾炎的先兆,要及时看医生,以免小病引起大麻烦。
胆囊炎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发病年龄多数在20至50岁间,其中尤以肥胖、多产、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胆囊炎是长假中最为常见的急病之一。
胆囊就是普通人所说的苦胆,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长假中亲朋好友聚餐免不了,心情一高兴,“饭量”就大,觥箸交错间,大量的油荤、动物脂肪、酒精等落了肚,暴饮暴食之下,胆囊负担急剧增加,导致发炎。
外二科主任李建平提醒如果吃完饭以后,上腹部靠右边剧烈绞痛,不敢直腰,需要用手保护腹部,不敢碰,甚至疼得在地上打滚和喊叫,那么八成是胆囊炎急性发作了,应及时就医,不然可能会引发胰腺炎等病,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办法:少吃油腻、油炸类的食品,酒能不喝最好不喝,另外还要注意休息。
扭伤
春节到现在,绝大多数市民忙于日常工作,户外运动很少,关节、肌肉等都没放开。五一长假,出外踏青、游玩,“久静”之后,关节、肌肉突然“大动”,类似扭伤之类伤筋动骨的情况,每年都少不了。
骨伤科东区主任刘焕发提醒出游前,最好先热身锻炼一下,跑跑步,爬爬楼梯,让关节、肌肉提前适应起来。另外,鞋子最好选用比较柔软的休闲鞋、运动鞋,不要穿皮鞋。袜子最好选用棉质或麻质材料,丝袜太滑,不适合长途跋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etfbjt/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