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合拢,就像一个人体的缩影,所有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从足部反映出来,不能不令人称叹!
足底神秘的反射区暗含着生命的健康密码,揭开它,我们就能挖掘出健康的宝藏。
足底反射区,如下图所示
1、肾上腺
解剖: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端,左右各一。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维持人体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平衡,并维持着水和盐的代谢。
定位: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功用: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抗休克,抗过敏。
主治:肾上腺疾病、各种感染、心律不齐、休克、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等。
2、腹腔神经丛
解剖:腹腔神经丛位于人体腹腔各器官的周围,是支配人体内脏活动的最大神经丛,可以调节胃肠功能。
定位:双足底第一到第四跖骨体处,分布在近跖骨底处(肾上腺反射区下一横指)附近的椭圆形区域内。
功用: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腹腔内各器官的病症,主要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疾病。
3、肾
解剖:肾位于脊椎两侧,腹膜后方,具有生殖、泌尿功能。
定位: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功用: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各种肾病及与肾有关的疾病。
4、输尿管
解剖:输尿管位于人体下腹腔,左右各一,上连肾盂,下连膀胱,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
定位:自肾反射区斜向足底内侧,至舟状骨内下方,呈一长形弧状的条带区。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尿路结石、前列腺炎、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疾病。
5、膀胱
解剖:膀胱位于人体下腹部,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具有气化的作用。
定位: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姆展肌内缘旁。
功用: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及泌尿系其他疾病。
6、额窦
解剖:额窦位于人体头部前额,是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隙。
定位: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左边额窦反射区在右脚,右边额窦反射区在左脚。
功用: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前额痛、头晕、眼病、鼻病、视物不清、三叉神经痛和耳部疾病等。
7、三叉神经
解剖:三叉神经位于头部两侧,包括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定位:双脚拇指近第二趾的一侧。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及五官科的病痛。
8、小脑和脑干
解剖: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协调肌肉的运动。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包括脑桥、中脑、延髓,内有重要的神经中枢,能传导神经冲动。
定位:双脚拇趾趾腹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左侧小脑和脑干反射区在右脚,右侧小脑和脑干反射区在左脚。
功用: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记忆力减退及运动平衡失调等。
9、颈项
解剖:颈项位于头与胸之间,前称颈,后称项。颈项可以协调头部向各个方向运动。
定位: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
功用:疏通经络,柔颈止痛。
主治:颈部酸痛、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椎病、高血压、头痛、头晕。
10、鼻
解剖:鼻位于呼吸道起始部位,是嗅觉器官,为呼吸出入的门户。
定位: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部呈L形,左侧鼻反射区在右脚,右侧鼻反射区在左脚。
功用:清热,疏风,通利鼻窍。
主治:各种鼻病、呼吸道疾病等。
11、大脑
解剖:大脑在颅腔之中,可以调节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具有调节体温、生殖功能、分析感觉功能。
定位:双足拇趾趾腹。大脑左半球反射区在右足拇趾趾腹上;大脑右半球反射区在左足拇趾趾腹上。
功用:平肝潜阳,清脑明目,镇静安神,舒筋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脑外伤后遗症、脑瘫、脑血管病及神经衰弱等。
12、垂体
解剖:垂体位于大脑下方,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对机体生长及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定位: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功用: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阴阳。
主治:内分泌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抗衰老等。
13、甲状旁腺
解剖: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的后方,可以分泌激素,调节人体钙磷代谢。
定位:足底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凹陷。
功用: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缺耗、筋骨酸痛、抽筋、手足痉挛及各种过敏性疾病、白内障、失眠、皮肤病、妇科病等。
14、甲状腺
解剖: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可以分泌甲状腺素和储存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定位: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功用: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能够促进小儿长高。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失眠、心悸、情绪不佳、肥胖症等。
15、眼
解剖:眼由眼球及眼副器组成。眼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定位:双脚脚底第二、三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底面及两侧面。左眼反射区在右足,右眼反射区在左足。
功用: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各种眼病及与肝有关的病症。
16、耳
解剖: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
定位:双脚脚底第四、五趾的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底面及内、外两侧。左耳反射区在右足,右耳反射区在左足。
功用: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各种耳病、眩晕、晕车、晕船等。
17、斜方肌
解剖:斜方肌位于项部与背部,参与肩胛骨的活动。
定位:足掌前半部,眼、耳反射区下一横指宽,自甲状腺反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的横带状区域。
功用:舒筋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落枕、颈背酸痛、手臂无力酸麻等。
18、颈椎
解剖:颈椎位于脊椎的最上端,由7节颈椎体构成。颈椎能支持头部,并做各项头部转动。
定位:双足拇趾根部内侧纹尽头处的凹陷区域,拇趾趾关节前后处。
功用:舒筋,活血,通脉。
主治: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
19、肺和支气管
解剖:肺位于胸腔内,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支气管是气体出入的通道。
定位: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反射区与肺反射区重叠,并由肺反射区延伸至第三趾中节末端的索带状区域。
功用:补气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肺与支气管的病症、鼻病、心脏病、便秘等。
20、心
解剖:心位于胸腔的前纵隔内、左右肺之间,2/3在正中线的左侧。心是心血管系统的中枢,推动人体血液循环的运行。
定位:中心点在左足第四、五跖骨之间,肺脏反射区后方。
功用:补气,养心,生血。
主治:心脏病、高血压、休克、失眠、盗汗、心区疼痛等。
21、脾
解剖:位于左上腹部,具有储血和免疫的功能。
定位:左足底第四、五跖骨基底部之间,距心反射区正下方一横指。
功用: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过敏等。
22、肝
解剖:肝位于腹腔右上腹,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能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具有代谢、解毒等功能。
定位:右足第四、五跖骨的底面,上界被肺反射区覆盖。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肝脏疾病、血液病、血脂症、眼病、眩晕等。
23、胆囊
解剖:胆囊位于肝右叶下方,主要功能为储存和浓缩胆汁,对食物进行消化。
定位:右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肝反射区内下方。
功用: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疾病、肝脏疾病、失眠、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
24、胃
解剖: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胁内,小部分位于腹上部。具有分泌胃液、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
定位:双脚第一跖骨体部跖趾关节后,约一横指宽的区域。
功用:降逆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部疾病、厌食、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25、十二指肠
解剖:十二指肠位于右上腹,上接幽门,下连空肠,呈"C"字形包围着胰头,能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内侧第一跗趾关节后方。
功用:益气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疾病、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26、胰
解剖:位于胃的后方,外形狭长。可以分泌胰液,帮助人体消化蛋白质和脂肪,分泌胰岛素等,对人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定位:双脚脚底第一跖骨,胃反射区和十二指肠反射区间。
功用:养胰降糖。
主治:胰腺疾病、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27、小肠
解剖:小肠位于腹腔,上起十二指肠,下与大肠相接,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最重要的场所。
定位:位于双脚脚掌中部凹进区域。
功用: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
28、盲肠和阑尾
解剖:盲肠位于右下腹,是大肠的起始部,上接小肠,下连升结肠。盲肠的内下方就是阑尾。
定位:右足底跟骨前缘外侧,第四、五趾间的垂直线上。
功用:消炎,加强肠蠕动。
主治:盲肠炎、阑尾炎、下腹部胀气等。
29、回盲瓣
解剖:回盲瓣位于小肠(回肠)通入盲肠的入口处。
定位:位于右足底跟骨前外侧,盲肠和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功用:导滞,通便,消食等。
主治:肠炎、消化不良、下腹部胀气、腹痛等。
30、升结肠
解剖:升结肠位于右腹部,上接盲肠,沿腹右侧上升到肝右叶下转左。升结肠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运送废料的功能。
定位: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五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与脚外侧平行带状区。
功用:行气,通便。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腹胀、腹痛等。
31、横结肠
解剖:横结肠位于中上腹部,是大肠的一部分,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运送废料的作用。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中间,相当于胰、十二指肠反射区水平线之下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
功用: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32、降结肠
解剖:降结肠位于左上腹,与横结肠相连接,沿腹部左侧下降之左下腹,与乙状结肠相连接,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运送废料的作用。
定位:位于左脚脚底外侧第五跖骨沿骰骨外侧至跟骨前缘。
功用:导滞,通便,止泻等。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33、乙状结肠和直肠
解剖:乙状结肠和直肠位于左下腹,呈"乙"字弯曲,上接降结肠、下接肛管至肛门,具有运送大便从肛门排出的作用。
定位: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功用:清热,补虚,通便,消炎。
主治:乙状结肠炎、直肠炎、便秘、腹泻等。
34、肛门
解剖:位于消化系统管道末端,上接直肠,具有控制和排出大便的功能。
定位: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乙状结肠和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功用: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痔疮、肛裂、肛门下垂、便秘、便血等。
35、生殖腺(卵巢或睾丸)
解剖:男性生殖腺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是生产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女性生殖腺卵巢位于骨盆内,左右各一,是生产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
定位:位于足底,足跟部的中央。
功用:补肾益精,并有抗衰老的作用。
主治:男女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月经不调、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等。
本文摘自《每天10分钟足底保健按摩》一书,孙呈祥主编,由足密码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足密码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etfbjt/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