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内科之腹痛篇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基本辨证。病变的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临床实证多,虚证少,亦可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常见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较难彻底治愈,尽管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生活质量。
一、病因病机
(一)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入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4.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5.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综上,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二)理化检查
1.腹部检查
⑴视诊 有无腹胀、肠蠕动波和腹式呼吸。
⑵听诊 肠鸣音。
⑶叩诊 腹胀明显者应检查肝浊音是否消失,有无移动性浊音,鼓音明显者提示肠腔充气,有梗阻可能。
⑷触诊检查应由非疼痛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疼痛部位,找出压痛及紧张部位、范围和程度,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局部拒按、哭叫程度是否严重。
2.其他检查
皮肤出血点,瘀斑,黄疸。心肺检查,腹股沟,肛指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常规,酮体及血清淀粉酶是最常用的化验检查。
2.对于腹膜炎、内出血、腹腔脓肿及某些腹部肿块可行诊断性穿刺,并对穿刺物作常规涂片、细菌培养或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当诊断困难,疑及胸腹有病变者,可行胸腹透视,目的在于观察胸部有无病变、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膈肌运动变化、有无肠积气和液平面等,有异常者应常规拍片。当疑有乙状结肠扭转或低位肠套叠时,可行钡剂灌肠检查;对疑有肠梗阻、内瘘或穿孔的患者不宜做钡餐检查。
2.B超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胆道和泌尿系结石、胆管扩张、胰腺及肝脾肿大等。对腹腔少量积液、腹内囊肿及炎性肿物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3.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已成为寻找腹痛病因的重要手段。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膀胱镜及腹腔镜检查。
4.CT、磁共振及核素扫描检查对腹腔内和腹膜后的病变,如肝、脾、胰的病变和一些腹内肿物及腹腔脓肿、积液、积气等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5.心电图检查对年龄较大者,应作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心肌供血情况,排除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三)诊断要点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四)鉴别诊断
1.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腹痛的辨证要点当先辨腹痛性质的寒热虚实,其次辨腹痛的缓急,最后辨腹痛的部位。治疗原则总以“通”立法,实证宜祛邪疏导,虚证应温阳益气。
1.寒邪内阻证
证侯:腹痛急剧,得温则减,遇冷更甚,多有受寒病史,口和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散加减。
高良姜10g,香附10g,乌药10g,陈皮6g,木香10g(后入),小茴香6g(后入),肉桂3g,细辛3g,吴茱萸3g,干姜10g,甘草6g。
2.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导气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10g(后入),枳壳10g,厚朴10g,木香10g(后入),黄芩10g,白芍15g,玄明粉6g(冲),栀子6g,黄柏6g,葛根15g,甘草6g。
3.中虚脏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6g,白芍30g,白术10g,党参30g,干姜10g,香附10g,乌药10g,炙黄芪30g,附子6g,炙甘草6g,生姜3片。
4.饮食停滞证
证侯: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垢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枳壳导滞丸加减。
陈皮10g,连翘10g,黄芩10g,枳壳10g,神曲15g,泽泻10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大黄6g(后入),厚朴1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
5.肝郁气滞证
证候: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遇情绪激动或郁怒则重,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30g,陈皮6g,香附1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6g,橘核10g,川楝子10g,苍术10g,甘草6g。
6.瘀血阻滞证
证候:腹中刺痛,痛势较剧,固定不移,拒按,面色晦黯,唇暗,舌质紫暗或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赤芍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干姜6g,小茴香6g,桃仁6g,红花6g,乌药10g,王不留行10g,三七粉3g(冲),大黄6g(后入),枳壳10g,甘草6g。
四、临证权变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腹痛有大腹、胁腹、少腹、小腹之分,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调护}
腹痛预防与调摄的大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应用例案}
邓XX,男,37岁,工人,白中普贤人。医院。
一诊(年8月14日):患者腹胀、腹痛伴呕吐三个小时而入院。症见左下腹部剧烈疼痛,并牵引腰背部,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喜饮,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X光透视,提示肠梗阻。中医辨证为阳明腑实证,治以通腑泄热、理气止痛。处方:大黄粉10克(冲服),厚朴10克,芒硝20克(冲服),白芍15克,枳实(杵)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二诊(8月15日):大便已通,腹痛腹胀已愈,头目眩晕,舌红苔薄白,脉弦。阳明腑气已通,但肝火未平,转予疏肝泄热法。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牡蛎30克(杵先煎)。
三诊(8月16日):头晕,腰背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弦。再宜疏肝泻火。处方:白芍10克,川芎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牡蛎30克(杵先煎)水煎服。
四诊(8月17日):胃脘胀闷,口苦,身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乃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拟疏肝和胃,清热利湿。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牡蛎30克(杵先煎),茵陈12克,二剂带回服。(《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
按:本例腹痛系阳明腑实证。阳明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腹胀。以大承气汤合芍药甘草汤通腑泄热,缓急止痛,仅一剂收效。继而用丹栀逍遥散加味疏肝热,而收全功。
例二李某,女,48岁,河南洛阳市人,年春节前右下肢肿疼十余天来诊,怀疑静脉血栓,因怕引起肺栓塞危及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下肢静脉血栓,住院20余天,缓解后带口服药(华法林,阿斯匹林等)出院,无间断服药半年余,年11月份因医院,确诊为门静脉血栓,住院月余出院,又口服溶栓药、健胃药2月余不效,因极度痛苦遂再次求诊于吾。症见面色口唇极度青紫,自述身极无力,少腹疼,胃脘满闷,大便溏薄,时有脓便,有下坠感,呃逆,食少纳差,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沉无力。诊为太阴少阴合病。
病机: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湿阻中焦合并阳虚血瘀。
治则:顾护中焦,提振元阳。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小建中汤加减。
方药: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附子15g,干姜10g,桂枝15g,白芍30g,砂仁10g(后入),丁香6g,生甘草6g,生姜10g,大枣3枚。
服药7天大便已成形,10天后已不下坠,饭量大增,身已有力,守方随证稍加减治疗月余,诸症消失,最关键面色口唇已趋红润,于年4月3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郑伟达教授医案熊江整理)
按:本病从病史与西医诊断及面色唇色青紫看,属瘀血无疑,但中医人眼中的风景则恰恰不同——“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虚劳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典型的肾阳不足、中焦虚寒之太阴少阴合证,故选附子理中汤合小建中汤加减。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机体才有生生不息之原动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强壮,气血充实,不祛瘀血则瘀血自祛,虽方中未用一味活血药,可“血栓”却真的治好!
五、文献摘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溜,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其后。”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证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共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