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月治一53岁女性耳鸣,开始用小柴胡加减不效,后受到吴老师说千金三黄汤治太少两感的面神经炎的启发,想到这耳鸣也是神经性耳鸣,以此方加减治愈。
A千金三黄汤,条文下有一个加减法:先有寒,加附子。就成了:麻黄附子细辛独活黄芩黄芪。麻附辛加减的方,太少两感的方,细辛治少阴伏寒,独活治伏风,黄芪固表,麻黄开表。耳鸣,尤其是突发性耳鸣其中一个原因是病毒感染,这方治这种耳鸣与治面神经炎等就有异曲同工之效了
千金三黄汤《千金要方偏风第四》门下,文曰:“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仲景三黄汤方。麻黄三十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上五味,咀嚼,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六铢;气逆加人参十八铢;心悸加牡蛎十八铢;渴,加栝蒌十八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方秘不传既然此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变方,那么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医案1
神经性耳鸣三月,一剂知,一周愈
作者/王彦权
黄某,女,41岁,耳朵堵闷感3月,医院诊为“神经性耳鸣”,西药治疗乏效,一周前来诊,兼见头沉疼,身无力,嗜睡,口不渴,无汗,面色白中兼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处方:吴茱萸6g,党参15g,干姜6g,大枣5枚,麻黄8g,制附子9g,细辛5g,川芎30g,生地18g,甘草15g。七剂。
年7月19日复诊,病人反映,服上方一剂,即感头沉疼及耳朵堵闷感减轻,七剂服完,诸证消失。
按语:此病之辨,如从脏腑辨证入手,可能困难很多,从方证辨证,相对简单,头疼沉,结合口不渴等无热表现,吴茱萸汤证明显;头沉疼日久,身无力,嗜睡,无汗,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兼有之;面白兼暗,阳虚兼瘀,川芎引药走上,又可活血,对应头疼耳朵堵闷,一举两得;肾开窍于耳,用生地,填补肾精,又制麻附辛吴萸之燥,一对病,二反佐。
此病大方向属阴寒之证,阳气不足、寒瘀阻滞、窍道不通,为其主要病机,辨兼证,治主证,因方机相合,又方证对应,故现捷效!
话又说回来,千金的三黄汤虽说是麻附辛的变法,但是毕竟原方是治疗“中风”的。那小续命汤必须要拥有姓名,有人说千金的三黄汤为中风较浅,而小续命汤为中风不能讲话,病情进了一步。
小续命汤:麻黄汤+人参当归川芎干姜石膏
2
小续命汤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黄思进
患者,女,55岁,年5月18日就诊。诉2年前春天,因“感冒”出现畏寒、流涕、咳嗽,伴头痛、头重,经治疗好转,头痛也有所改善,随后出现耳鸣,医院予复方丹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每遇劳累后症状加重,近半年来出现听力下降。医院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B超等均正常,颅脑CT提示:未见异常。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鸣。中医证候:神疲,面色黯黄,四肢不温,偏瘦,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浮紧。中医诊断:头痛,耳鸣;证属脾肾阳虚,瘀阻耳窍。治则:辛温发散以祛风通络,益气温阳兼顾扶正。予小续命汤加味:炙麻黄6g,制附子20g,细辛6g,党参15g,黄芩6g,桂枝10g,白芍12g,杏仁10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10g,甘草6g,黄芪20g,葛根20g,柴胡6g,法半夏12g,大枣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自感头痛、耳鸣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诸证尽除。随访半年,无复发。从这则医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子可以说既有麻附辛,更确切的说就是千金三黄汤的影子!3
长期神经性耳鸣患者
作者/谢相智
刘某,男,53岁。双耳鸣近7年,医院诊为“神经性耳鸣”,长期坚持服用“甲钴胺”无效,医院看专家门诊,长达半年均无明显疗效。因其母“膝关节炎”在我处治愈,故介绍到我处。刻诊:右耳已近失聪,左耳鸣明显,两肋胀满,口苦,有时身怕冷,不出汗。二便可,因耳鸣睡眠差。舌尖红,苔白;右脉大于左脉,双手均为上越脉,右寸过腕横纹,左关尺以细弦为主。
观前医之方,多从泻肝、补肾论治。我认为“上越脉”以风为主,风的形成多为上热下寒或表寒里热,从左右脉对比来看,显然属于表寒里热,故选用小续命汤加生石膏。十四剂服完后左耳鸣减轻,后去生石膏,坚持服药至3月后耳鸣消失,更令患者高兴的是右耳听力基本恢复。
很多医生认为器质性损伤很难恢复,现代西方医学在生物工程方面注重造血干细胞应用,殊不知中医“风药”的使用已在我们古老的中医学体现,风药即是春天的药物,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促进机体的修复功能,逆转器质性损伤不是神话。
说到风药,在看一则医案
4
重用防风治耳鸣
作者/刘强天津名医刘强临床重用防风治疗耳鸣,每用多获佳效。刘氏认为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
刘氏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故防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刘氏临证多重用防风(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
如治一刘姓男子,年30余岁。患耳鸣近3月余,无有休止。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西药培他定、谷维素,并注射B族维生素及ATP等药未能缓解。后延中医诊治。初以龙胆泻肝汤不效,继用杞菊地黄汤治疗月余罔效。刘氏应邀为其诊治。
患者除诉其耳鸣隆隆不休以外,尚有头部昏沉且重如裹,时眩晕泛恶,胸胁满闷,食少,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脉沉弦滑。证属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刘氏初以苓桂术甘汤2剂,其眩晕、泛恶略除,但耳鸣不减。后刘氏前方基础上加防风30g,患者服药1剂耳鸣减轻,2剂后耳鸣诸证皆除。
5
其实大家看到这里,这一系列的麻黄变方:从麻附辛到三黄汤再到小续命汤,这套方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特点应当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甚至正气不足,邪阻清窍导致的耳鸣时作。这三个方案中都用了麻黄,我们之前讲面瘫的的时候,说到麻黄是神经性递质,相当于刺激神经,类似于针灸。王栋老师讲:耳朵是迷走神经,耳颞神经,舌咽神经的分布区。刺激耳廓,就可以治疗耳鸣,取穴位不行,刺激太小,要刺激皮部神经性的耳病,梅花针叩耳朵皮肤就可以了,刺激神经疗法。特效穴:阳维穴(又叫健耳穴),三焦穴(耳穴),都是刺激迷走神经。一次十分钟,一次见效,一次不见效,不用治了,基本上不好治疗了阳维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位于颞部耳壳背侧根部,前与耳屏间切迹相平,将耳廓前压,在耳廓根部瘈脉穴稍下方;与听会穴相平处取穴,左右计2穴。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的耳后支及耳后动、静脉。主治耳聋,耳鸣,耳流脓,小儿惊痫等。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面部神经图,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我都标出来了,大家仔细看看是不是这两条神经经过的地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耳门”“听宫”“阳维穴”啊!无论是外治内治,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再治耳鸣,补肾泄肝法不应的时候别忘了今天的内容啊!写文不易,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点在看THEEND声明: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本文仅供交流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
往期精选
人心碎了,只有疼!,令人“心碎”的心碎综合征!
从烧柴火角度看升麻的扶阳作用
目中有光,才是目光
更多干货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