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部绞痛原因 >> 成人腹部绞痛 >> 正文 >> 正文

针灸医案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

来源:腹部绞痛原因 时间:2018-6-19

常见病的一针疗法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钝痛,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可伴有恶心腹胀、嗳气等症状。若胆囊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稠胆汁所阻塞,或欧蒂氏括约肌痉挛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绞痛。体征多见右上

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胆囊积水时,可扪及大的胆巍。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一般认为胆汁郁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等引起。胆绞痛尤其在饮食后或吃油腻食物后容易发作。或蛔虫钻人胆管造成胆绞痛,亦称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主要症状上腹部绞痛或钻顶痛,近期有吐蛔虫史,按之有块,甚则汗出肢冷而有厥,剑突下压痛但无肌紧张,右腿屈不能伸。中医称为“蛔厥症”。

迎香穴治疗胆绞痛

张XX,男,44岁。年冬诉右上腹剧痛,钻项样痛,呕吐蛔出次,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检查:急性痛苦面容,自汗,面色苍白,右上腹拒按。诊断:胆绞痛、胆道蛔虫症。由值班医师用杜冷丁50mg肌注,疼痛无缓解,遂用针刺取迎香透四白穴一针,痛止后为之处方乌梅汤三剂,至今六年未复发。

按:针刺治疗胆绞痛有下列优点:.操作简便,易于掌握;2.安全有效,无副作用;3.治疗费用低;4.对某些急腹症的鉴别有帮助,特别是胆囊炎与急性盲肠后位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右侧肾盂炎、急性膈胸膜炎、右下肺炎的疼痛相鉴别。况且上述这些病不适于镇痛,杜冷丁又属禁忌,此时应用迎香透四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鉴别和治疗手段。胆绞痛往往是胆道系统疾病的一种症状,疼痛的消失并不等于疾病的祛除,仍应作有关检查,以期发现病因,及时处理。

(吉医院刘兴久)

足三里穴治疗胆道蛔虫症

贾X,女,28岁,工人。年2月5日来我院外科门诊就诊,当时病人因上腹顶绞痛呻吟不止,自述上腹部顶绞痛发作伴恶心、呕吐5天,虽经止痛及消炎治疗均不见好转。当时查体剑突下有明显压痛,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用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注射液0.5毫克~毫克及安痛定注射液2CC混合在一起(小儿用量酌减)。穴位消毒后,首先注射一侧足三里穴,当进针后找到有明显麻胀感时,抽无回血,采用強刺激,快速注入药剂半量。之后将剩余药剂半量同法注入对侧的太冲穴内。

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痉止痛药物有阿托品、杜冷丁等。阿托品肌肉注射后止痛作用较缓慢,且效果欠佳;杜冷丁虽止痛效果较好,但短期内不宜反复使用,特别是胆绞痛使用杜冷丁应更为慎重,另外,医院,尤其乡村医生;杜冷丁不是常备药品,而阿托品注射液及安痛定住射液是常备药品,使用方便。据临床观察,阿托品、安痛定混合穴位注射,对胆绞痛止痛迅速而持久,效果可靠,其止痛效果优于杜冷丁。如有病人杜冷丁肌注后疼痛不见缓解,而改用阿托品、安痛定混合液穴位住射后疼痛很快缓解。住院4例病人穴位注射后,随疼痛消失均安静人睡,门诊病人也有同样表现。应指出的是胆绞痛只是各种胆道疾病的一个症状,除了积极止痛外,对其原发病的治疗不容忽视。

(大连医学院附属一院外科孙忠义)

退蛔穴治胆道蛔虫症

秦X,女,9岁,已婚,孕6月。因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4天,发热天于年元月9日人院。病中吐出蛔虫3条,经当地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转来我院。

检查:体温38.9C,脉搏00次/分,呼吸24次/分,发育良好,营养佳,表情痛苦,腹膨,宫底脐上一横指,胎心音正常,剑下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万,血色素7.2%,白细胞,中性8%,淋巴8%,酸性%。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感染。

入院后经中西医治疗3天,病情仍不缓解,发热不退,饮食不进,腹痛剧烈,且次数频繁,只有用吗啡、阿托品才能暂时止痛,已开始准备手术治疗。

第四天晚8时,行针刺治疗,针退蛔穴,即从鸠尾向右沿肋软骨缘,每2厘米穴,共针6穴,向肝内方向斜刺,约2寸深,中度刺激,进针后疼痛立刻停止,留针0分钟,起针后20分钟,疼痛又发,考虑刚才针刺深度不够,手法又轻,深2寸半,

再行针刺退蛔穴,刺激度加强,留针30分钟,中间加强稔转次。

至此病人腹痛缓解,安然人睡,当夜疼痛发作3次,但程度明显减轻,仍有次注射了阿托品,余2次均自行缓解,翌日未再发腹痛,且开始进食稀饭,这是生病8天来首次开始进食,此时体温已开始下降,第三天降至正常,第四天痊愈出院,妊娠正常。以后常服驱虫药,随后多次未发。

治疗方法:从鸠尾起,向右沿肋软骨边缘终止于第十肋骨端。根据病人身体大小,距鸠尾约2厘米处,沿肋软骨边缘,每隔.5厘米到2厘米依次排列进针,连取4~6针以此进针部位,总称为“退蛔穴”。

方法:用3寸亳针,按照上述部位,从左向右依次排列进针,并采用强刺激手法,以75度角向肝内缘方向捻转刺入,其深度以2寸半左右为宜,留针时间20分钟,中间可捻转次。

注意事项;.要患者消除顾虑,舒适平卧,2.施术时应严密消毒,进针部位和针其用75%酒精消毒,防止针后感染。3.施术时应次进针,勿过度提插,以免损伤内脏组织,从而造成不良后果。4.一般经次施术即愈,个别患者需针第二次,如不效者应早做手术为妥。

按:

.针刺退蛔穴,确有“驱退蛔虫”的作用,若技术掌握得当,对治疗胆道蛔虫症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的优点。其机理可能是解除胆道痉挛,增强胆管和胆囊的运动,加速胆汁的排出,从而获迫使蛔虫退出胆道之效。针刺后,病人热度迅速下降,说明针刺该穴尚有消炎作用,此亦与胆道运动增强,胆汁排出加速有关。

2.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刺要有足够的深度和一定的刺激强度,一般说来,腹壁脂肪较厚者须针2.5~3寸,腹壁脂肪薄者须针2~2.5寸。由于此处在肝脏和胆囊的重要部位,针刺不宜过强;,即不宜过度提插和大幅度捻转,针刺时须要特别仔细,以防发生意外。肝脏和胆囊肿大者不要针刺。另外,针刺须有一定的留针时间,对小孩可用速刺法,不捻转,不留针,且深度要浅,约寸左右即可。

3.针刺退蛔穴是把蛔虫从胆道驱退到肠道,须及时服用驱虫剂,以便彻底治愈本病。

文案编辑:孙杨

(选自:常见病的一针疗法,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内容)

更多学习内容......

查看全套:《中山大学放射诊断学》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jisuzao.com/crfbjt/1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